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路最早由新昌人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隨后“浙東唐詩之路”專有名稱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于1993年發文正式批準,“浙東唐詩之路”也由此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后又一條文化古道。
根據《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浙東唐詩之路”的涵蓋范圍表述為“主要以曹娥江—剡溪—椒(靈)江為主線,包括寧波(奉化、余姚)—舟山支線,覆蓋寧波、紹興、舟山、臺州等部分行政區域”。然而,在省級相關部門發布的《浙東唐詩之路黃金旅游帶規劃》《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中,寧波“浙東唐詩之路”的建設范圍都延展到了全域。從以上三個文件中也可以看出,“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建設不局限于唐代,是以唐詩為統領,保護挖掘相關歷代優秀文化,營造富有詩畫浙江美好意蘊的黃金文化帶。
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的寧波益處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打造“浙東唐詩之路”,把其作為“四條詩路”(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建設的打頭工程,列入全面推進大花園建設的“一號工程”。在這個大背景下,寧波市加快建設“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意義重大。
能夠充分用好上一級政策與平臺優勢。四條詩路建設是省委、省政府的新一輪決策部署,是文化浙江建設的時代亮點。省委、省政府與相關部門在資金、政策、品牌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寧波勢必要凝聚共識,順勢而為,借力發力,充分利用好這一政策和平臺優勢。
將為寧波增加一張新的品牌名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標志之一,唐詩是濃縮的文學精華,寥寥數字就可以勾勒出廣闊的意境,反映了當時的各種風物、風情和風景,傳達了時代的哲學和文化,在國內外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融入省一級詩畫浙江宣傳平臺,打造“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寧波又將增加一張新的品牌名片。
為寧波的文化騰飛插上翅膀。寧波的文化帶打造,需要以挖掘保護文化遺存、沿線生態文化保護為基礎,以水陸廊道建設、文化宣傳普及、文化交流合作為保障,走出以文化產業振興、文旅精品打造、詩路珍珠打造為路徑的特色之路,最終連接起寧波的文化精華、秀美山水,實現全域發展,使寧波的文化競爭力得到系統提升。
四大短板制約詩路發展
寧波文化底蘊深厚,是“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的主要承載地。然而,由于唐詩之路研究起源于新昌,真正引起各界重視的時間不長,寧波以往僅做了一些局部性的工作。如原寧波旅游局聯合奉化、海曙、余姚舉辦“走進四明山?唐詩之路”活動,并發布了四明山區域包含白水沖、四窗巖、棲霞坑、雪竇寺等景點的唐詩之路線路。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過一期《阿拉羋月圖:唐詩之路寧波段》,列出了寧波的“唐詩之路”參考路線、節點和部分作品。全市現有寧波、寧海詩詞與楹聯學會,寧波大學,寧波市文聯系統等機構相關人員出于興趣對唐詩文化有過研究,《阿拉旅游》《東南商報》等媒體也對個別涉及唐詩之路的景點進行過報道。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寧波市還沒有與“浙東唐詩之路”直接相關的政策文件,沒有涉及全市的系統性的唐詩詩集或研究成果,沒有專門成立過唐詩之路直接相關的協會社團、智庫,沒有專門舉辦過以唐詩為主題的文化普及活動、論壇會議。在相應的深度、廣度、高度和社會的結合度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對“浙東唐詩之路”的認知不足。可能由于概念有些歧義,加上宣傳推廣普及不夠,“浙東唐詩之路”社會知曉度低,對其概念認知還有誤解。如有人認為其所指唐代詩人在浙東的行跡路線,只涉及寧波的奉化區、余姚市等。其實,這條詩路上可回溯,下可延展,牽涉相關歷代優秀文化。“浙東唐詩之路”是把寧波作為全域打造的,各地也要加強對本地唐詩文化的研究,這樣才能與“浙東唐詩之路”這個大的品牌形象建立聯系。
對“唐詩”的研究仍較薄弱。“浙東唐詩之路”建設雖不限定在唐朝和唐詩文化,但也不能離開唐詩這條主線。寧波缺乏全市系統的研究成果。在詩歌的整理及研究上,側重于對代表性人物的詩歌的收集,對詩路與宗教、藝術、交通、生活的相互滲透影響以及相關文化產品開發的研究較為薄弱。不但有不同的學術觀點,而且有不少著名遺產歸屬地也有爭議。如唐詩中的天姥山,其地點在天臺縣、寧海雙峰還是新昌縣或三縣共有?
