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平,姚紅瑛,丁芬娟,黃贛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且傳播速度快,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指出[2],對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給予呼吸支持,進行高流量鼻導管氧療、無創或有創機械通氣。無創通氣操作簡便、創傷小,可有效減少氣管插管率, 從而避免有創通氣導致的相關并發癥[3],同時降低醫護人員因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相關操作帶來感染的風險。筆者作為抗疫援鄂醫療隊護理人員,與團隊成員一起對本病區收治的3例危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行BIPAP呼吸機輔助正壓通氣治療患者,給予相關護理措施,護理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癥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38歲、57歲、70歲。有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群接觸史,患者均有“發熱、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癥狀,經肺部CT、ncoV咽試核酸檢查確診發病后第8天、第7天、第6天由于病情加重,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治療。3例患者均有慢性基礎疾病,其中糖尿病1例,高血壓2例;1例有腦出血史,1例患者治療期間并發心功能不全。
1.2治療方法 3例患者均給予抗感染,阿比多爾抗病毒、甲潑尼龍、連花清瘟膠囊、清肺排毒湯等治療,分別于入院第3天、第6天和當天給予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均予邁思BPAP30Plus型正壓通氣治療機,通過單向呼氣瓣和螺紋管與呼吸機連接,并用與組織相容性好的硅膠制成的全面罩,用頭帶固定,松緊適宜。取自主觸發/定時模式(S/T),吸氣壓力(IPAP)12~14 mmH2O,呼氣壓力(EPAP)4 mmH2O,氧流量5 L/min,全天間斷應用(包括睡眠時間)。
1.3結果 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2 d,2例患者胸悶、呼吸困難癥狀有不同程度改善,活動能力增強。其中1例2 d后脫機,經鼻導管吸氧3 L/min下血氧飽和度0.98~1.00,呼吸頻率20~23次/min,PaO2>8.0 kPa,調整為無創正壓通氣必要時,每天21:00~1:00予呼吸機無創通氣治療;在入院后第21天,停止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例1 d后脫機,經鼻導管吸氧4 L/min下血氧飽和度0.97~1.00,呼吸頻率18~25次/min,PaO2>8.0 kPa;患者患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調整為無創正壓通氣必要時,每天睡前予2~3 h呼吸機無創通氣治療;現仍予睡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例呼吸機無創通氣治療后缺氧癥狀無緩解,入院第2天轉入ICU行經口氣管插管輔助機械通氣,現仍在治療中。
2.1面罩的選擇及護理 漏氣是無創通氣失敗的主要原因,佩戴是否舒適會直接影響患者無創通氣治療依從性和通氣效果,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臉型選擇適合的無創面罩,以達到無創面罩與患者面部密閉狀態。由于目前所使用的無創面罩只有一種型號,2例患者適用;1例患者臉型較瘦,在無創面罩與臉頰部接觸部位填充紗布,以防止漏氣。固定頭帶松緊度以容納1指為宜,兩側對稱。長時間佩戴易對鼻面部皮膚造成損傷[4],在患者的鼻梁及雙側臉頰處粘貼水膠體敷料,頭帶與耳廊、面部接觸部位酌情墊紗布, 使患者感覺舒適,2~3 h放松頭帶5~10 min,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壓力性損傷。
2.2呼吸機相關護理
2.2.1氣道濕化護理 在無創通氣治療上機前,檢查呼吸機性能,在濕化器內倒入適量蒸餾水,濕化氣體,防止呼吸道干燥。當有明顯分泌物時及時給予更換,使用過程中若螺紋管冷凝水過多及時傾倒,防止倒流。隔離治療期間,患者所處病房環境相對封閉,在無創面罩出氣孔處覆蓋普通外科口罩,以降低病室內氣溶膠濃度[2]。無創通氣時鼓勵患者自主咳痰,本組1例患者咳嗽明顯,痰不易咳出,給予霧化吸入每日2次;霧化后鼓勵并指導患者咳嗽、排痰,保證霧化后排痰效果。
2.2.2脫機前后的護理 患者在進食、飲水時均需暫停無創通氣,尤其在進餐后,暫停無創通氣30 min,以避免造成胃脹氣[5],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引起誤吸。暫停無創通氣期間患者血氧飽和度會有下降趨勢,改用雙鼻腔吸氧3~4 L/min,同時加強專人護理,密切關注患者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變化。1例患者在暫停無創通氣期間,血氧飽和度0.93~0.97,將暫停餐后無創正壓通氣時間由30 min縮短為20 min,血氧飽和度保持在0.97~1.00。
2.2.3管道的消毒處置 本病區為普通病房改建而成,為減少醫院感染,在病房內安裝離子空氣消毒機不間斷消毒[6]。使用的濕化器和呼吸機螺紋管道每24小時更換1次。呼吸機螺紋管道為一次性使用;濕化器噴灑84消毒液后,用雙層黃色塑料袋打包送供應室消毒后備用。
2.3心理護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截至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及疫苗。本組3例患者病情較為危重,患者感到十分恐懼,加上對使用無創通氣技術輔助通氣不理解,表現為抵觸,不配合治療。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告訴患者我們是援鄂醫療隊員,有豐富的臨床救護經驗,會對其進行負責的治療和護理,做到耐心講解、細心操作。在建立初步的信任后,向患者講解早期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為了積極治療,盡早預防嚴重并發癥,取得患者的理解,幫助其改善焦慮、恐懼心理。在給患者上呼吸機無創通氣治療時,先用手扶著面罩對著患者吹,讓患者有個適應的過程,待其接受后再固定于頭面部。治療期間,專人看護、動態觀察,經常詢問患者使用無創通氣后的感受。無創正壓通氣時,面罩覆蓋住口鼻,患者不能進行正常語言交流,我們設計了一些日常用語簡板與患者溝通,患者只需簡單的點頭或搖頭示意,或必要時用紙筆寫出他們的問題及需求,護理人員均及時予以滿足和解決。經常以其他相同治療后好轉患者為例鼓勵患者,不斷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2.4病情觀察 無創通氣開始后的第1個小時,是影響其效果的關鍵階段。安排呼吸或重癥專科護士持續床邊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呼吸形態、血氧飽和度變化,定時進行血氣分析。本組2例患者由于對無創通氣的恐懼,開始不能很好地配合無創通氣,感覺不適,甚至拒絕接受。由經驗豐富的ICU醫生和專科護士對其耐心解釋和指導后,患者能正確配合。患者在無創通氣期間氧飽和度達到0.97以上,隨時給予調節氧濃度及呼吸機參數,避免造成呼吸機依賴。
2.5營養支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癥患者除心肺支持外,還需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治療,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及豐富的維生素[7]。本組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提供糖尿病飲食,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第1天,進中餐前出現乏力、出虛汗等低血糖癥狀,測指端末梢血糖3.7 mmol/L。暫停無創正壓通氣,改用鼻導管吸氧4 L/min,予進食糕點,定時監測血糖變化,諾和銳30R注射液由早餐前12 U改為10 U,經調整后癥狀緩解,血糖值穩定。1例并發心功能不全患者,只能進食少許普食,增加瑞能口服,200 mL/d。
無創通氣能有效降低患者氣管插管率,避免有創通氣所致并發癥,也能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的心理擔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已明確推薦[2]。本科室對3例危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實施無創通氣,在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做好呼吸機相關護理和心理疏導、營養支持等護理,保障了呼吸機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有效落實,有助于提升患者血氧飽和度,使患者缺氧癥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