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喻 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00)
緊張性頭痛[1]又稱肌收縮性頭痛、壓力性頭痛等,是最常見的慢性原發性頭痛,其沒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雙側顳部、后枕部、頸項部、額部或全頭部輕至中度的疼痛,常伴有壓迫感、緊縮感及沉重感,有時伴有頸、肩部或頭面部肌肉緊張、僵硬,活動頭頸部時感到不適或肩部疼痛。緊張性頭痛屬于中醫學的“頭風”“頭痛”范疇,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在《傷寒論》《東垣十書》及《證治準繩》中均有關于“頭痛”的記載。古代醫家認為其病因主要為情志失調、先天不足、房事不節、飲食勞倦及久病體虛等,發病主要與肝、脾、腎諸臟相關,基本病機為“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2]。本文通信作者滕晶教授在臨床實踐中通過脈診發現緊張性頭痛患者存在著潛藏的異常心理變化,這種異常的心理變化是導致緊張性頭痛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患者常認為其與疾病無關或涉及自身隱私,不會主動訴說,臨床很難準確診斷與治療[3]。本文將心理脈象所評定出的不同心理紊亂狀態及病機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對指導心理異常所致疾病的臨床辨證施治具有重要意義。
人的脈象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理病理信息,能夠客觀地反映出患者真實的精神心理狀態,醫師通過診脈能夠洞悉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機,從而提高辨證治療的準確性[4]。系統辨證脈學為心理脈象研究成果,運用中醫學及現代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將傳統的28脈分化成25對脈象要素,并對其進行系統的歸納與分析,進而辨別分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辨治原則的脈學體系[5]。這些脈象要素分別來自于脈體、脈管壁、脈搏波和血流,脈體要素包括:“左右”“內外”“曲直”“寒熱”“清濁”“浮沉”“上下”和“粗細”。脈壁要素包括:“厚薄”“剛柔”和“斂散”。脈波要素包括:“動靜”“來去”“長短”“高深”“怠駛”“遲數”和“結代”。血流要素包括“稀稠”“疾緩”“滑澀”“進退”“凸凹”“枯榮”和“強弱”[6]。
2.1 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的內涵 人的“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存在的過程,包括認知、感覺、情緒、思維、直覺等,泛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內心活動。心理狀態是特定時刻或時間區間心理信息內容保持相對不變時心理系統各種要素及關系和功能存在的總和[7]。
中醫心理狀態由中醫臟腑辨證理論與現代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相融合而形成。正常的心理狀態就是在特定時刻或時間區間心理信息內容保持健康的認知、思維、情緒等的相對不變[8]。人如果自身意識、思維及認知等心理信息內容出現異常,并且其變化的強度和時間超過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無法進行自我調節,就會出現異常的心理活動,同時因為個體的個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紊亂狀態。心理紊亂狀態包括:煩躁焦慮狀態、驚悸不安狀態、郁悶不舒狀態、思慮過度狀態、精神萎靡狀態[9]。煩躁焦慮狀態,即“虛煩”。主要表現為心境浮躁,心中焦慮,遇事急躁易怒;驚悸不安狀態,即心中惕惕,主要表現為擔憂害怕,忐忑不安,膽小易受驚嚇;郁悶不舒狀態,即“怫郁”,主要表現為心情壓抑不順,煩悶不舒,郁郁寡歡;思慮過度狀態,主要表現為思慮太過,過度關注或惦念某事,最終可導致神疲;精神萎靡狀態,主要表現為神疲倦怠,興趣減退,做事缺乏信心,反應遲鈍。
