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臨婧 俞好愛 肖平 劉晨華
贛州南康,地處羅霄山脈南段,不靠海,不沿邊,不是交通樞紐,曾經遠離國內外大市場;人多地少,不產木材;既是邊遠的革命老區,也曾經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它是怎樣“讓世界有家的地方,就有南康家具”的呢?它是如何打造為一個內陸開放經濟新高地的呢?它的經驗對我省其他地方能不能有所借鑒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深入南康區開展全面調研,基本理清了南康家具產業的發展脈絡、主要做法,由此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啟示。
一、南康發展家具產業的主要脈絡
自古以來,“男做木匠、女做裁縫”是南康人的重要謀生手段。改革開放后,南康家具產業從草根作坊發展為十億、百億、千億產業集群,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1993年—2009年,從單個作坊、手工生產到遍地開花、半機械化生產,當地稱之為家具生產1.0時代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康便有十多萬木匠南下廣東,從事家具制造行業。這批打工手藝人,成為南康家具產業的先行者。
1993年,南康注冊成立了第一個家具廠,家具產業破土發芽。20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有3000多人返回南康創業。他們在橫穿南康的國道旁邊、省縣鄉公路沿線,開始了“前店后廠”的家具生產模式。這一時期,政府“放水養魚”,使家具產業得以粗放發展。
1997年,南康市出臺《家具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把家具生產作為一項產業提上議事日程。2005年,南康家具產業成為當地重點扶持的六大工業支柱產業之一,產值突破10億元。
但初期狂熱無序的發展,也使南康家具產業陷入了“低小散亂”局面,產品低端同質,企業規模小,工廠遍地都是,發展混亂不堪。
(二)2009年—2012年,從遍地開花、半機械化生產到園區標準廠房、機械化生產,當地稱之為家具生產2.0時代
2009年,南康出臺《家具企業補辦證照工作方案》,推進規范管理,引導南康家具進入園區、擴大規模、使用機械、提升品質。
2011年,南康家具工業實現總產值80.8億元,從業人員20多萬人,年產值1億元以上家具企業6家,專業市場占地面積800畝。同年12月,南康被原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全國實木家具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家具質量有了明顯提升。
家具產業在當時已成為南康的支柱產業,但通過拼數量多、拼價格低去搶占市場的發展模式已顯得不可持續,而通過拼成本低、拼效率高、拼工藝好、拼特色鮮明的發展模式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三)2012年—2017年,從園區標準廠房、機械化生產到產業鏈形成、自動化生產,當地稱之為家具生產3.0時代
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實施,家具產業作為被支持的產業,納入其中。當年南康家具企業數量發展到6000多家,總產值達121.8億元。
在中央政策的推動下,南康打造了口岸、園區、烘干、噴涂、檢測、研發、展銷、物流、融資等家具產業九大公共服務平臺。
2016年,南康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家具產業“個轉企、小升規”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眾創業、個升企、企入規、規轉股、扶上市、育龍頭、聚集群”思路推動家具產業轉型升級。當年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20億元。
(四)2017年至今,從產業鏈形成、自動化生產到完善產業鏈、全自動化、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當地稱之為家具生產4.0時代
2018年5月,“南康家具”商標成功注冊,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縣級行政區劃命名的工業集體商標,品牌價值居全國家具行業之首、全省制造業第一。
2019年,南康出臺《開展家具產品質量提升行動創建國家級質量提升示范區的實施方案》,含5大項16條工作措施,全面啟動家具產品質量提升行動。當年,南康家具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了1800億元。
二、南康發展家具產業的主要做法
走進南康,我們發現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南康家具產業幾乎無一例外都遇到了。而南康發展家具產業的主要做法,很好地體現了對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理念的踐行。
(一)以創新為發展動力
