蘇藝峰,曲 凡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193)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尿酸過高并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腎臟、骨骼等處而導致的疾病。痛風緩解期一般無明顯癥狀,經常被患者忽視,若病情逐漸進展,易導致腎損傷。因此,痛風緩解期的治療及改善腎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介紹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性早期腎損傷的驗案1則。
患者,男,29歲,2019年5月24日初診。主訴:右踝關節腫痛間斷發作4年余。病史:患者4年前因大量活動后出現右踝關節腫痛,自行外敷止痛藥后疼痛緩解;后右踝關節腫痛間斷發作,自行外敷用藥后癥狀可緩解,未予以重視及系統診治。生化全項檢查結果顯示:尿酸581.10μmol/L,肌酐95.10μmol/L,尿微量白蛋白84.20 mg/L;提示腎功能損傷。尿常規:尿潛血(±)0.03 mg/d L;尿蛋白(±)15 mg/d L;尿白細胞(±)25個/μL。肝功能、血脂、血糖檢查均正常。泌尿系統彩超顯示:前列腺稍大,余無明顯異常。癥見:神志清,精神可,偶有踝關節腫痛,納可,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夜寐晚,二便調。舌暗紅、邊有齒痕,苔白,脈滑。既往無關節外傷史,偶有血壓偏高。家族史:父親與祖母均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西醫診斷為痛風緩解期、蛋白尿、早期腎損害。中醫診斷為痹證;屬濕濁阻滯、脾腎虧虛證。西醫治以降尿酸,予非布司他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81,40 mg/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中醫治以泄濁止痛,補腎健脾。處方:土茯苓30 g,萆薢30 g,醋延胡索20 g,百合20 g,菟絲子15 g,雞血藤15 g,山藥15 g,薏苡仁15 g,陳皮10 g,白術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控制飲食,適當運動。
2019年6月10日二診:患者服藥后無不良反應,偶有關節不適,無疼痛,無乏力,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滑數。復查:尿酸450.80μmol/L,肌酐98.70μmol/L,尿微量白蛋白53.84 mg/L;尿常規:尿潛血(+)0.06 mg/d L,尿蛋白(±)15 mg/d L,尿白細胞(-);肝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在上方基礎上加麥冬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白茅根15 g,杜仲10 g,小薊10 g,每日1劑,水煎服,繼服2周,不適隨診。
2019年6月24日三診:患者服藥后無不良反應,無關節不適,無乏力,納可,夜寐安,二便調。復查:尿酸358.69μmol/L,肌酐86.55μmol/L,尿微量白蛋白23.01 mg/L;尿常規:尿潛血(+)0.06 mg/d L,尿蛋白(-),尿白細胞(-);肝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囑患者停藥,停藥后繼續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不適隨診。
1個月后隨訪,患者關節疼痛未復發,復查尿酸380.04μmol/L,肌酐85.23μmol/L,尿微量白蛋白6.27 mg/L,尿常規、肝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
按語: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厚味,導致脾失健運,濕氣濁毒內生,痹證日久不愈,病邪由經絡累及腎臟,腎氣虧虛致封藏失職,出現脾腎虧虛證候。另外,患者夜寐晚,易耗傷正氣,致使氣陰兩虛,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血不尋常道,故見尿潛血陽性。舌暗紅且邊有齒痕、苔白、脈滑均為濕濁阻滯、脾腎虧虛、陰虛火旺之象。治療宜泄濁止痛,補腎健脾。方中土茯苓、萆薢、延胡索利濕泄濁,通絡止痛;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白術、山藥補脾益腎,益氣養陰;菟絲子補腎益精;女貞子、墨旱蓮滋補肝腎之陰;杜仲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活血通絡,使補而不滯;白茅根、小薊涼血止血;麥冬養陰生津。脾氣旺則能行水液,化濕濁;腎氣旺則筋骨堅,氣血旺。本方標本兼顧,清補并用,達到利濕泄濁、補脾腎之氣的功效。
痛風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痹證的發生多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密切相關。正虛衛外不固是痹證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證發生的外在條件。故筆者認為痹證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繼而導致營衛失和,氣血不足,脾腎功能失調所致,治療時應在利濕泄濁基礎上同時予以補腎健脾之法。痛風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恢復期,但臨床治療大多集中在急性期,對于緩解期的關注不夠。痛風緩解期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尿酸血癥,易被醫患雙方忽視。而尿酸主要隨尿液經腎臟排泄,因此長期的高尿酸血癥對腎功能的損傷較為突出。在治療理念上,緩解期痛風的治療與中醫治未病理論相符。因此,積極治療緩解期痛風以延緩腎功能損傷也是臨床應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