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華
近日,長安福特公司30歲工程師鄧某某因抑郁跳樓身亡的消息引爆網絡,其妻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鄧某某的工作微信群有120多個,每天群消息看都看不完,郵件也回不完,之前因長期倒班,患上抑郁癥。
鄧先生的慘劇令人惋惜。現實生活中,微信群變“工作群”確實不鮮見,一些單位的工作群甚至逐漸發展成“網狀”。比如:本科室、本部門、本地區、本系統,還有“內勤群”“書法群”等,從一個科室類的小單位開始,至少建一個微信群為“工作群”,再到本部門、本系統乃至每一個專項工作也建一個群,美其名曰:聯系方便。毋庸置疑,有的工作確實用工作群聯系溝通非常方便,有的人確實也減少了工作量。以工作群里發通知為例。要求@所有人回復,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即可完成,根本不用發傳真、郵箱一個一個地發、一個一個傳。所以,建工作群、用工作群頗有一定市場,受到一部分人支持,也是工作群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微信群變工作群,從一定程度上說,給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凡事總有一個度,如果工作群過多過濫,容易淪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工具,不僅無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可能會影響正常工作。比如:不分上下班,即使下班回家了,工作群仍然可以將“通知”原封不動地傳達到位,甚至有人坦言微信群的出現,讓“及時工作”變成了“永遠在工作”;有的將報表、文件通過工作群“群發”,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即可完成送達……如此一來,正式文件一點沒見增多,但改頭換面已經做了傳達。
也許,幾個工作群“分配”的任務尚能完成,一旦超過必要限度,很多人不堪重負。而且,一些工作群里發通知,都要求@所有人及時“回復”,否則就可能被認為“態度不端正”“工作積極性不高”,扣上一頂大帽子,容易挫傷大家的積極性。還有的重要工作通過微信群傳達被漏傳造成嚴重損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精兵簡群,需要上下聯動。因為很多通知都是上級機關發出的,而且還比較普遍,縱橫交錯、四面八方,只靠一個科室努力,最多只能減少一兩個群,幾乎無濟于事。只有上下聯動,從上級機關開始,堅持正規辦公秩序,綜合施策、多措并舉,搞好工作統籌,科學安排工作計劃,完善制度機制,加強檢查考核,盡量區分休息時間和上班時間,不盲目占用休息時間,特別是要杜絕任何形式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該電話通知的電話通知,該機要傳遞的通過機要傳遞,才能達到“精兵簡群”的目的。
精兵簡群,不是一項簡單的小事情,更不是一件無足掛齒的工作,而是關乎工作秩序、工作效率、工作作風的大事。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從改進工作作風的高度來認識這項工作,認真督促、狠抓落實、專項治理甚至嚴格把關,才能取得扎扎實實的效果,進而鏟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