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靜
因為20世紀70年代的改土治堿,中國農業大學與河北省曲周縣結下深厚情誼。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縣創辦第一家“科技小院”,不僅可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更好地與當地生產結合;也成為在農村一線進行研究和服務,培養三農情懷、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基地……11年來,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在曲周完成他們的學業,“科技小院”也在曲周農村遍地開花。
在曲周,一批又一批的農大研究生深入生產一線、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科技服務,把科研成果送到農民手中。耕地肥沃了、產業升級了、市場理順了、生活改善了……不論是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還是普通農戶,大家都對科技和創新有了更深的認識和追求。
扎根基層圍著農民轉,立足實際帶著農民干,利用專業知識幫著農民賺,中國農大“科技小院”模式讓高產高效的成果從試驗田走到了田間,這既是“扶貧先扶智”的生動體現,也推動著農業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鄉村振興,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近年來,全國各地充分調動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一個個科技扶貧示范園,一個個技術推廣中心,一批批專家和農業科技人員……科技的“種子”在廣袤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開枝散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硬科技”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效果實實在在。
而一個個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用知識、技術和智力為農民和鄉村解難題、送科技的動人故事,也串聯起了他們同扶貧事業、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解之緣。他們的經驗做法生動地告訴我們,在農業科研領域,復雜高深的成果、邏輯嚴密的論文,只有在田間地頭轉化為農民可以掌握的實用技術,并形成穩定、持續、長效的幫扶機制,才能在更大范圍內體現出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價值。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站在新時代的路口,要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就必須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如此,才能讓他們更加心無旁騖用知識和汗水開展科技扶貧,把技術真正變現為農民手中的真金白銀,為鄉村振興插上農業現代化的“金翅膀”。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鄉村振興這場“馬拉松”式的接力賽中,期待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研人員扛起責任,在土地上“玩”出更多新花樣,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源源不斷的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