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和固本之機,也是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萍鄉市聚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反饋市縣產業扶貧方面存在的各類問題,深入改、徹底改、全面改,深入做好機制體制、創新求變、固本強基“三篇文章”,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有扶貧帶動作用新型經營主體個數2532個,20152戶貧困戶獲得產業發展扶持,戶年均增收達2600元以上。
做好機制體制文章,讓動力“強”起來。
一是注重產業扶貧長效發展。萍鄉制定并認真落實《關于推進農業產業扶貧提至增效三年行動方案》《萍鄉市產業扶貧運行機制管理實施細則》,大力推行“五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和倡導“一領辦三參與”扶貧產業合作方式,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精準到戶到人。二是強化產業發展管理。萍鄉實行貧困村產業發展技術包干服務,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一對一”幫扶機制,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防止“一股了之”。規范光伏扶貧質量管理、運營維護、電站收益分配機制,提高貧困戶參與和受益程度。三是規范資產收益扶貧。萍鄉明確資產收益范圍,注重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資產,實施差異化扶持和收益分配的動態調整,積極防控風險,保障貧困群眾收益。
做好創新求變文章,讓方法“活起來”。
一是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萍鄉每個縣區都結合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扶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了“縣縣有優勢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如:安源區的榮華農業“公司+農戶(貧困戶)”無公害蔬菜訂單農業扶貧、“溫哥土雞”;湘東區的番鴨產業扶貧、大數據農旅扶貧產業園;蘆溪縣的“千家萬樹·四個千畝(茶葉、秋雪蜜桃、馬家柚、臍橙)”資產收益扶貧項目;上栗縣的黑山羊、肉兔、桑蟬產業扶貧;蓮花縣的“村級組織+基地+合作企業+科研機構”發展百合產業扶貧,經開區“貧困戶變員工”“貧困戶變個體戶”“資金變資本”的“三變”扶貧,武功山景區萬龍山開展“一戶一畝茶” “一戶一客房”茶葉產業一體化扶貧等。二是“一村一品”建設頗有成效。萍鄉每個貧困村都因地制宜選擇了一個產業作為扶貧產業,并形成一定規模,成為貧困群眾增收的渠道,如:蘆溪縣紫溪村爭取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80多萬元,并撬動社會資金1320萬,流轉土地1650畝,打造了以“一園兩場多基地”(綠行生態園,紫峰茶場,大慶生態家庭農場、蔬菜、臍橙、油茶基地、獼猴桃基地、光伏發電基地)為主的產業發展群,貧困戶通過參與種植、就業、土地流轉、利潤分紅等形式收益,實現了全村80戶225人產業扶貧全覆蓋。三是產業扶貧基地不斷做大。經過近幾年努力,萍鄉各縣區都建立了一批產業扶貧基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全市產業扶貧基地達155個,基地規模500畝以上的達17個、100畝以上的達到59個,總面積超過18萬畝。
做好固本強基文章,讓步子“穩”起來。
一是加強技術指導。萍鄉市縣建立了產業扶貧科技服務團,下派了5個專家小組流動服務,選派了110名農技員掛點幫扶,為扶貧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二是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產業扶貧項目有機結合,打造了一批“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規模型扶貧基地示范項目,如安源區600畝蔬菜種植基地、湘東區1000畝稻田綜合種養基地、蘆溪縣1000畝荷花蓮子基地、上栗縣1000畝稻蝦共作基地等。三是強化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管理。一方面,萍鄉市扶貧資金投入和產業扶貧資金占比連年提高,2020年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達33441萬元,其中產業扶貧資金占比達58%。另一方面,產業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始終保持高水準。萍鄉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統籌整合綜合評價連續三年在全省考評中名列前茅,確保了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安排足、用得好、風險小。
作者簡介:曾祥平,萍鄉市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