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據山東某媒體報道,濰坊市坊子區老人周先生的養老金莫名其妙地被停發了,找到民政所,人家竟說:“你的戶口已經注銷了,你已經死亡。”記者帶著周先生多方詢問,有工作人員透露:“這個人疑似死亡,就給暫停了。”一時輿論嘩然。這事讓我們品出某些苦澀的味道。
其一,權力傲慢。公職人員是人民公仆,對待權力應該謹慎、謙卑,對群眾應該誠懇、熱情。人所共知,死人與活人的區別清晰、顯著,哪里會存在什么“疑似死亡”呢?不可思議的是,當自身權益無端受損的周先生找上民政所,工作人員在驗明正身之后,本應為自己的錯誤向對方賠禮道歉、爭取諒解才是,可他居然還當著一個大活人的面信口胡吣:“你已經死亡!”不知一個老者聽了這話會是什么感覺?說句公道話,一個活著的人“被死亡”,他的尊嚴遭到了冒犯,人格受到了傷害!再問那位工作人員,有權力就可以傲慢嗎?如果自己的父母、親友到部門辦事,也“享受”了這種“禮遇”,你當作何感想?是不是認為“豈有此理,竟有此事”?若是這樣,為何要“己所不欲,卻施于人”呢?
其二,懶政思維。國家《戶口登記條例》規定:公民死亡,城市在葬前,農村在一個月以內,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死亡登記,注銷戶口。可見,核實個人身份重大變動之類情況,這是有關部門的法定職責。既然發現某人某些記錄在案的事項存在“疑似”,就該似疑當察,丁是丁,卯是卯,精準到位才是。再說,如今確定當事人是否健在并不難,或把醫院所開死亡證明同民政部門聯網共享,或由公安、民政、街道、社區派員到戶走訪,或打個電話、通過手機視頻……分分鐘就能搞定。可是,當地有關人員注銷周先生戶口并未履行相關步驟,他們判斷某人“疑似死亡”,依據居然是公安機關大數據分析出來的名單。我們知道,大數據的獲取,必須保證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各個環節都正確,才能觸及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反之,則可能與實際情況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尚不知當地公安部門提供的大數據依據是什么,年齡、疾病、職業?然而,他們不顧實際情況、不經科學論證,符合“大數據”的某個條件就一律“死亡”,拿不準的就“疑似死亡”,這合理嗎?更何況已經發現“一些數據不一定對”“名單里面顯示的是已經死亡,但實際上沒有死亡”的情況,卻依然我行我素,寧可侵犯服務對象權益也要繼續執行。
其三,漠視民生。誠然,當地開發大數據的初衷,是為了預防有些家屬在當事人去世后,仍然冒領養老金的情況發生。但目的正確手段也得正當,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容不得半點懈怠,而需要下足“繡花”功夫,以恰當方式落實、落細才行。然而,當地公安、民政部門過分相信、依賴那份并不靠譜的“大數據”產生的名單,當下發名單需要比對時,又不顧青紅皂白,把生者也按“疑似死亡”處理,并武斷地“暫停發放養老金”。如此一來,部門工作人員倒是省事了,但群眾的合法權益卻遭到侵犯,導致周先生無端被停發5個月賴以生存的養老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和各地黨政機關三令五申,要求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方面,重點整治群眾身邊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但這些年來,在涉及居民身份問題上糾纏不清的事時有發生。比如,李克強總理曾在兩會上批評的“證明我媽是我媽”;比如,鄭州田先生養老信息中性別“男變女”,折騰5個多月一直不能恢復“男兒身”;比如,某地李姓公民死亡,但王姓居民卻被注銷戶口……這些與“疑似死亡”案大同小異的事件,提醒各級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引以為戒,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意識,大力整治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等嚴重影響高質量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激勵廣大干部見賢思齊、奮發有為,凝聚形成創新創業的強大合力。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