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崇仁縣許坊鄉諳源村,一個有著古牌坊、古祠堂、古戲臺等諸多古跡的千年文化古村,2019年6月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南唐保大年間,滕王李元嬰后代從隴西遷此建村,自此已有1000多年歷史。目前,諳源村下轄4個自然村16個村小組,農戶718戶,3200多人,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58人,是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農墾辦定點幫扶村。
周重軍,江西省通用技術工程學校副教授。他濃眉大眼,敦實身材,做起事來雷厲風行,爽朗的話語和笑聲里透著一股堅毅。自2018年10月,省農業農村廳農墾辦選派周重軍到崇仁縣許坊鄉諳源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從校園講臺到田野鄉村,周重軍切換身份,轉變視角,利用自身優勢,克服重重困難,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留下了深深足跡。
古村展新顏
諳源村地處崇仁縣許坊鄉北部,位于崇仁、臨川和宜黃三縣交界處,距崇仁縣城約21公里,因“四山聳翠,一澗南流,水始暗坑”而得名。
一路顛簸之后,進村全是干凈整潔的水泥路。放眼望去,一幢幢漂亮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片片廣闊的田園被青山包圍,整個村子像是臥在綠色的搖籃里。沿途可見一座實木打造的仿古公交站臺,還有寬敞整潔的休閑廣場,配以嶄新的健身器材,令人難以置信這是一個山村。
時間坐標拉回到兩年前:坑洼不平的泥巴路,老舊不堪的土坯房,坍圮破爛的祠堂,臟亂差的村容村貌……“天晴一身灰,下雨兩腳泥;近聞水塘臭,遠望是垃圾。”這光景,客人來了都不愿住一晚。
“要想做好扶貧工作,首先要把底數摸清。”在踏入諳源村的那一刻,周重軍就暗下決心。身為駐村工作隊隊長,周重軍不怕奔波,帶著隊員用腳步丈量村莊。他們深入諳源村,主動開展村情調研工作。有的貧困戶不容易交流,周重軍就拿出教授講課的耐心,俯下身子傾聽。白天村民不在家,他就晚上去,每到一戶都認真聽、仔細問、詳細記,很快就摸清了諳源村人員構成、收入狀況、貧困結構、致貧原因等情況。
“要致富,先修路。”當時村里的路只修了一部分,且有很多“斷頭路”。碰到雨天,鞋要濕透,褲子上滿是泥漿。有時候,周重軍忙到很晚才回住處,一路上都是黑黢黢的。他想,村民們長期如此,出行多不方便啊!在周重軍的協調努力下,縣鄉資金到位,終于在全村修成了可以通車的環形路,還全部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諳源”——顧名思義,就是“熟悉自己的源流,知道自己的根”。這“根”就是“源”,就是水!可是,諳源村里的水塘因為多年淤積,都是死水臭水。村外的溪流,多被泥沙堵塞。村民們的飲用水,水質也堪憂。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幫扶下,周重軍和隊員們齊心協力,成功疏通改造池塘20個,并實施了覆蓋全村的農飲水工程,使得諳源村“源”活、水清、景美。昔日的爛泥塘如今變身為景觀池塘,四周圍起了水泥柵欄,可養魚,可種蓮,風光怡人;村外溪流淙淙,清澈見底;村民們也用上了自來水,干凈放心。
“要安居,做新屋。”路修好了,另一個難題又擺在扶貧工作隊面前。村里破爛的老舊房屋需要整改或拆除,這可關系到村民居住安全,迫在眉睫。周重軍和村“兩委”商量方案,幫助貧困戶申請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最終建成新農宅50余套,改造危舊房20余戶,林坊組20戶群眾實現易地搬遷。
如今,行走于千年古村諳源:水泥路路面平坦,四通八達;村落屋舍犬牙交錯,煥然一新;村容村貌整潔美觀,賞心悅目。真正是:行有好路、居有好屋、飲有好水,古村換新顏!
點燃教育之燈
2018年底,諳源村整村脫貧摘帽。但這只是初步的勝利,更重要的任務是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因此,教育扶貧顯得尤為重要。周重軍想:如果村民們的孩子都能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甚至考上大學,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諳源古村的文脈才能源遠流長啊!