2.2 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與緊張性頭痛的病機關聯闡述 中醫學強調“形神一體”,精神心理的異常變化往往是軀體性疾病發生的潛在病理因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人有五臟化五氣,而生喜怒悲憂恐”。“五臟”化五氣,“五氣”化生五志(七情),人體的心理狀態,以“五氣”為物質基礎而產生,與五臟的生理功能關系密切。因此,心理狀態紊亂勢必會影響人體氣機,導致臟腑之間功能不相協調,擾亂人體動態平衡狀態,發而為病。“怒則氣上”,心中煩亂焦慮則氣逆而上沖;“驚則氣亂”,驚悸不安則心神失主,慮無定所,可致氣不相結聚而散亂;“郁則氣滯”,郁悶不舒,情志郁結不得舒泄則氣機阻滯不暢;“思則氣結”,憂思過度可導致氣的出入升降異常而結聚;精神萎靡會致氣機怠惰,失于振奮,運行無力。因此,心理長期紊亂,排遣舒泄不及,便會影響氣機運行,導致血及津液的生成、運行及功能異常,不能發揮其推動促進和滋潤濡養作用,進一步導致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瘀、痰、火等病理產物,或氣血瘀滯,經絡百脈不通,四肢百骸失養。影響到肝,氣失調達而亢逆上沖于腦,則令人頭痛;氣不得疏泄,郁而化火,陽亢火生,上擾清竅也導致頭痛的發生;日久肝火下劫腎陰,則先天腎精虧損,無以生髓,髓海空虛,“腦為髓海”,髓海空虛,發為頭痛。傷及脾則氣血生化乏源,化生精微物質功能減退,清陽不升,頭竅“不榮”發為頭痛;或脾虛運化失常而生痰生濕,蒙蔽清竅,而致頭痛昏蒙。傷及心則全身血行無力成瘀,瘀血阻滯腦絡則頭痛。傷及肺則使氣升降出入失常更甚,頭痛加重。此外,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上循于頭面,人體血氣皆通過經絡輸布上行于頭竅。若情志不遂、心理紊亂則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出現腧穴氣機不暢,氣不行血而致血液郁滯不得輸,久之阻塞經絡,經絡不通,則頭竅“不通則痛”。
3.1 煩躁焦慮狀態 臨床表現為頭脹痛、跳痛,疼痛較劇烈,伴有口干口苦,心情煩躁,遇事易心急,失眠多夢,兩脅脹痛等癥狀[7]。整體脈象表現為:上、粗、高、疾、數、馳,指下有麻澀感[10]。煩躁氣逆故脈上,躁動不定、氣郁生熱致脈管擴張,心臟搏出量大則脈粗、脈勢高;熱迫血流則脈疾、數、馳;麻澀感是因煩躁焦慮應激狀態下而脈搏高頻諧振波雜亂增多。臨床治療應清心除煩、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若肝郁化火上炎,見目赤、易怒,脈象見熱,上、粗、高甚者可加用龍膽草、牡丹皮、夏枯草等。若日久肝火下劫腎陰,致上實下虛,脈象可見兩側尺脈沉、細、弱,可加用左歸丸益腎滋陰。
3.2 驚悸不安狀態 臨床表現為緊縮性頭痛,伴有心悸怔忡,膽怯怕人,忐忑不安,失眠多夢。整體脈象表現為:來疾去疾、動、數、駛、剛、斂、細。每搏之間指下搏動點悸動變換,有種動蕩不安的感覺[11]。驚則心神不定,故脈“厥厥而動”,呈來疾去疾之勢;內心緊張膽怯則血管張力增高、擴張不利而出現脈剛、細斂;受驚而應激能力增強則脈動、數;氣血激蕩不安則脈駛、搏動點動蕩變換。臨床治療應益氣定驚、寧心安神,方用朱砂安神丸加減。心悸甚者可加用生龍骨、生牡蠣以重鎮安神。
3.3 郁悶不舒狀態 臨床表現為頭部脹悶疼痛,以頭部兩側為甚,頭昏沉,如有物裹,發病時間長,易反復發作,伴肩背緊痛,心情抑郁,胸脅滿悶、納差。整體脈象表現為“郁”動、短、澀、沉、緩,指下有麻、澀感[12]。指下麻澀感是指內心郁悶不樂而血管壁諧振波增多且頻率異常;長時間心理不得宣泄,內心煩悶拘緊而“郁”動;若情緒低下日久則氣機消沉則見脈沉、短;氣機郁滯、血行不暢則脈澀緩。臨床治療應予以疏肝解郁,條暢氣機,方用川芎茶調散或六磨湯加減,若氣郁化火,出現口干口苦,胸悶煩躁者,脈象見上、粗、熱,可用化肝煎加減。
