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非常嚴重的一種高血壓患者并發癥,該癥狀多發生于50~70 歲群體,男性患者的發生率要高于女性,尤以冬春季節最為多發。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會提升患者出現顱內高壓、腦水腫的幾率,會給患者的腦組織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1]。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目前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創傷比較大,不利于促進患者恢復健康[2]。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參照組有男25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8.35±6.21)歲。研究組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58.98±5.8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和患者家屬均對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本次實驗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行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在CT定向引導下,于血腫所在一側為患者展開骨瓣手術。采取頭顱CT 檢測,對患者的血腫位置進行確定,于患者的顳側裂部做切口,切口長度約為4~5 cm,利用自動疏狀牽引器將患者的顱骨暴露出來,將開骨窗直徑控制在2.5~3.0 cm,利用椎板咬骨鉗對骨窗進行擴大,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采取鷹嘴咬骨鉗,手術視野相對較為狹小,鷹嘴咬骨鉗難以展開精準操作。以“十”字型將患者的硬腦膜切開,于顳上部位展開回電凝皮層,約為1 cm,采取腦穿針對患者的血腫部位進行探查,經由穿刺針道采取窄腦壓板進入到患者的血腫腔內部,在手術顯微鏡下或者是冷光之下將血液緩慢吸出來,采取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血腫腔進行清洗[3]。將患者血腫腔中存在的大部分血液吸出來,不必要求全部吸出,尤其是針對于血腫壁上存在的血塊來說,不需要進行清除[3]。針對于活動性出血患者來說,可采取雙電凝器止血法,針對于程度較小的滲血情況,可利用明膠海綿進行輕輕按壓,在患者不存在活動性出血以后,將硅膠引流管(內徑為3 mm)放置于患者的血腫腔內部。手術時長通常為0.5~1.0 h,后續可利用血腫液化劑對患者存在的血腫殘留進行處理。
1.2.2 研究組 患者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粉碎針型號選取為YL-I 型,直徑為3 mm,給予患者微創血腫清除。為患者展開床旁局部麻醉,在CT 導視之下應用YL-I 型粉碎針對患者顱內血腫的實際部位、血腫范圍和其于顱表的穿刺點進行確認,選取長度適宜的穿刺針,將患者血腫中心看作是靶點,經由電鉆帶動,方向選取與顱骨和矢狀面相互垂直,進行進針。待進針達到患者的硬腦膜后,將針芯更換為鈍頭塑料針芯,經由側孔引流管對患者存在的血腫液態部分進行緩慢抽取,一直到不存在液態血液流出以后,將血腫粉碎針經由外套管置入進去,在4℃的條件下,對患者呈現出固態的血腫部分進行反復性地沖洗,待沖洗液呈現出清亮狀態以后,將2 ml 血腫液化劑注入進患者的血腫腔中,以此來對患者的血腫固態部分進行溶解[4]。確保夾閉時間為3~4 h,將引流開放。手術結束以后對患者的血腫腔進行沖洗,沖洗次數以2~3 次/d 為適宜,應用動態頭部CT 對患者血腫情況展開復查,在血腫清除范圍達到80%及以上時將粉碎針拔出。于手術前和手術后分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250~500 ml/d 的20%甘露醇處理,同時對于血壓指標>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 的患者來說,可嚴格按照醫囑給予患者適量的速尿治療或者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治療,以使得患者的血壓水平能夠維持在60~180/90~100 mm Hg,同時相關醫護人員需充分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適當的抗感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兩組患者均不能進行止血劑和血管舒張劑治療[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疼痛和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死亡情況。通過VAS 測評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劇烈疼痛,分數與疼痛程度呈負相關。通過NIHSS 測評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CT 檢查結果證實患者血腫完全清除且術后患者不存在顯著性神經功能障礙;有效:經CT 檢查結果證實患者血腫基本清除且患者神經功能有輕度障礙但其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無效:經CT 檢查結果證實患者血腫清除率<30%且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夠自理或為植物人或死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腦疝、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和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22.12±10.46) 分、VAS 評分(6.35±1.25)分與參照組的(21.46±11.35)、(6.67±1.11)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t=0.270、1.211,P=0.788、0.230<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12.12±5.25)分、VAS 評分(3.25±1.35)分均低于參照組的(16.98±7.02)、(4.65±1.36)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506、4.621,P=0.001、0.000<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中顯效20 例,有效13 例,無效7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50%;研究組中顯效35 例,有效4 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參照組的8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0,P=0.025<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死亡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中有2 例出現腦疝,3 例出現肺部感染,3 例出現消化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4 例死亡,死亡率為10.00%;研究組中1 例出現肺部感染,1 例出現消化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5.00%,0 例死亡;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5.00%、死亡率0 均低于參照組的20.00%、1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4.211,P=0.043、0.040<0.05)。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會形成血腫,腦組織會進一步出現壞死、水腫和受壓等現象,同時白細胞會趁機侵入,會釋放出多種炎性因子,從而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神經元受損程度[2]。對于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來說,顱內高壓的發生對其生命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基于此,在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展開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如何采取科學的適宜的方式方法對患者顱內高壓進行控制就有了尤為突出的作用和意義[3]。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主要病理過程中為血腫對患者腦組織形成擠壓,致使腦組織發生缺血現象形成海綿樣變,這一病理過程為小切口清除血腫和微創清除血腫創造出了有利條件,由此可見,采取損傷最小的最安全的方式對血腫作用于患者腦組織的壓力進行解除是手術治療的關鍵所在[4]。其中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在手術過程中會應用到顯微鏡等輔助設備,可以為操作者提供清晰的視野,能夠對患者進行確切地徹底地止血,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同時該治療方式會采取局部麻醉,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痛苦感,甚至有的時候會采全身麻醉方式,對于患者預后效果的提升形成了阻礙。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給患者帶來的損傷較小,且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清除患者大部分血腫,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痛苦感,促進患者恢復健康水平[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VAS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參照組的8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5.00%、死亡率0 均低于參照組的20.00%、1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的應用有利于優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
綜上所述,給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安全性,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