身為教育工作者,周重軍太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了。經過調查走訪,他把第一位教育幫扶對象鎖定為貧困戶李華同。
李華同,一家七口,五個孩子:大女兒和大兒子是前任妻子所生,都在鄉中學讀初中;二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為現任妻子所生,都在村里讀幼兒園。前任妻子病故后,李華同負債累累娶了現任妻子。妻子有嚴重的頭痛病,干不了重活,一家人就靠李華同做泥瓦匠的微薄收入以及低保維持生計。
周重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如果不改善李華同一家的經濟狀況,五個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也成問題。于是周重軍牽頭,和村“兩委”以及連心小分隊討論研究,五個孩子全部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學雜費和書費,兩個初中孩子享受每人每年1250元寄宿生活補助,三個學前教育孩子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資助金;并為李華同妻子介紹公益性崗位到學校做飯,到扶貧車間打掃衛生。如今,加上村集體經濟的麻雞產業分紅、光伏發電分紅,李華同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
每隔三四天,周重軍就會去李華同家里坐坐。看到幾個孩子經常趴在塑料凳子上寫作業,他便自己掏錢到縣城買了兩套書桌椅送來。看到李華同的大女兒大兒子作業寫不來,他忙完手頭的事就抽空前去輔導。村民們見了欽佩不已,豎起大拇指:省城大教授成了農村娃的家庭教師啦!他卻擺擺手說:我只是個普通的人民教師。
漸漸地,李華同夫婦把周重軍當成親人,有困難就去找他。夫妻倆臉上的愁云越來越少,眉頭也越來越舒展了。
第二位教育幫扶對象是李周同。前幾年李周同患上了尿毒癥,每周需要到縣醫院做兩次血透,高昂的醫療費用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舉步維艱。后來,李周同大女兒又患上了紅斑狼瘡。小女兒李彎彎知道家里已無余力供她念書,初中畢業后毅然外出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又是該戶結對幫扶干部,周重軍身感責任重大。通過精準識別,周重軍把李周同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后醫院治療報銷比例可達90%,大大減輕了李周同父女倆的醫療負擔。
有一次,駐村工作隊又到李周同家走訪,李彎彎正好在家。周重軍和她交流之后,心想:這花季少女,本該坐在校園里讀書啊!他當即問她,愿不愿意去自己所任教的學校學一門技術,如果愿意,他來想辦法。
“是真的嗎?那太好了!”李彎彎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多少個日夜她做夢都盼上學啊。她那渴望而急切的眼神,深深地打動了周重軍。他立即向學校匯報,得到省農墾辦領導和學校領導的重視。學校批準李彎彎入學,減免了她全部的學雜費并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同時,周重軍還幫她申請了2000元的江西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春蕾計劃”助學金。
直到現在,想起周書記親自送自己去上學的情景,李彎彎都感動不已:“遇見周書記,是我的幸運。不然,我哪有機會再次坐在寬敞的教室里繼續讀書啊!”
受周重軍幫扶的,遠不止這幾個孩子。他先后組織江西農業大學校友30多人到諳源村,共捐贈善款和物資近4萬元,重點幫扶家有學齡兒童的貧困戶;他通過省農業農村廳機關工委為諳源村10位學齡女童申請到江西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春蕾計劃”共14100元;他動員身邊的企業家朋友,為貧困戶孩子章強、李文婷提供愛心資助金14400元……
周重軍深知,農村貧困家庭培養一個孩子不容易。幫扶一個孩子改變自己乃至家庭的命運,是他的最大心愿。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網紅“麻雞書記”
見周重軍本人之前,我已經聽過他許多故事,并關注了他的公眾號:諳源駐村工作隊。公眾號上有周重軍自己寫的扶貧日記,也有記者對他的專訪。在他身上,副教授、黨員、第一書記以及文藝青年的不同氣質簡直是完美融合在一起。我不禁驚嘆:他哪來如此巨大的能量?
“靈山秀水孕珍禽,諳源古村鳳凰飛。鳳冠鐵距錦為翎,氣吞湖海羽毛新。”這是周重軍為諳源扶貧主打產品——崇仁麻雞寫的詩。
“我是崇仁許坊諳源村第一書記,來到這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產業需切合實際……千年麻雞馬爸都點贊香飄四溢……”這是周重軍自編自唱的《嘻哈崇仁麻雞》說唱歌曲微視頻。對,你沒聽錯,崇仁麻雞已經獲得馬云的認可和點贊!
