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發病率較高,且容易合并其他損傷,下肢承擔負重、行走等功能,當發生骨折后,將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1]。關節復位、手術方式是目前治療下肢骨折的主要方式,康復實踐發現,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盡快康復[2]。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60例下肢骨折患者,予以分組后,分別采取一般康復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對比護理效果和應用價值,旨在提高患者臨床受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以“隨機奇偶數字方式”分為對比組(奇數)與研究組(偶數),各30例。對比組:男17例,女13例;交通事故9例,積累勞損8例,墜落跌倒8例,其他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8.8±11.5)歲。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交通事故10例,積累勞損8例,墜落跌倒8例,其他4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9.1±1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被確診為下肢骨折;②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且同意;③病歷資料完整;④體征平穩、病情穩定。排除標準:①存在聽力、語言、意識等功能障礙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器官組織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③原發性骨質疏松、骨骼病變患者。
1.2 方法 對比組患者實施一般康復護理,護理項目:用藥飲食指導、基礎康復活動指導以及出院相關事項告知等。研究組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護理項目:①術后,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協助其處于最適體位,同時,對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健康宣教,使其充分明白早期康復訓練的作用、重要性,提高配合度、依從性,為后期康復訓練奠定良好基礎,此外,綜合考慮其骨折、身體情況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②護理人員定期對其下肢進行按摩,協助進行下肢屈伸、收縮練習,促進血液循環,同時,也可借助平衡牽引方式,15 min/次左右,2 次/d。③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自主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等的屈伸、外展、旋轉練習,借助下肢持續被動運動儀(CPM)訓練,刺激關節軟骨分化,增加關節液代謝,促進軟骨修復,緩解疼痛,確保15 min/次左右,2 次/d[3]。④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坐位訓練,并堅持進行各關節屈伸、收縮練習,根據實際康復情況及早鼓勵進行下床站立、行走練習等,早期站立、行走輔助外界器械展開,逐漸過渡為自主站立、行走,當其可以正常站立行走時,指導其自主進行日?;旧?比如:上廁所、上下樓梯等。整個早期康復訓練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做好全面保護措施,科學選擇訓練時間、強度,避免訓練過度造成骨折移位、肌腱損傷等不良后果[4]。⑤骨折患者需要臥床休養,容易造成壓瘡、下肢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護理人員需要指導其處于合適體位,定期協助翻身,并輔以按摩,做好呼吸道清理,避免發生相關并發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通過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 評分)系統評定,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復情況越好[5];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取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定,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復情況越好[6]。②比較兩組下床活動時間、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通過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定,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干預前,兩組膝關節、髖關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膝關節、髖關節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組提高幅度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髖關節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髖關節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2.2 兩組下床活動時間、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對比組下床活動時間為(7.25±1.36)d,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8.65±2.84)分;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為(5.87±1.14)d,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5.77±3.11)分;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比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2593、9.2596,P=0.0000、0.0000<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比組發生壓瘡2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骨折移位2例、肌腱損傷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6/30);研究組發生壓瘡0例、下肢靜脈血栓0例、骨折移位1例、肌腱損傷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1,P=0.0444<0.05)。
近幾年,下肢骨折發病率在不斷持續上升,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正常生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發生該病以后,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活動會受到極大限制,需要及時進行治療[8]?,F階段,內固定、外科手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手段,護理干預作為臨床治療重要組成部分,在下肢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護理觀點認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治療后應該以臥床休息為主,不宜過早進行活動鍛煉,加之一般護理過于機械化,護理具有局限性,很難滿足不同患者個體化的需求,因此,護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9]。但是,大量研究結果與實踐經驗表明,長期絕對臥床不僅不利于患者恢復,甚至還會引起其他諸多并發癥,影響骨折愈合與康復[10]。早期康復訓練是一種全新的康復護理模式,其能夠根據患者實際疾病情況、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和個體化的康復訓練,于治療后第1 天就開始進行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控制與減少相關并發癥,促進患者恢復,使其能夠盡快回歸至正常生活[11,12]。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膝關節、髖關節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組提高幅度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比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和應用價值較高,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患者認知康復護理的作用與重要性,提高依從性,從治療后第1 天就開始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訓練計劃,從而更好鍛煉下肢關節、肌肉,改善機體關節功能,在最短時間內能夠下床活動,恢復自理能力,除此之外,早期康復訓練還可以幫助預防和控制相關并發癥,避免發生其他不良事件,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結局。
綜上所述,給予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訓練護理,有助于更好改善患者膝關節、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使患者盡早下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大力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