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寧 江發揮



走進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那一處處錯落有致的大棚種植、一戶戶掩映在千畝荷花中的新村樓房,好似一幅致富奔小康的秀美新畫卷映入眼簾。自2015年南昌市政府辦公室結對幫扶以來,河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變美了,產業興旺了,百姓生活好了,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4年不足2600元增加到2020年17000余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4年零元增加到2020年30萬元。2017年,河林村整村脫貧,2018年貧困戶全部脫貧,河林村成為全市精準脫貧的示范村。
“一隊一組”抓幫建? 在黨建引領中真心幫難解困
2015年,南昌市政府辦公室積極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市直單位掛點結對幫扶貧困村的決策部署,提出了結對幫扶工作“勇爭先作示范”的目標,把結對幫扶工作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先后派出三批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優選3名優秀的科級領導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每個貧困戶安排了一組以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任組長的3人結對幫扶組。針對河林村“兩委”班子較弱、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不強、脫貧攻堅引領作用發揮不好等問題,市政府辦公室著力在建強基層組織上下功夫,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調研、實地走訪等形式及時研究調度和推進扶貧工作,幫助編制實施《河林村“黨建+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指導開展創先爭優“五好”黨支部活動,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重點規范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和基層民主協商等制度,完善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序,推行黨務村務公開。先后16次邀請中國瑞林設計院、省規劃設計院、市農科院等專家進村講座,組織10批次黨員干部赴杭州、瑞金等地學習考察,提升黨員干部能力素質。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扎實開展幫扶工作。5年來,市政府辦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在河林村召開調研推進會60余次,副縣級以上領導到河林村指導幫扶200余人次,開展結對幫扶1100余人次,幫助解決民生實事360余件,捐款20余萬元,捐衣140件、棉被32床,幫助村民實現微心愿165人次。貧困戶熊西平得了腦梗后,時任市政府秘書長吳長金第一時間送藥上門,細致入微的關懷使熊西平很快戰勝了困難;貧困戶熊煥財因嚴重殘疾而無法行走,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王耀及時送去殘疾人電動摩托車,讓他找到了過上美好生活的自信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些民生實事提升了黨員干部形象,增強了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搭建了黨群干群連心橋。通過馳而不息地抓黨建,村黨支部的戰斗力明顯增強,河林村由軟弱渙散村一舉建成基層黨建示范點,在推進精準扶貧等各項事業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2016年底,全省“黨建+”現場會和全市脫貧攻堅現場會先后在河林村召開。
“一塘一園”抓突破? 在真抓實干中激發攻堅斗志
幫扶工作伊始,村干部和群眾對幫扶工作持觀望態度,普遍認為幫扶工作是走過場。駐村工作隊得不到村“兩委”和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工作局面很被動。怎樣破解被動局面成為幫扶工作的首要難題。通過實地調研,市政府辦公室發現,可以從盤活村集體閑散資源入手,將突破口放在“一塘一園”整治上。河林村委會門前有口臭水塘,垃圾漂浮、蚊蟲滋生,水都是黑的,群眾意見很大,急需整治。九房自然村有一塊20余畝荒廢百年的祖墳地,在不破壞祖墳的基礎上種植果樹。但當整治墳地這一建議提出時,遭到了村里黨員干部的強烈反對。他們普遍認為這個祖墳地數十年都沒人動過,老百姓絕對不同意,要辦成這個事不可能。但駐村工作隊豪不氣餒,逐個找黨員干部和村鄉賢做工作。最終,誠心誠意的行動得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順利將這片祖墳地開墾建成了20畝愛心扶貧果園。由一名困難老黨員領著2戶貧困戶管理,種上了砂糖桔、西瓜和時令蔬菜等,收益用于補貼貧困戶。市政府辦公室多方籌措資金對村委會門前臭水塘進行改造,修廣場、建圍欄、種楊柳、養金魚,讓昔日的臭水塘變成了今朝村民休閑景點和垂釣樂園。也因為這些變化,使得“一塘一園”的整治在河林村黨員、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增強了市政府辦公室和駐村工作隊在村“兩委”和群眾中的威信,也極大地激發了群眾脫貧攻堅的斗志,為河林村后續順利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產業發展等奠定了基礎。老黨員熊煥耀感慨:“沒想到市政府辦幫扶工作這么認真,竟把百年荒墳地開建成了扶貧果園,這是真扶貧、扶真貧!”在扶貧果園建成后,市政府辦和駐村工作隊趁熱打鐵,帶領村“兩委”將村組無人管理的閑散水體整理建成了210畝魚塘,對外開展休閑垂釣,由村組統一發包管理,村組集體每年增收5萬元。