機制創新。南康制定了家具名牌發展戰略、政府質量獎等10余個政策文件,財政撥付資金100余萬元獎勵質量品牌成效顯著的企業。
載體創新。為了豐富創新創業載體,南康區積極打造一個集家具學院、家具展覽、研發設計等平臺為一體的家居小鎮,在推動家具產業以創新引領轉型上取得系列重要突破。
技術創新。南康現已建成全國第一條實木家具自動化生產線,開始實現無人化制造。匯明集團打造了“噴涂機器人技術及在家具行業的示范應用”國家重點項目。江西維平創業家具有限公司運用智能噴涂技術,一臺設備的工作效率相當于36個工人。
品牌創新。為解決南康家具產品低端化、大眾化、同質化嚴重問題,南康大力強化質量與品牌發展意識。目前,“南康家具”區域品牌已經有194家企業加入。2019年培養的21個產品獲評“江西名牌產品”,目前已累計擁有54個“江西名牌產品”。
(二)以協調為發展基礎
除家具產業外,南康還有服裝業、礦產業、食品加工業、精細化工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其他產業雖然沒有作為主打產業,但也在緊跟時代步伐。有約10萬從業人員的服裝業,因為家具產業的示范,已開始進入私人訂制和個性化設計階段。礦產業也開始“原始村料買全國、成品材料賣全國”模式,金龍礦業公司等從全國各地收購冶煉廢料,用高科技生產線提取十幾種貴重金屬后,再賣到全國各地。
服裝業和礦產業學習家具產業,食品加工業帶動農業、林業,礦產業與精細化工業互動,電子信息產業服務于其他產業。這種產業與產業間的協調連動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以綠色為發展底線
南康家具產業的發展初期,環保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為此,南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堅決向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開戰,結合“拆、改、建”,加大對“小散亂污”家具企業的整治力度;二是加大對水污染、大氣污染的防治力度,深入推進家具企業“三廢”治理;三是區內森林不得砍伐,區外原木不得直接進入南康市場,進入南康只能是進行了初加工的毛料或板材;四是引進科研力量,逐步實行家具集中備料、集中噴涂。
值得一提的還有家具原材料的優選工作。雖然南康本地禁伐,但家具要使用大量木材,砍伐同樣對其他地方也會產生不利影響。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南康使用橡膠木替代家具生產原材料。橡膠木是橡膠樹在產膠二十多年后、因產膠量少而必須淘汰再植的木材。使用橡膠木,既降低了家具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目前,南康每年聚集了全國70%的進口橡膠木。另外,南康還將木材廢料集中起來,通過在現代化的無人工廠加工制作成密度板,用于家具制造,變廢為寶。
(四)以開放為發展支撐
交通開放。南康利用各種機遇,加快交通建設,改變地處偏僻的狀況。南康境內已有四條鐵路、四條高速公路、三條國道、一個機場、一個港口。
港口開放。依托贛州港,南康成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開通中歐(中亞)班列和內貿班列,實現了從“單一內貿”到“木材買全球、家具賣全球”的歷史轉變。
物流開放。近年來,南康建成了多個物流園區,入駐園區的物流企業達320家、占物流企業總數的55.94%,倉儲面積達53萬平方米。現代物流可實現直達全國、直通全球,還打通了物流快遞、安裝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電商開放。南康打造了國內首個“互聯網+家具”綜合服務平臺“康居網”,現入駐企業1300多家,網上交易活躍。目前全國共有100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江西2個,南康家具市場電子商務產業園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南康區完成電商訂單約2603.5萬單,交易金額達206.9億元,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同時,南康區依托贛州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主動爭取海關等部門的支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物流,開展跨境業務。線下線上有機融合,加快了家具智能化、個性化的創新步伐。
(五)以共享為發展目標
南康人常說“家具產業容納了大量的就業,老百姓受益了”“家具產業帶動了其他的產業,產生了很大的效益”等等。憑著“一把刨刀和鋸條”,南康家具已經從民間自發的草根產業,變成了南康區的首位產業、富民產業、扶貧產業。“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家具產業已經不僅關系到當地的經濟發展,更關系著數十萬人的就業和生活。目前,南康有約40萬家具產業從業人口,其中有22萬屬外來務工人員。2019年4月,南康順利退出了貧困縣。原來在南康發展良好的服裝業,逐漸轉移、集中到于都等縣,也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
