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心鎮位于上高縣西部,素有上高“西大門”之稱,距離中心城區44公里,所轄26個村(居)委會,有2個“十三五”省級貧困村。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田心鎮堅持以中央、省、市、縣等各級扶貧政策精神為指導,匯集賢才,廣納經驗,以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渠道,因地制宜,創新方法,精準施策,志智雙扶,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扶貧組合拳”,帶領著村民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道。《半月談》、新華每日電訊、學習強國、《老區建設》等多家主流媒體也先后對該鎮的扶貧經驗和扶貧事跡進行了刊載報道。
多點開花,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產業“聚寶盆”
田心鎮始終秉持著“把培育產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原則,大力發展扶貧產業項目,努力打造一批龍頭示范帶動、農戶積極參與、創新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構筑高質量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確保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按市場導向,發展產業種植。在充分調研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各村經濟實力與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當前,田心特色扶貧產業形成百花齊放、產業興旺之“勢”。斜溪村的產業扶貧示范果園場、小山竹筍加工廠、黑雞樅菌生產基地,南江的廣東紫珠藥材基地、高山臍橙,井陂、王家、更生等村的荔浦芋頭、葛根、竹蓀。各村產業各具特色,充分適應市場需求,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有效幫助貧困戶實現創收增收。
二是通過加工增值,完善產業鏈條。僅靠種植產生的收益有限,在種植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田心鎮還大力發展加工業,對生產出來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斜溪村依托小山竹筍加工廠的設備資源,對野生山竹筍、蓮子、蓮心、黑雞樅菌等產品進行烘干加工銷售,完善從生產到種植的產業鏈條,形成村集體所有的加工產業。王豐、更生等村的竹蓀產品除了以新鮮產品銷售之外,還加工成自有品牌的干貨,以特產形式進行銷售,大受顧客歡迎。
三是用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以往的扶貧產品大多靠線下批發零散銷售,或者單位開展消費扶貧統一采購,銷售渠道較窄,方式比較單一。2019年,田心鎮成立消費扶貧服務中心,通過“6+1”模式積極開展農產品“五進”活動,確保農產品銷路,穩固貧困戶的種養信心,保障貧困戶在合作社和基地務工的穩定性。疫情期間,由于交通受阻等原因,導致扶貧產品囤貨過多,田心鎮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通過黨員志愿參與“直播帶貨”,線上銷售滯銷農產品,確保應銷盡銷,解決扶貧產品“銷售難”問題。
精準施策,幫促就業,搭好穩崗增收“新鵲橋”
要坐穩就業扶貧,就要依據每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人因事因時采取幫扶措施,在就業穩崗增收上下功夫。田心鎮堅持從實際出發,多措并舉,貫徹落實就業政策,做好貧困勞動力的穩崗就業工作。
一是設立專崗,扶貧車間帶動脫貧。在上高縣中杰鞋業有限公司開辦扶貧車間,為貧困戶設立專崗,擁有一定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在扶貧車間就近上班,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通過自己的勞動每月獲得穩定收入。目前,全鎮設立了118個公益性專崗,有43名貧困勞動力在扶貧車間上班,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家庭經濟收入也得到保障。
二是送崗到家,就業信息無縫對接。針對有一定勞動力的貧困戶,按照其本人的就業意愿和崗位訴求,依托省內外就業崗位信息平臺、公益性專崗、產業扶貧就業崗等平臺,送崗位信息到家,送幫扶政策到人。實現貧困勞動力和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做好貧困勞動力的就業跟進服務,確保貧困勞動力順利就業。目前,全鎮貧困戶勞動力人口共745人,除扶貧專崗之外,以勞務輸出方式外出務工591人。
三是因人施策,精準幫扶不落一戶。根據不同貧困戶的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就業幫扶措施,“量身定制”脫貧方案。南江村的盧先文由于先天的視力問題,很多工作都無法從事,駐村工作隊員為其請來盲人曲藝隊的老師,教授樂器演奏及唱歌。學成后,盧先文可加入上高盲人曲藝隊,一同參與各類演出,預計年增收2萬余元。
漁魚兼授,志智雙扶,點亮脫貧致富“夢想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田心鎮突出“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為重點,堅持漁魚兼授,志智雙扶,不斷鞏固貧困戶脫貧信心。
一是獎評結合,激發脫貧志氣。在依托“愛心超市”實施“積分兌換”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三講一評”活動,深入挖掘脫貧典型,以獎促優,廣泛宣傳,激發貧困戶“想脫貧”的內生動力;開展“榜樣面對面”脫貧宣講活動,邀請脫貧典型、致富能手講授脫貧致富經驗,以身邊人身邊事開拓貧困群眾思維,讓貧困群眾的思維“升級”。斜溪脫貧典型習偉講述他依靠獨輪車脫貧的故事,就讓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成功的一種新選擇。
二是技能培訓,提高脫貧能力。針對技能不足的貧困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讓因身體原因或缺乏技能而無法就業的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能力“升級”。同時,充分發揮汪劍鳴教授等專家學者的示范帶頭作用,通過“院士專家+產業示范+實地講解”的模式,為農戶講解農學知識,教授種植技術,提高貧困戶自身產業發展能力。斜溪貧困戶習志東、陳細妹兩夫婦除了在扶貧產業基地務工外,還掌握了做頭花、養蜂蜜的技能,真正實現了多渠道“增收”,日子也如蜂蜜般,越過越甜。
三是關注教育,扶育少年一代。建立貧困學生檔案,對272個建檔立卡學生的教育情況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及時跟進幫扶措施;與宜春學院的“高校支教團”合作,開展“大手拉小手”等多項支教活動,給孩子打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疫情期間,組織在校大學生與在家上課的中小學生開展“青春接力”,助力線上教學,確保疫情期間,貧苦孩子不失學,不落課,同步課程學習,保障課程質量。
作者簡介:傅露,上高縣田心鎮人民政府宣傳組織干事。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