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鋒
直腸癌是發生于患者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患者臨床出現便血、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失血量增多,癌細胞向遠處轉移,導致臨床治療難度增加,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常采用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根治直腸癌疾病,同時保留患者肛門,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但常規保肛手術治療后,患者吻合口瘺、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術后康復[2]。研究發現,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應用于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且手術指標明顯改善,患者滿意度較高,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6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98 例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42~72 歲,平均年齡(54.27±6.83)歲。觀察組男31 例,女18 例;年齡41~74 歲,平均年齡(55.08±6.5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直腸癌MR 分期:T1 期36 例、T2 期48 例、T3 期14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直腸癌;②患者滿足手術適應證,且具有良好的手術耐受力;③患者術前未接受放療、化療治療措施;④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經臨床檢查顯示合并有腸梗阻癥狀;②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低下,手術耐受低;③患者出現癌細胞擴散轉移情況。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在臨床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病情評估和腸道準備,同時了解手術治療方法和術后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我護理意識。
1.2.2 手術治療方法
1.2.2.1 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 兩組患者均行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為:患者取截石位,采用氣管插管方式行全身麻醉,采用常規五孔法進入腹腔,置入腹腔鏡,確定患者直腸癌位置以及大小,確定手術切除區域。手術操作完全遵循全直腸系膜切除原則(TME[3]),游離腫瘤并切除全直腸系膜,清除病灶組織周圍淋巴結,采用縫合器在患者直腸擬切斷處閉合切斷,下腹部取小切口取出標本,近端腸管置吻合器抵釘座。擴肛,采用1∶1000 的聚維酮碘進行肛管沖洗,經肛管置吻合器機身,行乙狀結腸直腸端端吻合,無張力,血供情況良好后沖洗盆腔,縫合盆底腹膜,并在患者左右盆腔放置引流管,并根據患者狀況行肛管減壓。
1.2.2.2 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經患者右下腹取標本切口,顯露回盲部,將距末端約15 cm回腸提出右下腹切口做雙腔造瘺,系膜緣置導尿管防腸管回縮,逐層縫合固定腸管及腹壁,回腸對系膜緣縫荷包切開備開瘺。于術后4~6 個月行回腸造口閉瘺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滿意度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術后指標包括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滿意度評分由本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評價,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滿意度越高;③并發癥包括吻合口瘺、傷口感染、造瘺口紅腫、腸梗阻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27.13±2.09)為h,排便時間為(4.27±1.46)d,下床時間為(2.83±0.53)d,住院時間為(12.86±2.24)d;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為(22.17±2.35)h,排便時間為(2.42±1.17)d,下床時間為(2.02±0.41)d,住院時間為(9.71±2.63)d。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40、6.922、8.462、6.383,P=0.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1.83±2.7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47±3.1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666,P=0.000<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發生吻合口瘺4 例、傷口感染2 例、腸梗阻3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37%(9/49);觀察組患者發生造瘺口紅腫1 例、腸梗阻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8%(2/49)。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18,P=0.025<0.05)。
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傳統直腸癌根治術雖能達到治療效果,但須為患者建瘺,更改患者的胃腸功能路徑,患者生活質量降低[4]。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發展,患者能夠避免取肛手術治療,能夠在全直腸系膜切除原則下,行超低位保肛手術治療,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5]。同時,手術治療后患者并發癥情況明顯,導致患者吻合口恢復時間較長,康復時間延長。研究發現,在超低位保肛手術治療中應用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能夠通過造口避免患者吻合口附近糞便堆積,有效緩解吻合口壓力,減低傷口細菌聚集,盡早為患者提供飲食,改善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同時術后并發癥明顯改善[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40、6.922、8.462、6.383,P=0.000、0.000、0.000、0.000<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1.83±2.7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47±3.1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666,P=0.000<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18,P=0.025<0.05)。說明直腸癌患者采用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分析患者術后指標改善效果更佳原因,主要為:①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短,采用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治療患者,建立人工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患者能夠盡早飲食,提高機體營養水平,能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行常規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患者,術后為降低吻合口瘺并發癥發生率,需等患者術后排氣排便后才能給予飲食,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低,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治療時間延長[7];②患者吻合口愈合更快,直腸癌患者在行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后,均會出現不同情況的肛門括約肌損傷,嚴重者出現排便功能損傷,出現直腸前切除綜合征。而采用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術治療,能夠將糞便轉流,減輕患者直腸吻合口壓力,從而促使吻合口恢復,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分析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原因,主要是因為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吻合口瘺、腸梗阻并發癥情況。吻合口瘺和腸梗阻并發癥情況通常與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低、吻合口張力過大、胃腸功能紊亂有關,采用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術治療,患者術后能夠盡快恢復飲食,提高胃腸功能,降低吻合口壓力,從而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8]。同時,預防性回腸末端造瘺術患者術后由于對造瘺口管理不善,容易出現造瘺口紅腫、糜爛并發癥情況,因此在圍手術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為患者提供健康治療,引導患者進行造瘺口的自我護理,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直腸癌患者在行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應用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能夠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排氣、排便時間,促進患者早日下床活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患者臨床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