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兩年前卸任北京四中校長的時候,劉長銘留下一封“致全體教育者的公開信”,這封信包括致校長、致教師、致家長三部分,濃縮了他從教40余年的經驗。
在劉長銘的心中,家長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千萬不要認為上名校才是決定一生。”
“永遠要保持溝通,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別把自己的夢想附加給孩子的未來。”
……
他的這些家教箴言至今流傳甚廣。但在現實中,很多家長的教育觀讓他“不敢茍同”。多年來,作為一名教師、校長,也是一位家長,他一直在倡導更好的家庭教育,也呼吁學校引導更好的家庭教育。
劉長銘至今記得多年前的一次家長會,散會后一位家長走到他面前,手里拿著一張獎狀,問這玩意兒有什么用?
劉長銘看了一下,這是他的孩子獲得科技競賽二等獎的獲獎證書。
能夠獲得這樣的獎勵,意味著這名學生在過去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里,從事科研實踐的學習。除了學習大量國家課程知識外,還在自主學習、科研實踐能力、表述科學結論及與同伴合作完成項目或任務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的提升。
“這張證書記錄了一個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為什么在家長的眼里卻一錢不值?我們都明白這位家長說這話的意思,二等獎不能保送大學,還有什么用?”劉長銘說。
他認為,這位家長對孩子獲獎證書的態度,其實反映了當今在家長中普遍存在一種對教育的誤區。社會上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長看重成績,更看重學習所帶來的功利性成果,只看到成績看不到成長。
在許多家長心中有一個簡單的邏輯,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升學,孩子只要順利升學,有了名牌大學的文憑,就能夠獲得優越的生活,能夠享受人生的幸福。
“事實上,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劉長銘強調,“不能說升學與生活幸福與否沒有任何關系,但也不能簡單地認為二者一定存在著必然性的聯系。”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幸福的政策》(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一書中引用了哈佛大學一項歷經2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入學時被測定為快樂的學生,到40歲的時候,要比同時被測定為不快樂的學生收入高30%。
這個結論給劉長銘很大啟示:我們淡化名利,可能就沒有那么多的焦慮,也可能孩子能成長得更好,更容易獲得所謂的成功,即獲得學歷,獲得很好的工作、收入,甚至有更深層意義的幸福。比考分和升學更重要的是,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0年前,北京四中成立了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學校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出了第一批學生會員。
劉長銘跟他們約定:第一,參加科技俱樂部的活動,會占用大量學習時間,可能會對課內的學習產生一定影響,甚至可能影響考試和升學。這需要每個同學做出選擇,如果擔心影響成績,擔心考大學,現在就可以退出。如果決定參加,就必須堅持到底,不許因任何原因請假,以任何借口不參加活動。
第二,參加俱樂部的活動會有機會接觸和結識國內最頂尖的科學家,任何學生和家長不許托關系、走后門上大學。
劉長銘記得,第一屆會員是2001屆的23名學生,那時他們正讀高一。如今,他們中有些人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教授。“當我們淡化功利目的,在一個更大的時域和場域中去理解教育、理解人生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建立一種更加科學的教育價值觀,也更有利于我們的孩子成長。”
“ 家庭教育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就是孩子獲得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以及終身發展的持續動力。”劉長銘說。
劉長銘正在參與一所學校的創建,即位于大興區的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在那里繼續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從擔任北京四中校長到現在,劉長銘堅守的理念一直沒有變,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事實上,近年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很多,到底什么是全面發展?
劉長銘的理解是,學校的教育要促進學生在4個方面的建構或協調發展,這就是生物性的構建、人格性的構建、社會性的構建、工具性的構建。
在他看來,促進學生身體感官的適應性、應激反應、健康等是生物性的構建;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性格、氣質、情感發展等是人格性的構建;促進學生提升人際關系能力、道德修養、規則意識、溝通交流、同情理解、合作包容等是社會性的構建;促進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等是工具性的構建。
他認為,這些構建要融入學校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用這樣的理論進行家校溝通,影響家長,說服家長,取得家長的認同。“家校共育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讓家長對學校的教育理念產生認同。”
劉長銘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發現,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重視培養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認同度,有利于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但他也指出,學校要有堅定的教育目標,進行價值觀的引領,而不是迎合社會流行的價值觀。正如他退休前在北京四中堅持的辦學原則: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不唯眾、不唯俗、不唯利。
為孩子報補習班、培訓班已經成了當前很多家長“家教”的主要方式,但在劉長銘看來,這些只是在進行工具性的訓練。
他堅信,學校是教育的專業機構,教師是教育的專業人士,學校有責任引領社會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在北京四中工作時,他這樣要求學校教師。現在,他依然這樣堅持。近日,在2019首都教育論壇上,他作了《學校要引導正確的家庭教育價值觀》的發言。
他提出,學校要引導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生活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不僅僅是工具、技能的訓練。
“家庭教育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就是孩子獲得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終身發展的持續動力。”劉長銘說。
北京四中在學生中做過多次調查。其中一項調查的數據顯示,8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道德品質受到家長影響,65%的學生認為他們的文化修養來自家長的影響。
劉長銘經常跟家長討論一個問題,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在同一個班級上課,由同樣的老師教課,學習同樣的內容,他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幾乎完全相同,為什么10年、20年、30年后的發展可能完全不同?
“孩子的發展,短期看智商,長久終身看家庭的影響。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差異是不可忽視的,而且是非常深遠的。”劉長銘說。
他發現,學生身上的任何優點或缺點,都可以從家長身上找到痕跡。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長學習做人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
退休之后,劉長銘喜歡早起到幾所學校門口看學生上學。他看到,有些家長騎著電動車帶著孩子,一下就騎到便道上去了。“每天這樣上學,你說孩子還有交通法規意識嗎?”
劉長銘強調,家長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做好表率。比如,如果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家長就要有讀書的習慣,家里要有文化氛圍。
輔導作業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重負。“輔導孩子作業導致血壓升高”“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手拍骨折”“爸爸自綁雙手輔導孩子作業”等新聞不斷出現。
有老師抱怨家長不管孩子的作業,也有家長埋怨學校作業負擔太重。
作為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橋梁之一,作業受到越來越多非議。劉長銘建議,把家庭生活、學校教育做一個整體來進行科學、綜合、系統的設計。
在作業方面,他在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進行了一些嘗試。
比如,對于小學一年級,學校要求老師不給學生留作業,但給家長留一個任務,要求家長認真完成。
這個任務就是孩子在學校讀完繪本故事,回家給家長講故事,家長必須認真聽,不能以任何借口不聽。如果發現孩子講錯了,不許糾錯,讓孩子講下去。
為什么不許糾錯?劉長銘解釋:“如果你有本事,婉轉地啟發孩子,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那就那么做。當你沒這個本事的時候就不許糾錯,讓孩子講,你以為孩子會永遠錯下去嗎?不會的。你今天說孩子講錯了,明天說孩子講錯了,再過幾天,孩子就不敢說了。”
劉長銘希望把作業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讓每一項設計都有助于增進家庭的親情,同時讓孩子的技能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