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琳,南在元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10)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創傷類疾病,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肢體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從中醫癥狀及發病原因分析,SCI與外傷致痿癥狀相近。根據現代醫學對SCI病因及癥狀的描述,與《靈樞·寒熱病》中描述“體惰”相似,因此多將SCI歸為“體惰”“痿證”等范疇。SCI多因外力傷及督脈,致使瘀血阻滯經絡,氣血生化乏源,導致肢體萎廢不用。SCI后表現的臨床癥狀多與督脈受損有關,且涉及多臟腑,病機虛實夾雜,故以疏通經絡、調理沖任、活血化瘀為基本治則。在治療中,選取適當的針刺方法可恢復或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等。本文主要對針灸治療SCI所致不同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1 運動功能障礙的治療 江紅艷等[2]選用夾脊電針以4 Hz連續波治療SCI術后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治療8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發現夾脊電針組患者的Frankel指數評分、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單純康復治療組,認為夾脊電針能夠促進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康復,可能與針刺調節改善肌張力及神經后支功能有關。
研究表明,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SCI神經功能恢復療效優于單純康復治療,且在SCI后1~2周開始對患者進行電針及康復治療臨床效果更好[3-4]。張立峰等[5]通過正交試驗對患者進行治療,以Frankel分級評價治療效果,總結出最佳治療方案:脈沖頻率高頻(105 Hz),脈沖幅度為(0~90 V),脈沖寬度為(0.4 ms),針刺治療5個月;隨后在臨床中選取20例符合標準的患者,對上述方案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最優處方對SCI患者功能、Barthel指數及痙攣程度均有明顯改善。
針灸療法在改善SCI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中療效確切,臨床除了應用SCI節段附近夾脊穴外,根據癥狀進行加減取穴,并結合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6]。
1.2 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e bladder,NB)是SCI恢復期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此,改善患者SCI后膀胱功能、探索膀胱功能重塑性是目前臨床研究的方向。針灸能夠有效緩解逼尿肌反射亢進,降低膀胱殘余尿量,促進膀胱排空,治療SCI后NB療效顯著[7]。針灸治療SCI后NB,選穴常以足太陽膀胱經、任脈腧穴為主,常用俞募配穴方法,以膀胱俞穴膀胱俞及膀胱募穴中極配伍應用,臨床效果較好[8]。羅翱翔等[9]通過對比電針俞穴組、募穴組、俞募穴組SCI后NB患者的治療效果,發現電針俞募穴組在治療后1、3、6個月時,膀胱功能的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認為電針可以調節支配膀胱、尿道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通過對其興奮性與一致性的支配而實現對SCI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調節。
研究表明,SCI后NB治療的局部選穴以腰腹部的八髎為主,其次為腎俞、會陽、關元、中極等,治療后患者的排尿次數、排尿量、殘余尿量及漏尿量等均有明顯改善[10]。胡啟龍等[11]在SCI所致排尿功能障礙的治療中,選擇膀胱三角區周圍穴位(包括中極、關元、曲骨、氣海、歸來、水道、氣沖等)進行針刺,治療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總有效率為96.7%。
1.3 腸道功能障礙的治療 腸道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SCI的損傷節段及程度?;颊哂捎趽p傷下段低位中樞,可表現為排便功能障礙、長期腹痛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艾灸能夠有效調節腸道的自主神經系統,改善SCI患者的便秘癥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2]。目前,臨床治療創傷性SCI選穴以夾脊穴、損傷節段督脈穴、相關臟腑募穴等為主,其中夾脊穴占53.33%[13]。研究顯示,經針刺八髎穴配合電針治療的SCI大便失禁患者,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中直腸控制評分、大便控制評分及綜合評分均有顯著升高[14]。研究顯示,針刺夾脊穴可通過刺激夾脊穴解剖位置下的神經分支,以調節胃腸道功能[15]。
研究表明,電針治療SCI的臨床療效確切,通過減輕損傷組織的水腫程度,幫助組織及細胞恢復正常的營養狀態及代謝功能,阻止組織內微環境進一步惡化,為神經細胞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促進其自身功能及結構的修復和再利用等[16-17]。宋良玉[18]研究認為,電針對SCI的修復作用在于對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以及通過促進脊髓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與分化,提高線粒體的活性,為神經細胞的修復提供能量。
針灸治療SCI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電針療法,即以毫針作用于機體局部,并利用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達到治療目的,是將神經電刺激與傳統針灸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因其具有操作簡便、刺激時間久等優點,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對多種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目前,電針治療SCI的作用機制有以下幾種:①增加神經營養因子在SCI后局部組織的表達含量[19-20];②增加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在SCI后的表達含量[21];③調節SCI后患者脊髓的血流量,且4 h針刺作用較為明顯[22-23];④抑制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 FGF)在體內合成,并減少炎性細胞聚集,通過抗瘢痕及抗粘連作用,促進神經再生[24];⑤阻斷逆行性中樞神經元損傷途徑,有效阻止受損脊髓局部不可逆細胞凋亡和病理結構重塑,降低病理損害程度,保護神經細胞,修復損傷段神經通路[25-26];⑥抑制脊髓損傷后Ca2+含量,糾正Ca2+過度增加而引發的繼發性損傷[27]。
近年來,關于電針督脈穴及夾脊穴治療SCI的動物實驗研究較多,均被證實能夠對繼發性損傷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督脈循行于人體背部正中,從西醫解剖位置來看,督脈與脊髓位置重合。督脈是一身陽氣之根本,在功能上有統攝元陽、振奮全身陽氣的作用,可調節全身氣血。當督脈受損,氣血瘀滯,筋經失養,日久則活動不利。SCI后與督脈受損后的臨床表現極其相似。實驗研究表明,電針督脈穴能夠促進SCI后神經功能的恢復[28-30]。
夾脊穴屬于經外奇穴,循行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善于調理五臟六腑之經氣,疏導氣血,扶督脈之陽,助膀胱經氣。從西醫解剖來看,夾脊穴與神經根及神經走向臨近,有豐富的動靜脈及脊神經后支分布,通過對神經根的刺激可加強傳導反應,調節損傷后的內環境,促進受損神經的恢復。
SCI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預后較差,并發癥較多。近年來,針灸廣泛應用于SCI患者的治療中,且被證實能夠通過對SCI后多種信號通路及細胞因子之間的調控,促進SCI后功能的恢復。
隨著對SCI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發現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因此聯合多種方法治療成為目前治療SCI的首選方案,選取以電針為主的治療方法,配合艾灸、中藥熏蒸、穴位注射等綜合治療,均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31-35]。針灸療法費用相對較低,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應用前景較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