保護利用缺乏統籌。寧波現在還缺乏唐詩之路各研究平臺整合交流的機制,沒有形成合力。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比較少,也缺少資金、土地和宣傳等方面的區域性整體安排。目前,詩路的保護與利用市級統籌不足,沒有形成爭取上級支持的系統性方案,各區縣(市)也各自為政,難以形成互補優勢。
古代高雅與現代現實結合不夠。唐詩之路已經提出多年,但大多數人都說不清楚其具體所指。原因可能是唐詩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意境,相關的文化產品缺乏,一般民眾不好品味。加之少量文化產品缺乏游客可參與的載體,沒有讓靜態的唐詩“活”起來,刻在石頭上的唐詩難與現代人產生碰撞。還有是標識標牌、新技術應用等也未跟上。
四大舉措煥發詩路活力
“浙東唐詩之路”是具有歷史開創意義的區域文化線路,對其加強研究、保護和利用有利于推動寧波接軌“一帶一路”建設,繁榮寧波地方文化,促進文旅融合和產業振興。寧波接下來需要更加妥善地處理好各種關系,加快推進“浙東唐詩之路”建設。
加強“唐詩之路”的普及和宣傳推廣。聯動區縣(市),開發西部山水唐詩線路、東部海上唐詩精華線、中部海絲大運河唐詩線,以“徜徉詩里游寧波,順著運河來看海”為口號,依托已有推介活動,積極舉辦推介會、國際學術論壇等活動,對外打響詩路大品牌。依托社區(文化禮堂)、學校(老年大學)、研究機構等,舉辦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詩路詩詞大會、詩路文化節、數字詩路等各類詩路活動,對內增強寧波老百姓對詩路的認知與認同。構思符合詩意風格的動漫形象和吉祥物,舉辦“唐詩之路創意傳播”全民抖音大賽等活動,創新宣傳載體,鼓勵全民推廣。同時,推動詩路文化在浙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三角文化平臺聯展等平臺的傳播與交流,支持詩路沿線內外城市成立文旅聯盟,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協同傳播與交流合作。
加強唐詩的研究。寧波的唐詩研究工作量大,要聯動文聯、協會、高校和研究咨詢機構,發動各行業專家、退休知識分子、民間智庫專家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降低設立唐詩研究民間協會門檻,謀劃成立“唐詩之路”智庫和研究基地,拓展研究主體。對涉及寧波各地的唐詩文化進行一次系統普查,加快挖掘、整理沿線對應的山水、佛道、名人文化資源,盡快形成系統性成果并定期對社會發布。明確寧波市詩路的宣傳推廣路線圖、沿線節點、自然人文景觀、非遺和文化古跡,平衡保護與傳承的關系,研究找準結合點,提升浙東唐詩之路的當代文化價值。
加強市級統籌。盡快成立高級別的領導小組,出臺《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并強化考核,聯動發改、規劃和文旅等部門在資金、人才、土地和宣傳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爭取上級的各類支持。進行機制創新,建立若干個“唐詩之路”主題小鎮(如鄞江、慈城)、研學基地、景區城(鎮、村莊),啟動“詩路寧波”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平臺建設,形成示范效應。廣泛發布“唐詩之路”相關研究課題,整合基礎數據和研究成果構建開放大數據平臺,對政府、公眾和研究機構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和知識普及。聯動區縣(市),加強資源整合,建成都市、山水、濱海等富有各地特色的唐詩之路文化帶。
加快滿足市場的文化產品開發。在產品設計上,要更加注重體驗式產品打造,如制作VR體驗動漫小短片,開發學唱姚劇評分、線上唐詩創作的小程序等,增加互動性,增強參與感。在產品服務上,做好標牌標識、掃碼解說、智慧服務等公共服務。在產品形式上,深入挖掘詩路文化元素(如寧波的戲曲、工藝),融合動漫、文旅、演藝,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研學旅游、人文度假、文化深度體驗等多樣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在產品聯動上,挖掘和恢復“浙東唐詩之路”周邊大量古鎮(村)古驛道(如徐霞客古道、棲霞坑古道)、水路等遺存,挖掘提升一批景區、博物館、遺址公園、綠道,將這些與城市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等統籌考慮。
(作者單位:寧海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