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最基本的戰略,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帶動農民創收致富的關鍵手段,也是帶動貧困戶長效穩定增收的最有效舉措。近年來,浮梁縣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部署,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五個一”(選準一項主導產業、打造一個龍頭企業、設立一筆扶持資金、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套服務體系)模式和“一領辦三參與”扶貧產業合作方式,對接組織實施“四個一”(一畝茶、一畝果、一籠雞、加入一個合作社)扶貧產業項目,充分發揮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帶貧作用,推進產業扶貧與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鵝湖鎮界田村的“進來茶葉專業合作社”,就是浮梁縣產業扶貧精準化、創新化、特色化的一個縮影。
“小小茶葉”鋪起茶鄉脫貧致富路
界田村位于浮梁縣鵝湖鎮東北部,村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是唐代名門望族“三田李氏”的發源地。村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優質稻、茶葉為主。全村有7個自然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包括外來定居)346戶,總人口1333人;耕地面積2219.09畝,林地面積7600余畝,茶園面積3000余畝。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以及浮梁縣扶持茶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界田村大力發展茶產業,發揮“進來合作社”龍頭引領作用,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抱起團來興產業、謀增收。
2007年,浮梁縣整合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群眾發展規模種植。獲悉政策后,在外務工多年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朱進來抱著一腔熱血和滿懷壯志回到了家鄉,聯合本村15戶茶農,承包了村里荒山進行茶葉種植。2009年,“進來茶葉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意味著界田村茶產業發展步入了市場化、規范化、規模化的新階段。成立之初,合作社成員就以深厚的家鄉情懷為動力,秉承“同心同力、共進共贏”的合作理念,立志將傳統茶產業做大做強,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經過10多年的發展,如今,該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產1100萬元,職工51人,茶園面積2620畝,加工廠房4800平方米,名優茶、紅茶加工生產線9條,新開發油茶林500余畝。該合作社先后被評定為國家、省、市三級示范性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訓基地。理事長朱進來先后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勞動模范”稱號等榮譽,并且先后被界田村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五位一體”描繪產業發展新圖景
合作社依托鎮村聯運建設項目,以茶葉基地建設為基礎,以茶業加工企業為帶動,以合作社為紐帶,采取以農戶土地入社的形式參與分紅,建成“茶業市場+茶業加工廠+進來茶業合作社+當地貧困戶+茶葉基地”五位一體的產業扶貧開發模式。
一是市場要什么,界田有什么。早在合作社成立以前,界田村就組織學員赴福建泉州、廈門和浙江衢州等地學習考察,并先后到省茶科所、市茶科所、縣茶葉局進行咨詢,既了解了產業市場發展趨勢,也學習了先進技術經驗。合作社成立后,界田村把握市場喜好,堅持發展綠色茶產業,施用有機肥,人工鋤草,不施用化肥和農藥,現已經過綠色食品認證。同時,合作社實時關注最新行業動態,引進自動化機械設備,除了名優茶外,合作社大部分茶葉基本上都使用機械采摘和加工,流水線1小時就能加工1000斤左右干茶,能夠隨時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茶園在哪里,加工廠建到哪里。過去,界田村沒有能對茶葉進行初加工的茶廠,茶農新采摘的鮮葉需要拿到鄰縣加工廠進行加工,在長途運輸中,茶葉的質量得不到保證。針對這一難題,合作社投資建成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加工廠房,茶農采摘下來的鮮葉,在家門口就能進行初步加工,既保證了茶葉的質量,也有利于茶商進行集中收購。
三是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包干。合作社鼓勵村民通過多種方式入股,在壯大合作社資金力量的同時,由合作社提供技術,統一負責管理銷售,系統打造界田村茶產業品牌。一方面,村民通過領取土地流轉租金及就地務工工資,能夠獲得年收入2—3萬元;另一方面,根據貧困戶的意愿,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將補助資金、信貸資金、自籌資金和土地等生產資料折價入股,由茶葉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和生產經營,建立利益分配機制,結成聯股、聯利的共同體,實現股份到戶,利益到戶。
四是產業有收入,貧困戶分紅。合作社成立前,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界田村茶農們經常出現賣茶難的情況,沒賣出去的茶葉堆積變質,茶農收入穩定性不強,得不到保障。合作社在市場對接上比農戶個體具有優勢,茶農的茶葉不管多少,合作社都會收購,既整合了茶產業資源力量,又讓村里茶農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五是基地做支撐,構建新業態。通過“五位一體”模式,合作社流轉了荒坡地1000多畝,流轉茶葉面積1520畝,新開發油茶林400余畝,2020年在景瑤沿線界田村山場新發展了茶園500畝,作為茶葉基地進行規模種植。目前,界田村已擁有3000多畝茶園,綿延數里,茶樹層層相連。隨著山勢的起伏一直延綿至遠處山頭,天然的綠色美景清新怡人。以景瑤旅游線和茶葉基地為平臺,以自然生態為基礎,合作社還全力探索觀光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全力構建集生態采摘、觀光旅游、休閑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現代化旅游觀光產業鏈,“進來合作社”觀光旅游基地成為生態農業游好去處。
“人人參與”唱響就業增收幸福歌
在“進來合作社”的帶動下,界田村集體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村內貧困戶參與就業、脫貧致富的熱情高漲,形成了“人人參與產業發展,個個參與經濟建設”的發展格局。一是保障就業。合作社開設扶貧車間,向貧困戶提供種茶、采茶、加工等崗位60余個,貧困戶直接參與10戶23人;村“兩委”安置6個村保潔員及其他公益性崗位,吸納附近貧困戶就業,貧困戶平均年增收8040元。二是技能在手。合作社積極組織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主動邀請農業大講堂宣講團茶葉專家等專業人士到村調研,進行宣講培訓,培養本土種茶、制茶專業能手。三是產業遍地。合作社除種植茶葉外,還實行“養殖大戶+貧困戶+產業”模式,以400元/戶委托養雞戶代養“一籠雞”,根據貧困戶家庭人口數每月送蛋上戶、年底送雞過年,切實提高貧困戶生活質量。
在浮梁縣委、縣政府大力扶持下,“進來茶葉專業合作社”將繼續以實現村強民富的美好藍圖為己任,探索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帶動全村貧困戶穩定增收,為界田村托起脫貧致富的綠色夢想。
作者簡介:查娜娜,浮梁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