這和周重軍結下不解之緣的崇仁麻雞,起源于唐末,是中國十大名雞、江西四大名雞之一,是一種有身份的雞。2017年9月,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為“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全國共八家,江西唯一一家。
諳源村是崇仁麻雞的發源地。駐村不久,周重軍就敏銳地意識到,只有把麻雞產業做強做大,才能真正防返貧、穩脫貧。因此,從原種保護、種雞繁育到商品雞養殖再到產品深加工以及綜合營銷的產銷體系,必須逐步完善,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經營模式,以及鮮活雞、冰鮮雞、麻雞蛋、麻雞加工產品直銷、網絡營銷等“線上線下”銷售模式。
可是,如何宣傳引路,讓崇仁麻雞走向全國?不愧是文藝青年,周重軍為崇仁麻雞寫了一首詩并放到公眾號上進行宣傳;又編寫了《嘻哈崇仁麻雞》說唱歌曲,制作成微視頻上傳網絡平臺,點擊率超過十萬次,他本人也成為了網紅,被譽為“崇仁麻雞書記”。2019年11月,他帶著《嘻哈崇仁麻雞》亮相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打響了崇仁麻雞品牌。之后,他在江西衛視、江西公共農業、江西農村廣播等主流媒體上為崇仁麻雞積極代言,參與拍攝了《書記“店小二”》《第一書記慶豐收》 《扶貧有一套》等宣傳片,并在抖音自媒體平臺上直播帶貨,與“電視當家”“江西扶貧商城”等平臺簽訂網上銷售協議,大力開展品牌推廣。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崇仁麻雞銷售面臨巨大困難,周重軍迅速調整思路,提出了“減少喂食、控制產蛋”的思路,每天減少經濟損失3000元以上。同時,加強與江西扶貧商城以及與京東公司的合作,努力開辟更多新的線上銷售渠道,實現了12個月以上麻雞存欄量清零。就在上個月,在“百縣千品”產業扶貧網的活動中,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胡漢平與江西新聞聯播主持人尹頌還為崇仁麻雞直播帶貨呢!
據統計,他打造的品牌效應直接增加銷售額20余萬元,使崇仁麻雞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國,鞏固了脫貧成果,給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2019年,諳源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2.5萬元,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20萬元。
那天,周重軍開車帶我們到麻雞養殖基地參觀。遠遠地,便聽到雞啼聲此起彼伏。那麻雞,紅冠、麻毛、青腳,比一般的雞好看,“身手”也敏捷,看到人來,有不少雞飛到樹枝上去了。一個在城里長大的朋友說,雞飛上樹——今天還是第一次見。周重軍笑著說:“這就是麻雞起舞賽鳳凰啊!正因為崇仁麻雞靈動、會飛、愛上樹,所以脂肪含量低,肉質緊實而嫩,燉出來的湯色清,湯汁鮮美……”
周重軍每天都要來基地看一看才放心。他告訴我們:崇仁麻雞之所以高品質,是采用了傳統散養加現代化養殖技術,每隔三個月就要換棚地兒——總共五塊棚地,三塊用來養麻雞,另兩塊長草皮,休養生息;待那三塊棚地的草和蟲子被雞們吃得差不多就換棚,這樣保障有兩塊棚地是歇著的,保證有機生態散養。而且,雞們漫山遍野跑,體型健美長不肥,六個月還算嫩,九個月甚至一年才出欄,肉質也不柴,反而緊實鮮美,不然馬爸爸的山莊怎么會要我們定期供貨呢。
周重軍說得頭頭是道,看樣子他不僅是崇仁麻雞代言人,是帶貨“店小二”,還是“雞司令”呢!
從養殖基地回鄉政府的路上,周重軍的車子兩次熄火。車確實也挺舊的。一問,他的車從2018年10月駐村至今,已跑了3萬多公里,車胎都換了7個。我在心里默算著,諳源村距許坊鄉十里路,許坊鄉距縣城五十里路,縣城距省城兩百六十多里路。駐村以來,這三百多里路,周重軍來來回回走了一年零八個月。
采訪自始至終,他極少提到家人。當我問起時,他才說半個月回一次省城的家看看妻子和孩子。可我知道,他曾有過連續52天駐村未回家的紀錄。我還翻遍了他的朋友圈,看到父親節他轉發了一篇《第一書記爸爸們,孩子們有話想對你們說》,他配了一句話:我淚奔了!
是啊,他也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無數像他一樣的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前線,身后是默默支持他們的家人。這場戰役,還有什么理由不勝利?
車子終于發動了,我們繼續上路。沿路綠油油的秧田,偶有耕牛和白鷺怡然自樂。初夏的風迎面吹來,帶著些泥土的味道。“既來之則安之則樂之,要對得起胸前這枚黨徽,決不無功而返!”周重軍手握方向盤,堅毅的眼神望著前方。
作者簡介:袁華琳,江西省作協會員,撫州市骨干教師。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