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只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偉大成就,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推動脫貧地區接續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萬載縣作為革命老區,應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好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脫貧之后的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群眾生活,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根據萬載縣的實際情況,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六大銜接”文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后的接續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做好政策機制銜接,構建鞏固發展體系
在脫貧攻堅期,我們通過各種有效幫扶措施實現穩定脫貧,出臺了各種保障性、激勵性、突擊性政策,部分貧困人口脫貧對政策依賴性很大。脫貧之后,要有“扶上馬送一程”的意識,嚴格落實脫貧“四不摘”,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不斷完善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機制,避免陷入“墜崖效應”。
脫貧之后,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將面向更加復雜艱巨的相對貧困治理,幫扶對象和幫扶內容更為廣泛,需要盡快加強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分類研究、拓展創新,明確哪些接續保留、哪些調整完善、哪些轉化撤除。要健全“兩類人群”的防止致貧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盡快完成政策體系和機制的架構,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引航導向。例如,萬載縣新出臺的防貧保險機制需予以保留,脫貧攻堅期創新出臺的健康扶貧“一站式”報銷、產業扶貧獎補、電商扶貧公司與扶貧基地產銷合作等一些特惠型政策應拓展為普惠政策。
做好產業發展銜接,打造全面振興引擎
發展產業是實現持續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應將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最大結合點。《建議》指出要“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鞏固產業扶貧成果的基礎上,挖掘鄉村資源,遵循市場規律,克服政策過度依賴,因地制宜、做精做優特色產業,構建具有鄉土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體系,推動扶貧產業向特色產業轉變,以產業發展壯大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近年來,萬載縣累計投入1.46億元,發展扶貧產業330個,發放小額信貸2.46億元,培育致富帶頭人277個,發放貧困戶自主產業獎補資金1491.2萬元,已初步形成油茶、茶葉、蜂蜜、百合、黑山羊、鄉村旅游等一批成熟的特色產業。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大農村人才培育、技術扶持、電商扶貧的支持力度,借鑒推廣上峰有機茶、黃源水酒、皂下鄉村旅游等一批當地成功案例經驗,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規模,推進三產融合,著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格局,打造鄉村振興發展強大引擎。
做好穩崗就業銜接,端穩百姓致富飯碗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實現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貧困戶務工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高達60%以上。“十三五”時期,萬載縣大力實施月嫂、電商、烹飪等“訂單式”精準培訓,培訓貧困勞動力1.3萬余人次,發放就業交通就業補貼1117.87萬元;引進搏鷹等224個扶貧車間(加工點)建在群眾家門口和易地搬遷安置點,讓貧困戶樓上安居樓下就業賺錢顧家兩不誤;開發扶貧專崗公益性崗位1978個,解決弱能半勞動力就業。通過外出務工、縣內就業、鄉內安置等舉措,2020年實現14247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這種“培訓+就業+公益性崗位”分類施策穩崗就業的做法具有很強的推廣性。在鄉村振興中,應著力做好就業扶貧的穩崗拓面與銜接,進一步加大面向市場的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力度,加強扶貧車間家門口就業,科學合理開發管理公益性崗位,加強就業與產業、龍頭企業的對接,精準鏈接供需端舉辦針對性強的招聘會,不斷增加廣大群眾、特別是搬遷群眾的就業機會。
做好基層治理銜接,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實現鄉村振興要更加注重精神貧困,要發揮基層黨建引領,加強基層治理,推進農村經濟社會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強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扶貧開發同精神扶貧相銜接,不斷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讓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發展中去。2018年以來,萬載縣綜合施策開展“五扶五評”活動,涌現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群眾自主脫貧和感恩愛黨蔚然成風,脫貧之后應作為長效機制予以堅持。
同時,要加強易地搬遷融入城市社區管理,深入挖掘農村傳統文化,培育文明新風,豐富群眾文化,完善村規民約,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村文化繁榮與振興。
做好資源要素銜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銜接鄉村振興,要盤活農村各類現有的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要加強資金資產項目管理,全面摸清脫貧攻堅以來扶貧項目資產底數,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要盤活易地搬遷遷出地和遷入地資源,加強易地搬遷資產后續管理和監督,規范收益分配使用,讓搬遷群眾依靠店面、攤位等資產資源創業和獲得收益。
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有效克服現有制度的局限性,創新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各種合作發展模式,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拓寬形成多元資金投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用、錢盡其效。
做好人才隊伍銜接,筑牢持續發展基礎
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的振興。脫貧攻堅駐村結對幫扶機制,在資金、項目、技術、人脈等各領域為貧困地區脫貧做出巨大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顯著成效。脫貧之后應繼續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保持扶貧隊伍的穩定,支持貧困地區接續發展。同時,要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致富帶人培育擺在重要位置。萬載縣根據發展需要多元化開展鄉土人才知識和技能培訓,在現有277名致富帶頭人的基礎上加大培育力度,達到每個村有3-5人以上不同領域的“專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支“不走”的扶貧隊伍。鼓勵外出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能人人才返鄉創業,通過龍頭企業和致富能人帶動發展。
作者簡介:梁友泉,萬載縣扶貧辦宣教部。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