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霞
心血管病也可稱為循環系統疾病,通常好發于中老年群體。近幾年,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數量也在逐年攀升?;诶夏昊颊叩纳硇奶攸c,在發生心血管疾病之后,多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以及抑郁情緒,不僅會影響其疾病恢復,還會進一步誘發各種并發癥,對其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如何提高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治療效果,成為了當下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1]。本次研究抽取了本院50例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給予了心臟康復治療的方法進行研究,收獲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7~2018年收治的50例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治療意愿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6.75±4.47)歲。實驗組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6.72±4.4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兩組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②可正常溝通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②認知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③合并心肌病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統一安排給予β 受體阻滯劑以及硝酸酯類等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具體方法:口服鹽酸帕羅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43,規格:20 mg×10 片/盒),口服20 mg/d,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增加,但是服用劑量≤50 mg/d。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臟康復治療,具體治療方法:①通過講座以及派發疾病宣傳資料等方式,為患者普及相關的健康知識,使其充分認識到疾病的發病原因以及治療原理,進而提高患者對心臟康復治療的重視度,使其能夠有效配合相關治療措施的開展。②患者治療期間,多和患者進行親切交流,耐心回答患者問題,針對其負性情緒及時予以疏通;多和患者描述心臟康復治療后的美好生活,以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在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的多給予患者的各方面的幫助以及關心,以堅定患者是治療自信心。③督促患者堅持進行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具體運動強度需要根據BROG 評分進行控制,運動頻率以3~5 次/周為佳;運動時間以30 min/次為宜;運動內容為有氧運動訓練聯合阻抗訓練,主要包括行走、蹬車以及彈力帶等。每次在進行有氧訓練之前,應該安排患者先進行熱身運動,熱身時間以10 min 左右為宜,熱身項目可以選擇壓腿、扭腰以及跳熱身操等。在患者進行心臟康復運動鍛煉期間,專業醫護人員需要一直陪伴在患者邊上,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以及心率等指標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馬上終止運動,并且及時作出針對性的處理。除此之外,除了每周的正式康復訓練之外,護理人員可鼓勵患者另外進行1~3 次的自主鍛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以及抑郁情緒,分數越高表示其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主要為心絞痛、腦卒中、心肌梗死、心臟驟停以及急性心力衰竭。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對比 實驗組治療后的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分別為(22.43±2.02)、(21.17±1.86)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8.79±3.67)、(35.57±4.1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心血管病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之一,通常好發于中老年群體,發病后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2]。相關研究曾經指出,心血管疾病的產生以及發展,除了和患者疾病自身因素存在密切關系,還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關聯性[3]。目前,多數心血管病患者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針對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以往在臨床治療上,主要是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再聯合一些抗焦慮抑郁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氟西汀以及帕羅西汀片等[4]。但是在近幾年,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改善,康復理念也在不斷發展,如何將康復治療有效應用到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成為了當下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5]。
心理康復治療主要包括飲食指導、健康教育、運動指導、心理疏通以及心臟康復運動訓練等,屬于一種應用廣泛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曾有學者指出[6],心臟康復運動訓練不僅能夠對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復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還能夠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心臟康復治療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的對照組(P<0.05),說明心臟康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負性情緒。除此之外,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臟康復治療的安全性高,可顯著降低各種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提高其康復自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除此之外,通過心臟康復運動訓練還能夠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而提升其精神狀態,改善其消極情緒,從而減少各種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8]。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心臟康復治療價值顯著,對患者的負性情緒能夠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治療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