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顯明 張婷
幽門螺桿菌在1983年被Marshall 與Warren 成功分離,是一種生長在胃黏膜表面的致病菌,其傳播范圍廣泛。幽門螺桿菌在被發生及提出后,醫學界對胃腸疾病的認識發生根本性改變,并將幽門螺桿菌感染納入人類Ⅰ類致癌因子。有相關研究資料報道[1],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十二指腸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為疾病的診治及預防提供了明確的治療思路。因此,有效檢測幽門螺桿菌,是臨床診治胃腸疾病的前提條件。幽門螺桿菌感染常用檢測方法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兩種,細菌分離培養被認為是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但因厭氧條件及培養條件的影響,使其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顯著降低。快速尿素酶試驗是在胃鏡下進行胃黏膜取材,進行培養實驗,但對其應用報道較少。現本文就分析快速尿素酶試驗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價值,旨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沈陽市胸科醫院接受診治的150例伴有上消化道不適癥狀患者,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8.72±10.24)歲;慢性胃炎76例,十二指腸潰瘍56例,復合潰瘍18例。均因上消化道不適癥狀而接受胃鏡檢查,排除消化道惡性腫瘤、消化道出血患者;入組患者接受研究前4 周均未接受抗菌藥物、鉍劑、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了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診斷儀器與試劑 快速尿素酶試驗:幽門螺桿菌尿素酶抗體檢測試劑盒(北京康美天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本奧林巴斯GIF-XQ-260 型胃鏡,微需氧培養罐(蘇凈集團安泰公司制)。13C 呼氣試驗:13C 呼氣診斷試劑盒(北京優你特藥業有限公司)。
1.2.2 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行胃鏡檢查,在胃鏡直視下,距離胃竇口5 cm 處以及胃體中段部位分別提取2 塊胃黏膜,2 塊立即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2 塊胃黏膜置于葡萄糖瓊脂內,放置4℃冰箱內。2 h內送入細菌培養室進行幽門螺桿菌培養。①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將鉗取的胃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在20~25℃環境下孵育,30 min 內觀察黏膜組織顏色改變,陽性:組織顏色由黃色變成紅色;陰性:顏色未改變。②細菌培養:培養基為哥倫比亞瓊脂,添加5%~10%山東馬血于80℃溶血,溫度降低于50~60℃時,加入1 U/ml 萬古霉素。胃黏膜無菌劃線接種,置入微需氧袋內,保存環境37℃,5~7 d,若無明顯菌落,轉種后繼續培養3 d。幽門螺桿菌菌株鑒定:培養細菌菌落肉眼見透明針尖樣,直徑為1~2 mm,常規革蘭染色陰性,油鏡下見幽門螺桿菌呈海鷗狀、短桿菌或S 狀彎曲菌。
1.2.313C 呼氣試驗 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步驟,根據DOB 判斷結果,陽性:DOB 數值≥5;陰性:DOB數值<5。
1.3 觀察指標 以13C 呼氣試驗診斷結果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檢出金標準,①比較快速尿素酶試驗、細菌培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出陽性率;②比較快速尿素酶試驗、細菌培養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敏感性=真陽/(真陽+假陰),特異性=真陰/(真陰+假陽),準確性=(真陽+真陰)/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測方法對幽門螺桿菌的陽性檢出率比較以13C 呼氣試驗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150例上消化不適患者13C 呼氣試驗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檢出陽性例數108例,包括慢性胃炎66例,十二指腸潰瘍24例,復合潰瘍18例。快速尿素酶試驗檢出陽性例數84例,包括慢性胃炎53例,十二指腸潰瘍24例,復合潰瘍7例;細菌培養檢出陽性例數59例,包括慢性胃炎31例,十二指腸23例,復合潰瘍5例。快速尿素酶試驗對幽門螺桿菌的陽性檢出率為56.00%(84/150),高于細菌培養的39.33%(59/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52,P<0.05)。
2.2 兩種檢測方法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比較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陽性84例,真陽性82例,假陽性2例;陰性66例,真陰性40例,假陰性26例;快速尿素酶試驗的敏感性為75.93%(82/108)、特異性為95.24%(40/42)、準確性為81.33%(122/150)。細菌培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陽性59例,真陽性48例,假陽性11例;陰性91例,真陰性31例,假陰性60例;細菌培養的敏感性為44.44%(48/108)、特異性為73.81%(31/42)、準確性為52.67%(79/150)。快速尿素酶試驗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均高于細菌培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十二指腸疾病常見致病因子,也是全球常見的感染細菌之一。通常幽門螺桿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關。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主要國家,其中有>59%人群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上消化道疾病臨床治療時,胃黏膜萎縮、慢性胃炎、胃黏膜糜爛、早期胃癌等疾病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必須根除的適應證,多數慢性胃炎患者合并消化性不良癥狀,或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等患者,屬于支持幽門螺桿菌根除的適應證。因此,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需準確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早期發現、及時根除則顯得十分必要。
細菌培養是既往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但因取材部位、微需氧條件等限制,均會影響其培養結果,存在假陰性情況。快速尿素酶試驗具有操作簡單、試劑價格低廉、結果獲得迅速等優勢,在臨床應用日漸廣泛,并獲得患者及臨床醫師的青睞。但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灶性”特點,僅提取1 塊胃黏膜組織,其檢出陽性率較低,敏感性、特異性降低。故此本研究在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時,選擇胃竇與胃體兩塊胃黏膜組織,能夠相應提高檢測準確性。也有研究[2]選擇4 塊胃黏膜組織,以期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檢出率,但4 塊胃黏膜取材創傷大、時間長,耗費一定的人力、財力,不適合臨床應用。故再次肯定提取兩塊黏膜組織的優勢。幽門螺桿菌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時,是利用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而形成二氧化碳、氨氣,氨氣可使快速尿素酶試紙的pH 值增加,提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
本組研究中,以13C 呼氣試驗結果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出金標準,該方法是由受試者口服13C-尿素,尿素被幽門螺桿菌分解,并產生氨與二氧化碳,在肺部呼出后,即可得知是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另外13C 呼氣試驗無放射性,可反復使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操作價值,且具有相應的陽性率。研究結果發現,快速尿素酶試驗對幽門螺桿菌的陽性檢出率56.00%高于細菌培養的3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細菌培養相比,快速尿素酶試驗能夠提高幽門螺桿菌檢出率,其結果與趙媛媛等[3]研究相一致。快速尿素酶試驗的敏感性為75.93%、特異性為95.24%、準確性為81.33%,均高于細菌培養的44.44%、73.81%、5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快速尿素酶試驗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一定診斷價值,且優于細菌培養。
但在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其檢測結果容易受到取材部位、試驗條件及用藥史等因素影響,導致假陽性、假陰性結果的出現[4]。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時,尿素酶微生物的密度、“灶性”分布,缺乏明確的客觀判斷,會相應降低臨床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同時用藥史是影響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多數患者在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時多存在用藥史,常因服用藥物無效后才就診。而患者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后,會相應降低幽門螺桿菌的強陽性,弱陽性比例增加,并與陰性比例相一致,導致假陰性的出現[5]。口服鉍劑后,或明顯增加幽門螺桿菌陰性比例,降低強陽性結果。因此在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時,不宜將其作為單獨一種檢測方法,其陽性、陰性結果也不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唯一證據,仍需聯合其他方法,以此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檢出陽性率,為臨床診治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6]。
綜上所述,胃鏡下胃黏膜取材行快速尿素酶試驗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顯著效果,具有較高診斷敏感性、特異性,但單獨取材檢測易受到取材部位、實驗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不宜作為單獨證據,仍需聯合其他方法,以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