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大余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樣板縣為目標,推行“四全”工作法,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打造美麗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9年,大余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試點建設縣”,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
全域整治,“一盤棋”打造美麗鄉村
以全域旅游理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把全縣農村作為一個大“景區”、大“花園”來打造。一是堅持全域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當中的龍頭作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注重打造特色風貌,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評估,科學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建設規劃,一張藍圖抓到底。堅持一次性規劃與量力而行建設相統籌,精細化推進新農村建設點項目,嚴格管控農民建房,嚴禁鄉村亂搭亂建。二是堅持全域治理。實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將全縣105個行政村劃分為33個網格,明確牽頭縣領導一名、掛點單位若干、網格聯絡員一名。實行路域環境綜合整治“路長制”,明確每一路段都由一位縣領導任“路長”,所在鄉鎮和路段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副路長”。推行城鄉環衛第三方治理,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龍吉順、環凈美兩家公司分片包干全縣各鄉鎮生活垃圾的清掃清運處理。三是堅持全域提升。結合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城市,以新農村建設點、高速路口、城鄉結合部、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點為重點,開展建筑色彩品位提升、地面鋪裝提升、城鄉景觀帶提升、智慧亮化改造和廣告店牌改造等專項整治行動,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實現全縣環境整體提升。四是堅持全域管護。將全縣1251個村莊劃分為一、二、三類,嚴格按照“五有五定”標準(“五有”即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五定”定管護范圍、定管護標準、定管護責任、定管護經費、定考核獎懲),建立規范有序、常態長效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機制。落實每個行政村不低于10萬元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資金。
全面整治,“一門清”抓實重點任務
聚焦重點問題,堅持系統思維,念好“拆、種、建、清、整、改”六字訣,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一是念好“拆”字訣。鞏固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等成果,采取獎補結合方式,對拆除“土坯房”后退出宅基地、長期無人居住或無人監管的空房雜屋、有人居住的D級危房、破棚爛廁及廢棄豬牛欄等六大類建筑物集中攻堅清理,共計拆除3730戶,拆除面積近30萬平方米。二是念好“種”字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門前屋后及“空心房”拆除后的空坪、裸土、荒地等閑置土地,大力發展小畜禽、小菜園、小果園、小作坊、小農旅等“五小”庭院經濟,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劃分種植區,形成了新城大棗、池江板栗、青龍酸棗、樟斗楊梅、黃龍甜柿等7大種植區,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與助農增收互促共贏。三是念好“建”字訣。深入開展“廁所革命”,新改建鄉村公廁95座,有效解決農村廁所“臟臭差”問題。大力推進村組“七改三網”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配套“8+4”公共服務項目,高標準打造三年595個新農村建設點,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四是念好“清”字訣。在所有行政村推行“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結合“河湖長制”,定期排查村莊內外池塘、湖泊,疏浚清淤,分批次建設村莊污水處理設施,還農村綠水長流。五是念好“整”字訣。開展農村建筑材料亂堆亂放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設立農村建筑垃圾集中堆放點105個。就地取材利用山鄉竹木資源,搭建17958個小柴火架,解決柴火亂堆亂放問題;充分利用閑置地、邊角地,按 12 ㎡/戶的標準為確有需要的村民統一搭建磚木或鋼架結構的工具房,解決大棚房、工具房亂搭亂建、簡陋不堪問題;利用竹子片圍成柵欄免費幫村民搭建簡易雞圈、鴨棚12755個,引導農戶規范科學家禽養殖行為,昔日的“臟亂差”變得“凈靚美”。六是念好“改”字訣。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機制,開展美麗庭院評比、清潔家庭評比、“村書記代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引導群眾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要我改”為“我要改”。
全員整治,“一條心”共建美麗家園
突出“黨政主導、農民主體、干部服務、社會參與”,走好群眾路線,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干部群眾共謀、共治、共建、共管、共享。一是突出黨員干部作用。建立每周五下午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機制,鄉鎮干部全員上陣,負責圩鎮主干道的整治工作。廣泛開展農村黨員設崗定責,帶頭亮身份、踐承諾、爭先鋒。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幫扶干部利用每周六扶貧日幫助扶貧戶家里搞好環境衛生。二是突出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各村及村小組長組織召開群眾戶主會,由群眾推舉成立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負責本村組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通過現場會和戶主會的形式統一群眾意見,明確整治任務。實行“一帶五”工作方法,每個村組建多支由駐村干部、村干部、“三小”組長環境整治小分隊,每人包干對接5戶環境較差的村民,確保環境整治有人主事、有人管事、有人做事。三是突出“新婦女”作用。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與“贛南新婦女”運動相結合,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以鄉鎮婦聯主席為隊長,村婦女小組長為隊員的“巾幗志愿者”隊伍,引導農村婦女自覺投身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來,實現從“家庭小灶臺”到“鄉村大舞臺”的角色轉換。
全程整治,“一條龍”強化過程管控
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全程介入,精準發力。一是建立源頭管控機制。各村通過發放倡議書、召開戶主會等形式做好宣傳引導,引導農戶與村委會簽訂《農村生活垃圾“門前三包”承諾書》,由各村委會負責監督、管理,確保農村生活垃圾農戶自覺規范處理。積極發揮建筑工匠引導宣傳作用,在工匠培訓內容中新增規范處置建筑垃圾、建筑余料等課程。二是建立過程監督機制。建立農村人居環境“五個一”(即每月編制一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簡報、每季度召開一次流動現場會,每半年對各行政村進行一次評分、一次排名,年終開展一次績效考核)的動態監督調度機制,并建立問題整改臺賬。三是建立結果運用機制。 對年終績效考核排名前1-10名的行政村,各獎勵1萬元;排名前11-20名的行政村,各獎勵0.5萬元;排名后5名的行政村扣減1萬元縣級配套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資金。引導各鄉鎮推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兌換制度,農戶可使用積分兌換各類生活用品,激發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在村組廣泛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制度,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作者簡介:廖永平,中共大余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