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
宮頸癌作為現階段威脅女性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類型,以女性子宮頸管及子宮陰道部位為主要病區,發病初期癥狀隱匿性強,且由于我國女性生殖系統健康檢查意識水平相對較低,故此類患者就診時病情進展高分化程度風險較高,可接受的治療形式局限性較大。放療是目前臨床中較為主流的中晚期宮頸癌治療方式,對于患者病情控制具有較好近期療效,但相關研究表明,放療治療后局部病灶復發率高,遠期生存率較差,故應在放療同時積極開展相應輔助治療措施,以便在進一步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基礎上,改善遠期療效,延長患者生存周期,但對于如何實現安全有效的放療輔助治療,則仍處于研究階段。目前對于宮頸癌的放化療實施方案有三類,在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面均具有明顯差異,但以臨床治療原則為主,需選取具有較好治療預后、近期療效及安全性的方案予以患者治療,滿足其臨床治療預期[1,2]。因此,為評價應用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同步放療治療宮頸癌的臨床效果,特進行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103 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回顧性治療研究。根據患者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51 例)和實驗組(52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59 歲,最小34 歲,平均年齡(46.52±4.91)歲;病程2~7 個月,平均病程(4.52±0.95)個月;經病理診斷后確診Ⅱb 期13 例、Ⅲ期21 例、Ⅳ期17 例。實驗組患者年齡最大57 歲,最小35 歲,平均年齡(46.08±4.85)歲;病程2~8 個月,平均病程(5.05±1.24)個月;經病理診斷后確診Ⅱb 期14 例、Ⅲ期20 例、Ⅳ期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在確診,確認治療方案后,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放療、研究用藥禁忌證者;可接受根治治療者;預估生存期<3 月者;非原發性宮頸癌者;病灶多處轉移者。
1.2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放療治療,患者需依次接受體外照射及行腔內照射放射治療。腔內照射治療區域為宮頸癌原發病灶,體外照射治療區域為宮頸癌盆腔蔓延及轉移區域。放療治療劑量標準為A 點80~85 Gy,B 點60~70 Gy。實驗組接受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同步放療治療:①放療操作同上;②化療:紫衫醇+卡鉑聯合治療,用藥劑量依據患者體表面積而定,劑量標準如下:紫衫醇120~135 mg/m2、卡鉑60~70 mg/m2,分別于放射治療首日,第8 日、第15 日、第22 日、第29 日及第36 日實施化療。患者治療期間均接受相同臨床護理,并根據患者毒副反應情況予以相應治療處理及健康指導,期間若患者毒副反應嚴重則需停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血清腫瘤標記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預后生存率。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患者經治療后宮頸癌病灶完全消失,且腫瘤標記物血清檢驗結果復常;基本緩解:治療后,患者宮頸癌病灶體積較治療前縮減為原體積的50%~80%,腫瘤標記物血清檢驗結果改善明顯;穩定:治療后,患者宮頸癌病灶體積較治療前縮減為原體積的81%~90%,腫瘤標記物血清檢驗結果均有好轉;進展:治療后,患者病情惡化或轉移。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基本緩解)/總例數×100%。血清腫瘤標記物:取患者治療結束后次日晨間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經血清樣本處理后取相關檢驗儀器及試劑盒,對SCCAg、CYFRA21-1 兩類標記物進行檢驗。預后生存率:根據患者治療后跟蹤隨訪半年及1 年后生存情況統計所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完全緩解3 例,基本緩解33 例,穩定9 例,進展6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0.59%(36/51);實驗組患者完全緩解6 例,基本緩解39 例,穩定4 例,進展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54%(45/52)。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8997,P=0.0483<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腫瘤標記物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CCAg 為(0.85±0.20)μg/L、CYFRA21-1 為(1.48±0.52),均低于對照組的(1.25±0.27)μg/L、(1.89±0.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5551、3.6051,P=3.6051、0.0005<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生骨髓抑制0 例、胃腸道反應0 例、肝腎功能損傷3 例(5.88%)、放射性膀胱炎4 例(7.84%);實驗組發生骨髓抑制6 例(11.54%)、胃腸道反應9 例(17.31%)、肝腎功能損傷5 例(9.62%)、放射性膀胱炎5 例(9.62%)。實驗組治療期間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486、9.6721,P=0.0124、0.0019<0.05);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損傷、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09、0.1014,P=0.4791、0.7501>0.05)。
2.4 兩組患者生存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半年內、1 年內生存率分別為100.00%(52/52)、92.31%(48/52),均高于對照組的92.16%(47/51)、78.43%(40/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432、3.9846,P=0.0394、0.0459<0.05)。
宮頸癌發病后受其高分化、高浸潤程度及周邊器官組織分布密集影響,患者病情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進展,并對周邊器官造成侵襲、轉移,惡性程度較高,故患者臨床死亡率也相對較高。由于發病早期癥狀隱匿性強,患者難以引起足夠重視,導致其錯失最佳治愈機會,故實現對此類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對其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3]。
放射治療是現階段具有較好治療效果的宮頸癌治療措施,可通過體外放療及腔內放療的聯合開展促進宮頸癌細胞凋亡,進而有效控制其腫瘤病變進展,但遠期治療效果差、復發率高成為限制此類治療方式遠期療效的主要原因,這就使得放療、化療聯合治療的開展逐漸成為宮頸癌臨床主流治療方式。現階段,宮頸癌放化療措施主要分為同步、序貫及交替三類治療方案,均獲得了較好臨床治療效果,且以同步放化療所具有的近、遠期療效表現更為顯著[4]。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6.54%(45/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59%(36/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8997,P=0.0483<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CCAg 為(0.85±0.20)μg/L、CYFRA21-1為(1.48±0.52),均低于對照組的(1.25±0.27)μg/L、(1.89±0.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5551、3.6051,P=3.6051、0.0005<0.05)。實驗組治療期間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486、9.6721,P=0.0124、0.0019<0.05);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損傷、放射性膀胱炎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09、0.1014,P=0.4791、0.7501>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半年內、1 年內生存率分別為100.00%(52/52)、92.31%(48/52),均高于對照組的92.16%(47/51)、78.43%(40/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432、3.9846,P=0.0394、0.0459<0.05)。原因為:紫杉醇為已證明具有微血管聚合促進作用及阻止微血管解離效果的化療藥物,故其在癌癥治療中,可使藥物成分經血液循環進入病灶后,對癌細胞實現靶向作用,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分裂作用,從而實現對患者腫瘤病灶進展的有效抑制;而卡鉑的聯合應用,則可在上述藥物效果基礎上,有效破壞癌細胞DNA 分子,進一步加快癌細胞凋亡速度,有效抑制增殖。故紫杉醇+卡鉑化療方案在宮頸癌化療期間的同步開展,可進一步強化放療效果,促進患者病情緩解,改善遠期預后,但同步放化療的開展,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毒副反應風險,影響治療開展有序性,故需在此類治療方案實施前,嚴格評估患者耐受情況,酌情應用[5]。由于本次治療研究中所納入樣本量較少,故研究所得數據或存在一定偏差性,可在后續研究中通過擴大臨床治療樣本量,進一步提升研究所得數據可參考性。
綜上所述,宮頸癌放療期間同步開展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可實現對患者病情進展的有效控制,雖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但整體安全性較好,并可有效提升患者預后生存率,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