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
作為唐詩中的名篇,詩人崔護的一首《題都城南莊》雖只寥寥四句,卻蘊含無限遐想與千古情思,引人入勝,允為古典愛情詩歌中的名作。后來,晚唐孟棨在《本事詩》的“情感”篇中,對崔護詩歌進行了合理的發(fā)揮想象,自此,崔護覓漿,桃花題詩成為千古名篇的一段傳奇,被相繼改編為《崔護謁漿》、《桃花人面》等雜劇。經過歷代文人的豐富,使之故事完整,情感飽滿,堪稱中國戲曲史上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孟稱舜所寫的《桃花人面》,可以稱得上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戲劇或歷史劇中的翹楚,在語言風格、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以及結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人面桃花,戴敦邦繪。
然而,時至今日,由于種種原因,該劇除了文學本尚存人間,聲名遠播之外,其在戲曲舞臺上演的呈現方式已很難為今天的觀眾所知了。
歲月荏苒,塵封于時光中的珠玉終會散發(fā)出全新的光彩。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根據孟稱舜原著改編而成的京劇《人面桃花》在香港上演。該劇由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擔任主演,香港著名影星葛蘭任女主角。就今天所留存于世的劇照來看,俞振飛的儒雅清秀,葛蘭的艷麗嫵媚,都為這部帶有濃濃詩意的古典名劇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劇中,俞振飛所扮演的崔護有著昆曲巾生特有的書卷之氣與瀟灑意蘊,風流蘊藉,典雅溫存,在全劇的最后《題詩》一折中,擅長書法的俞老更是親筆在舞臺上題詩,顯示出過人的藝術功底與不凡的詩文修養(yǎng),令人叫絕。
值得一提的是,《人面桃花》一劇還凝結了兩位藝術大師的珍貴友誼。當時,同在香港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得知好友俞振飛將演出該劇后,特地為他畫了一幅崔護像。全圖精致、細膩、傳神,寥寥數筆,卻神完氣足,堪稱佳作。后來,俞老將此畫制成鋅版圖,印在《人面桃花》的戲單上,兩位大師的戲劇、書畫雙絕合為一璧,成就了近代藝壇的一段千古佳話。
再度見到《人面桃花》則是十多年之后的事了。當時,俞振飛先生的嫡傳弟子,“昆大班”優(yōu)秀的小生演員岳美緹曾有想法,將此劇搬上昆劇舞臺,然而,劇本尚未成熟之際,就不幸遭逢“文革”浩劫,該計劃就被擱置了十年之久。待到重新有條件恢復演出這部古典名劇時,岳老師已年過不惑,自感失去了塑造人物的最佳時機,為此留下遺憾,深表惋惜。
2019歲末,在上海昆劇團的大力支持與岳美緹老師的關心、指導與幫助下,小劇場昆劇《人面桃花》終于上演。俞門三代,夢圓桃花。盡管此劇在情節(jié)上并不復雜曲折,但在細節(jié)的表達與刻畫上,主創(chuàng)團隊卻力求盡量豐富、細膩,符合昆曲所特有的美學品格與神韻,達到一部具有唯美、詩意與古典氣質的詩劇。
一首千古名篇,一部古典名劇,可以說凝結著幾代戲曲人的不懈追求,由此看來,真可謂“三生三世,人面桃花”了!在今天的昆劇舞臺上,通過新一代“俞門”弟子的精心演繹,呈現出一段既來自歷史,源于古典,又能更具現代韻味與歷史深情的詩化語言。
近日,為期七天的首屆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暨第五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jié)(以下簡稱“小戲節(jié)”)展演圓滿結束。今年共有京、昆、越、滇、紹、豫、花燈、高甲、黃梅戲等9部戲曲作品入圍展演,影響巨大。自2015年創(chuàng)辦以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jié)秉持“深耕傳統(tǒng)文化、符合當下審美”的宗旨,逐步成長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青年戲曲創(chuàng)作人才的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