3.4 思慮過度狀態 臨床表現為頭痛伴緊箍感,以兩側及枕部為主,疼痛程度較輕,常對某件事情過度關注,常有頸肩部發緊,僵硬不適,伴神疲,失眠。整體脈象表現為:“思”動、來緩去疾、脈內曲、細、斂、直[13]。思則氣機結聚,脈勢澀滯,諧振波增多雜亂而見脈“思”動;思慮太過則勞神耗氣故脈來緩去急;對某事過度牽掛則脈內曲、血管擴張幅度小而脈斂直;久思致心血暗耗故脈細。臨床治療應予以解思定慮,理氣散結,方用半夏厚樸湯加減,若思慮傷脾,健運失司致痰濕阻滯,見脘腹痞塞,頭身困重者,脈象可見滑、凸,脈管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可合用二陳平胃散。
3.5 精神萎靡狀態 臨床表現為全頭部隱痛,遇勞加重,精神倦怠,神疲健忘,表情淡漠,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注意力反應遲鈍,不集中,納呆食少,色蒼白。整體脈象表現為:怠、沉、深、短、來緩去緩、退多進少[14]。長期精神萎靡,氣機懈怠消沉而趨下,可見脈沉、深、怠;人體精氣耗傷太過,心臟搏血無力則脈來緩去緩、退多進少;氣血不足則脈短。臨床治療應升清降濁、振奮氣機,方用補中益氣湯或升陷湯加減。
5種心理紊亂狀態導致的緊張性頭痛各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及脈象特征。通過系統辨證脈學,準確評判患者的心理紊亂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診治。在臨床治療中應當重視調理患者的心理狀態,身心并治,內外同調。此外,用藥時可酌情使用伸筋草、路路通、葛根、羌活、獨活等藥物以及針刺、艾灸等療法使氣血條暢,經絡得通。
患某,女性,35歲,職工,2019年7月14日來診。主訴為頭痛伴緊箍感3個月余,加重7 d。現病史:患者自述3個月前因工作及家庭壓力等原因出現頭痛,伴有緊箍感,以兩側及枕部為主,頭昏沉,伴有頸肩部僵硬不適,全身乏力。期間曾斷續于某醫院口服中藥治療(具體不詳),效平。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就診。現癥見:頭痛伴緊箍感,以兩側及枕部為主,頭昏沉,心情抑郁,易煩躁,胸脅滿悶,頸肩部及后背發緊,僵硬不適,失眠,多夢,眠淺易醒,常感全身乏力,無頭暈,無惡心嘔吐,納一般,二便調。既往體健。舌紅苔黃;整體脈象為“思、動、上、斂、直、來緩去急”。中醫診斷:頭痛(思慮過度狀態,郁悶不舒狀態)。治法:解思定慮,開郁理氣散結。方選半夏厚樸湯加減:清半夏9 g,柴胡12 g,麩炒枳殼12 g,厚樸12 g,紫蘇梗15 g,木香9 g,黨參12 g,茯神20 g,柏子仁12 g,防風15 g,羌活12 g,當歸12 g ,白芍20 g,生地黃20 g ,桔梗12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日1劑。患者復診自述頭痛、乏力明顯減輕,情緒較之前好轉,在原方基礎上減去黨參、羌活加桑枝15 g,遠志12 g,郁金20 g。服14劑后痊愈。
按語:患者整體脈象為“思、動、上、斂、直、來緩去急”;左三部整體脈象為“斂、上、直”,左寸脈:上、粗、熱、“思”動;左關脈斂、直;左尺脈斂、直、細;右三部整體脈象“細、斂、澀”,右寸脈熱、“郁”、動;右關脈斂、澀、弱;右尺脈斂、直、細、澀。脈象要素斂、上、直、來緩去急代表患者心理持續緊繃,易過度思慮擔憂,勞神耗氣;左寸脈“思”動、上,三部整體脈斂、直表示患者思慮過度,過度關注某事,氣結于上;右寸脈“郁”動、澀,三部整體脈斂、澀表示患者情志不遂,內心煩悶拘緊而氣滯;“思則氣結”,氣結日久,則化火化熱,見左寸脈粗、熱;熱邪傷津血,則兩尺脈細;“思傷脾”故右關脈弱。診斷為頭痛,為思慮過度狀態、郁悶不舒狀態,應予以解思定慮,疏肝解郁,行氣散結,方用半夏厚樸湯加減。
中醫在辨證論治中強調身心并重,人的精神、心理對人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本文以系統辨證脈學為診斷手段,通過患者的軀體病理表現發現其潛藏的精神心理問題,運用心理脈象客觀評定緊張性頭痛患者不同的脈象特征所代表的心理紊亂狀態,針對性施治,對緊張性頭痛的臨床辨治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