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徐筱華 王楊振



2015年6月,撫州市出臺《關于開展“四進四聯四幫”活動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工作方案》,決定在全市開展以精準扶貧攻堅為主要內容的“四進四聯四幫”活動,市、縣(區)1808支“連心”小分隊覆蓋全市1808個行政村,4500名干部行走在田間地頭,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分門別類制定幫扶規劃,一場聲勢浩大的精準扶貧攻堅戰在贛撫大地全面展開。為切實做好“四進四聯四幫”和精準扶貧工作,農行撫州分行主動作為、積極行動,對廣昌縣驛前鎮貫橋村、樂安縣金竹畬族鄉聯村、南城縣株良鎮城上村等13個貧困村開展定點幫扶。截至目前,13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典型案例
城上村位于撫州市南城縣株良鎮,距縣城18公里,距鎮政府2.6公里。全村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78畝,水域面積70畝,林地面積3400畝,轄2個自然村,8個村小組,總戶數415戶,1568人,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37人,是江西省“十三五”貧困戶。城上村人多地少、交通閉塞、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停滯,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務農、外出務工和校具加工等,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是典型的“落后村”。
扶貧成效
2015年,按照撫州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農行撫州分行聯合市委辦共同組建“連心”小分隊,進駐城上村開展定點幫扶。五年來,“連心”小分隊與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村民艱苦奮斗,共同努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特色經濟發展較快。校具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中藥材、菌菇、水稻制種、養殖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涌現出了一批專業能手和致富帶頭人。二是村民生活明顯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78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000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2667元,五年翻了2.7倍;90%的村民買了彩電、冰箱、洗衣機,有的還裝了空調、買了小汽車,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三是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村內主要道路實現了硬化,村莊整潔,衛生條件也好,農村人居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連心”小分隊的精心幫扶下,城上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闊步前行,不僅于2016年在全縣10個貧困村中率先脫貧“摘帽”,更是實現了由“貧困村”到“小康村”的美麗蝶變。
主要做法
一是建好基層組織。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要靠黨支部,要靠一個好的帶頭人。實踐證明,基層領導班子能力強、作風好、過得硬,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就真正有了主心骨、領路人。針對過去村“兩委”班子軟、黨員隊伍散、干部群眾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等問題,“連心”小分隊把做好村級黨建工作作為首要任務,從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著手,從嚴格黨員教育監督管理入手,健全工作機制,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把抓黨建、促脫貧、謀發展作為頭等大事。2015年以來,在駐村“連心”小分隊協助下,村黨支部制定了黨員固定活動日制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新建了村委會辦公場所……這些工作讓村里的黨員明確了自身的職責與使命,凝聚合力,共同為全村的發展出力。
二是激發內生動力。五年來,“連心”小分隊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全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連心”小分隊成員采取單位掛鉤、結對幫扶的方式,給貧困戶送資金、送信息、送溫暖,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出謀劃策,尋找致富路子。通過小分隊與村里干部群眾和貧困戶深入的談心和交換意見,摸清了貧困底數、明確了攻堅方向、增強了脫貧信心。拿出了有計劃、有步驟、可操作、能落實的五年發展規劃,讓村里的黨員群眾從五年規劃中,看到了藍圖、增強了信心。一大批村民在小分隊的影響和幫助下,改變了生產方式,從“臉朝黃土背朝天”傳統模式跳出來,學會了實用技術,學會了闖市場,學會了用電腦,學會了網上購物和銷售農產品,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強了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的信心。
三是因地制宜謀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子,是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根本途徑。小分隊多次與村“兩委”研究,結合村里產業實際,謀思路、想辦法、找路子,最終把目光聚焦在做大做強校具產業上。充分依托株良鎮“全國校具基地”產業優勢,打造“城上村校具產業聯盟”,將50多戶校具加工戶組團發展、優勢互補,并成立了校具黨支部,推進“黨建+產業+扶貧”的模式,讓先富起來的村干部和黨員發揮個人才能,作為產業開拓者,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連心”小分隊與村“兩委”干部定期走訪校具企業,借助農行掛點幫扶優勢,通過產業幫扶、“惠農E貸”貸款發放等多種方式,為校具企業解決流動資金貸款1600余萬元。目前,校具產業已成為城上村的支柱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到34家,年銷售額突破5億元,解決了1200多人就業,并吸納了5名貧困戶務工。在壯大校具產業的同時,小分隊還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先后引進中藥材、水稻制種、菌菇、葛根、稻蛙、小龍蝦等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投資投勞等方式增收致富。
四是堅持強化基礎支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制約,強化基礎支撐是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連心”小分隊突出抓道路、水、電等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從切實改變村莊環境衛生“臟亂差”入手,“連心”小分隊與村“兩委”一道,積極爭取市、縣和農行支持,籌集各類資金1200余萬元,實施了“改路、改水、改電、綠化、美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提升工程,從基礎設施、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等方面著手,建成了40多個民生和扶貧項目,村民喝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拓寬了進村主干道,打通了“環村路”,道路入戶率和路面硬化率均達100%,不斷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注重抓好教育、培訓等基礎工作,結合校具等特色經濟發展,每年舉辦信息技術、校具技能等培訓,較好地提高了村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工作啟示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城上村正是把建立堅強有力的村級班子作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廣大黨員群眾與黨組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奔頭。因此,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必須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要載體,著重發揮好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作用,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培訓和管理,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和引導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帶路人。特別是要依托基層黨組織力量,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強基固本,提高農村生產組織化程度,以產業鏈條的延伸,幫助更多貧困農戶走上增收脫貧的道路。
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農民群眾,城上村正是把握了這一點,“連心”小分隊與村“兩委”始終跟村民“心貼心”“掏心窩”,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上各項事業建設,使城上村從昔日軟弱渙散的“落后村”,到如今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因此,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扶貧工作的根本目的實現和根本力量構成都在于人民群眾,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相結合,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把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農民群眾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引導農民群眾廣泛參與,依靠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麗鄉村。
產業扶貧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之計。在脫貧攻堅的多年探索中,發展產業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共識,選準產業才能根治貧困。城上村堅持“一手發展校具產業、一手抓好特色產業”,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拓寬了脫貧致富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使全村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也是城上村能夠脫貧致富的關鍵之舉。因此,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要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做文章,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的基礎,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產業富民,積極促進農民群眾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作者簡介:黃斌、徐筱華、王楊振,中國農業銀行江西撫州市分行。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