三、南康發展家具產業的重要啟示
(一)要立足本地實際
南康家具產業源于傳統手工業,其發展是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比較優勢。
南康北接羅霄山脈,南接大庾嶺山脈,周圍有較豐富的木材儲量,在產業發展初期擁有資源優勢。南康的家具產業工人源于傳統木匠,又經過了廣東家具行業的大規模用工培訓。由于靠近廣東、福建,南康對接市場前沿比較便捷,在廣東等地的從業經歷使南康人培養了市場開拓能力,比較關注家具行業的發展。
在對接中央、省、市政策方面,南康能夠積極主動作為。如本世紀初,南康及時建設標準廠房,引企入園,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2012年后,南康精準對接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支持原中央蘇區發展戰略,惠及家具產業。
所以區域產業發展,要盡可能立足于傳統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市場優勢、政策優勢。這些優勢如果先天沒有,也要盡可能后天創造。
(二)要搶抓發展機遇
南康家具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與南康人善于搶抓機遇是分不開的。
1994年,我國開始推進城市居民住房商品化,家具市場開始活躍,南康家具產業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粗放發展。
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南康有了通向全國的交通大動脈,于是將服裝業、家具業、礦產業等三個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摸索前進。
當家具產業造成濫伐、破壞生態時,南康及時尋找了橡膠木這種可再生、可速生的廉價木材,實現原材料更新。
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實施,南康乘勢而上,爭取建設了贛州國際陸港、贛州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贛州國際木材集散中心等項目。
2018年4月,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報道了“南康區浮石鄉青云村油籮潭家具企業污染嚴重”問題,南康化危為機,大幅提高了家具生產的園區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生態化水平。
機遇時時都可能會有,處處皆可能出現,但是稍縱即逝,地方應當善于抓韁上馬。
(三)要夯實基礎條件
在全國,南康現已成為基礎設施最好的一個家具生產基地,這使其能夠在全國家具產業集群競爭中得以脫穎而出。
目前,南康境內有四條鐵路、四條高速公路、三條國道、一個機場、一個港口;它建成了總面積1200多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300萬平方米的家具市場;建成了多個物流園區,倉儲面積達53萬平方米,入駐園區的物流企業達320家、占該區物流企業總數的55.94%;現代物流能實現24小時直達全國、72小時直通全球。
依托贛州國際陸港,南康進口木材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家具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康與歐洲的來往運輸時間從過去的45天降至15天;2019年進口木材1000萬立方米,每立方原材料的成本降低了984元。如今的橡膠木、松木、白蠟木的價格指數都由南康發布,南康正逐步掌握木材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內陸地區因為位置的偏僻、經濟的滯后,在產業支持方面,更應該缺什么補什么。政府最好的服務,就是解決發展中最關鍵的問題,疏通堵點。
(四)要善于攻堅克難
南康充分吸收外地發展產業的先進理念和技術,隨著形勢變化不斷深化產業定位。它選擇廣東順德的路徑,實現了傳統手藝向家具產業的轉變;借鑒浙江溫州和義烏的做法,推動家具產業轉企升規;學習深圳鹽田港經驗,從外貿監管區入手,探索建設贛州港;采購德國、日本的先進生產設備,提升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等等。
敢想敢闖敢干是南康干部作風最鮮明的表現。比如,提前動工建設鐵路掛線,建設港口的外貿監管區,進而建成贛州港;已投入20億元建設家居小鎮(一期)等,這都充分展現了老區人民的長遠發展眼光和先行先試精神。
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政府,對一個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做到能夠久久為功,能夠披荊斬棘,能夠學以致用,能夠乘勢而上。
作者簡介:章臨婧,中共撫州市委黨校;俞好愛,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肖? 平,中共萍鄉市委黨校;劉晨華,鷹潭紅旗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