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轄9個鄉鎮和4個國有林場,共有91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全縣有貧困村27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431戶10434人。截至2020年底,銅鼓縣27個貧困村順利退出,搬遷困難群眾1537戶5320人,3431戶10434名貧困人員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脫貧攻堅成效凸顯,多項工作得到上級肯定和表彰。尤其是因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卓有成效,銅鼓縣扶貧辦榮獲了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擔當有為集體”光榮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絕不收兵。”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戰鼓聲聲,催人奮進。銅鼓縣秉承初心,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政治任務來抓,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決戰決勝不松勁、不懈怠,緊盯重點,奏響了新一輪集結沖鋒號。
織密“保障網”,查缺補漏強基礎
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銅鼓縣先后組織了“大調研大排查大整改”“蹲點督導”等系列行動,全面查缺補漏,發現問題立行立改,確保穩定實現貧困群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有保障。在“蹲點督導”行動中,銅鼓縣高位推動,明確由縣黨政領導帶隊,成立9個蹲點督導組,采取“村村過、戶戶篩”方式實施督導,重點圍繞“關鍵人”(2020年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貧困戶和一般農戶)、“關鍵事”(基層基礎、問題整改等)和“關鍵點”(住房保障、易地搬遷等),開展問題再排查再整改,累計排查問題922個,對所有問題全部采取分類交辦、條塊結合和“一周一調度一通報”方式一體推進整改,全部問題實現清零,極大地夯實了基層基礎。
截至目前,銅鼓縣在義務教育方面已發放建檔立卡學生資助金3827人219.05萬元,完成送教上門32人,確保了貧困家庭學生應助盡助,守住了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零輟學”底線。在基本醫療方面,銅鼓縣全面筑牢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設立村級衛生室81個,全部開通門診統籌,保障了基本診療設備;全面排查慢病癥辦理,確保無遺漏,全縣共簽約履約重點貧困戶2697人。在住房安全方面,銅鼓縣在全面完成55戶年度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住房提升工作,通過“以戶查房、以房查人”“以電找房”等方式,對全縣住房掃一遍,全面落實“五個一批”措施,即維修一批、新建一批、拆除一批、安置一批、佐證一批,既覆蓋建檔立卡戶、邊緣易致貧戶,也涵蓋了部分一般戶。目前,已完成拆除舊房1122棟,維修提升794戶,新建提升102戶,實現農村危舊房清零。在飲水安全方面,銅鼓縣完成對全縣222處集中供水工程和292份分散供水水樣進行了水質檢測,檢驗結果全部合格。
筑牢“防貧堤”,預警監測抓實效
為強化“兩類人員”監測幫扶,銅鼓縣筑牢“防貧堤”,全面強化預警監測,探索建立“遇困即扶”機制。
三查三問,確保“摸排精準”。銅鼓縣通過“四查”,確保摸排精準。一是幫扶干部上戶查問。幫扶干部在每月初開展動態監測錄入,重點監測“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駐村干部匯總分析。二是行業部門預警查問。主要精準排查和掌握監測對象,摸清返貧致貧風險點,為開展動態監測工作提供真實、準確依據和數據支撐。三是數據比對查問。通過數據比對,反復核查異常情況,確保不漏一項一人。
“三個區間”,確保“監測精準”。圍繞穩定脫貧“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核心,聘請專業團隊,開發動態監測APP系統,探索啟動“紅、黃、綠”三色預警系統。由幫扶干部每月入戶,駐村工作隊匯總分析,對貧困戶收入情況進行每月監測。將收入在4000元、4000-6000元、6000元以上“三個區間”的貧困戶分別標注為“紅、黃、綠”三類。
“遇困即扶”,確保“幫扶精準”。銅鼓縣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針對“三個區間”,采取重點幫扶紅色人群、著重關注黃色人群,穩定發展綠色人群方式,適時預警,分類施策,保障脫貧。在全面落實防貧保險的基礎上,加強兩類人員監測,出臺兩類人員幫扶機制。今年以來,全縣83戶邊緣易致貧戶中,享受醫療保障66人,享受教育資助政策11人,享受小額信貸3戶,產業獎補9戶。截至目前,銅鼓縣83戶287名邊緣易致貧戶、20戶64名脫貧不穩定戶致貧風險已全部消除。
