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免疫微生態理念在臨床應用中有哪些體會?
李小峰:免疫微生態最大的作用,就是減少了免疫治療的用藥,改變了風濕病的治愈方法,風濕病療效也大大提高,不僅促進了有益菌的增殖,還恢復了菌群平衡,降低了腸黏膜與毒素及病原菌黏著素的結合,對有害菌產生的生物起拮抗作用。
治療中的雙歧桿菌等有益菌能通過其細胞上的磷酸基團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特異性結合,從而占據腸黏膜的表面,形成與腸上皮細胞相連接的細菌生物膜,阻止各種致病菌、條件致病菌的定植與入侵。
科學導報:在防控疫情常態化的當下,應用免疫微生態理念解決如哮喘、間質性肺炎等部分呼吸系統疾病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李建強: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城市死亡率中占第三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天氣逐漸變冷,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便隨之增多,預防哮喘的時候,盡可能避免接觸過敏原,避免接觸誘發原因,如刺激性氣體、冷空氣等,平時還需堅持服用預防發作的藥物,盡量遠離高風險地區或是人流密集的地區。
山西新聞網:治療消化科疾病如潰瘍性結節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過程中,免疫微生態療法的應用優勢有哪些?
王琦:腸道微生態跟消化系統的病有很多關聯,像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炎癥性腸病,這些都與腸道微生態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說腸道微生態潰瘍性結腸炎,它是炎癥性腸病的一種,以往需要用抗炎藥物治療,嚴重的病人有可能會用到生物制劑以及免疫制劑,但是有一部分病人,即便是用比較好的生物制劑,治療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在很多次的臨床研究下,開始研究運用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它的理念就是基于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時候,有菌群的紊亂,也有益生元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有益生元與益生菌共同的代謝產物的問題,所以分泌移植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過程中是有療效的,目前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共識,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中新網:就目前的精神領域,談一談應用免疫微生態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有哪些療效顯著的病例?
田峰:精神心理叫心靈的感冒,尤其是叫抑郁心理的感冒。既然感冒,肯定是有免疫炎性反應的,精神心理疾病有兩大類,一是神經內分泌,二是神經免疫,到底病因機制在臨床上如何來指導我們具體的案例,這也需要臨床不斷地摸索經驗。
曾經有一位病人,反復多次出現腹部不舒服,疼痛導致不能上班,后來他去檢查了腸道,吃了一些藥,依然解決不了問題。原來病人是因為焦慮恐慌導致的抑郁,打亂了生活規律,經過治療,情況慢慢的好轉。抑郁焦慮不僅僅是一個情緒問題,它有很多大量的軀體癥狀表現,而這個往往存在于各個臨床科室,因而大家都要有一個健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