“一路一堤”抓建設? 在加快基建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以往,進出河林村只有一條坑洼不平的鄉間道路,從象山鎮政府到河林村開車需半小時,雨季更是難以進出。大型收割機進不來,糧食就需要二次運輸,河林村民糧食的賣價就比別的村低一成。加之河林村地勢低洼,緊鄰贛江、鄱陽湖的河林村沙口河堤又多年失修,年年排澇,三年兩不收。“好女不嫁河林郎,半夜馬桶漂上床”曾是河林的真實寫照。交通不便,三年兩澇導致河林村人才引不來,資金進不來,扶貧產業搞不成。
要致富,先修路,市政府辦公室從“一路一堤”開始,多次召開協調會強力調度,加快補齊河林基礎設施短板。2017年初,象山至河林四級公路建成通車,一舉打通了河林、象山、隆慶、垾角、鴉洲、小坊、頭橫等7個自然村的交通“生命線”,現在從象山鎮政府到河林村只需5分鐘車程。2017年初,協調武警水電部隊援建的沙河口堤護坡工程峻工,從此把洪澇水患擋在了村外,將內澇成災的險堤變成了生態休閑觀光帶。這“一路一堤”的修建完成,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交通便利,也為河林乃至象山鎮推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和招商引資引智奠定了基礎。回鄉創業的熊海峰親切地稱之為“富民路”和“連心堤”。
“一業一棚”抓根本? 在內聯外引中發展富民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為找準扶貧產業發展方向,2015年,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黃小華到村調研,明確提出發展生態種養殖、休閑旅游產業的思路,指導編制了《河林村“十三五”產業扶貧工作規劃》。2015年底,駐村工作隊發動黨員干部、鄉賢能人,成立純原生態種養殖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形式入股,依托河林村資源優勢,建成600畝荷花、100畝甲魚、200畝龍蝦、210畝休閑垂釣于一體的合作社產業基地。2017年,市政府辦公室組織招商小分隊三赴外省招商,引進了新技術和致富領頭人,建成700畝“河林生態種養殖扶貧產業園”項目,注冊了南昌德弘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了有高技術含量的河蟹、龍蝦和恒溫辣椒、西瓜、草莓等生態種養植。目前,村扶貧產業年產值達1500萬元,帶動就業150余人。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產業基地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簽訂大棚認領承包協議,由基地向每戶貧困戶免費提供1個標準化果蔬大棚和技術、種苗,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增收3000元以上。同時,協調配送中心、商超、會展、抖音、直播等平臺推介銷售河林扶貧產品。在今年疫情期間,為推進扶貧產業復工復產,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王耀和分管領導余毛毛副主任多次現場調度。今年扶貧產業形勢喜人,僅辣椒一項就收入200多萬元,還遠銷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一人一群”抓共享? 在利益聯結中破解增收難題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如何讓扶貧產業經營主體、農戶、貧困戶和村集體都能享受扶貧產業發展成果?市政府辦公室和駐村工作隊引導村黨支部通過土地流轉、對接整合項目資金服務、扶貧資金資產入股和投工投勞等方式,牽頭建立了“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利益共享聯接機制。對有土地、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引導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入園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扶貧產業基地可常態化解決15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優先貧困勞動力就業務工,幫助農戶實現土地流轉年收入達70萬元,年務工收入120余萬元。對沒有資金、沒有土地、又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基地贈股分紅,2017年以來,戶均年分紅4000元以上,同時由基地幫助每戶貧困戶認領大棚免費帶種帶銷,實現貧困戶產業分紅全覆蓋。村集體通過組織土地流轉、對接整合項目資金服務、扶貧資金資產入股等方式,每年可享受產業分紅30余萬元,村集體又從分紅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開辟公益性崗位,優先給貧困戶。如今,貧困戶熊運道、熊運球、熊西平舊房改造一新,貧困戶熊維新、熊運昌、熊典壽住上了新樓房,所有貧困戶的戶通道路得到了硬化,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安全水、用上了清潔廁、戶戶通了網。2018年,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河林人把停了多年的龍燈又舞動起來,大家舞動的特別帶勁,舞的虎虎生威,舞出了幸福的節拍。看到這些變化,老黨員熊運選逢人就說“河林天天在過大年”。
作者簡介:汪美寧、江發揮,南昌市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