打好“接續戰”,鞏固提升出實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部脫貧,并不是說就沒有貧困了,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相對貧困問題永遠存在,我們幫扶困難群眾的任務永無止境。要堅持四個不摘,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為此,銅鼓縣因地制宜,聚焦重點,多措并舉,全面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長短結合,推進產業富民。銅鼓縣全面推行“一領辦三參與”產業發展模式,立足實際,用足用活扶貧政策,從規范合作社運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入手,走出了一條“點線面”相結合、“村企社”幫帶的產業扶貧路子。一是做細產業合作社。清理“空殼”“空轉”合作社133個,規范運行產業合作社合作社60個,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163人、新型經營主體259個。二是做強規模產業。堅持靠大聯強,充分發揮省市級龍頭企業的幫扶作用。目前,全縣已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統籌47個貧困村和經濟薄弱村,與好雨旅游、華裕、西雅圖、夢穎等省市級龍頭企業合作,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種雞養殖、中藥材種植、果蔬加工等扶貧產業,累計帶動貧困戶7000多人。三是做好短平快產業。持續推出“四小園”,通過“種養獎補”“銷售獎補”“訂單服務”等獎補措施,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小茶園”“小菜園”“小果園”“小養殖園”等四小園產業共4350畝,1530戶貧困戶直接參與,戶均增收2000余元。
緊抓就業,確保收入保障。銅鼓縣出臺《關于有效應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探索推行線上“點對點”招聘,實現“只要不挑三撿四、三天內實現就業”的高效對接。今年以來,僅此渠道就幫扶1700多人實現就業。積極開發各類扶貧專崗1007個,提高崗位補貼標準,發放扶貧專崗工資408萬元,保障了285名半勞力、弱勞力貧困家庭穩定增收。完成貧困勞動力培訓150人次,發放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交通補貼1349人67萬元;發放貧困勞動力創業貸款15人121萬元;開展各類扶貧招聘會43場,發布招聘信息8000多條,線上線下提供用工對接服務近7000次。
強化后扶,鞏固搬遷成效。制定出臺《銅鼓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實施方案》,以強黨建、促兩業、抓治理為目標,推出“五個一”舉措(一個產業幫帶、一個社區管理、一個就業崗位、一個菜園、一套兜底保障體系),著力強化后續幫扶。提出每個集中安置點,必須因地制宜落實1-2個產業、就業或扶貧車間幫扶。全縣61個集中安置點,建設集中小菜園57處,落實產業項目39個,實現產業幫扶1060戶325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67個,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2519人,小額信貸扶持創業69人,資產收益增收480戶1767人,搬遷戶實現戶均增收1700余元。在社區管理上,銅鼓縣采取“社區管理—居委會管理—理事會管理—村組管理”分級分類管理的模式,建立“社區+網格+樓棟長+搬遷戶”的四級網格管理機制,完善了社區管理制度和辦公服務場所,落實管理人員156人,積極引導搬遷群眾遵法守法、銘謝黨恩、崇德向善。
扶貧扶志,激活內生動力。該縣制定了《關于開展“五好創評”活動的實施方案》,持續開展“三講一評”活動,全面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今年以來,銅鼓縣共評選“五好”和“四好”貧困戶1157人、脫貧奮進之星102人、年度勵志脫貧先鋒91人,貧困戶學有榜樣,干有方向,“感黨恩”成為主流思潮。為改進干部工作作風,推進群眾轉觀念,銅鼓縣全面實施“干部四同”活動(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全縣近2000名扶貧干部進村入戶,一改一般幫扶干部“走讀”幫扶形式,政策宣傳和示范帶動引導群眾的思想觀念,對癥下藥找準“短平快”的致富路子,切實解決實際困難鼓舞群眾信心。修訂《村規民約》,注入時代精神,推進移風易俗。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該縣農村共成立各類理事會或互助組織318個,開展各類宣講700多場次,散發各類科學傳單6000多份,開展遠離毒品、遠離邪教宣講63場次,規范紅白喜事1533場次,直接為每戶農民平均節約800多元,排解各類矛盾糾紛647件,拆除麻將機213臺,規勸21名輟學青少年重返校園。愛護環境、尊老愛幼、崇尚科學、勤奮進取的新時期農村新風氣蔚然成風。
作者簡介:溫光煥,銅鼓縣扶貧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