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汽車縱橫

他們,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近70年的發展歷程!他們擁有豐富經驗與廣博的見識,他們認真執著,持續調研,不斷對汽車工業的發展提出重要建言,為中國品牌汽車發展不斷呼吁,為每一家走過的企業提出了的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舉足輕重!



2019年12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工作會議及“長安汽車戰略發展調研座談會”在重慶舉辦,出席會議的老汽車界領導包括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剛,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蔡詩晴,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控股公司董事長安慶衡、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上海大眾原總經理王榮均、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韓玉麟、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徐興堯、江淮集團原董事長左延安、中汽咨詢公司原總經理陳光祖、長安汽車技術中心原主任陳久長、陜汽集團原董事長張玉浦、中汽研中心原主任王秉剛、東風汽車原副總經理童東城、中汽協原常務副理事長張書林、中國汽研院董事長任嘵常、中汽研中心原主任趙航、國機集團原副總經理王松林、陜西法士特原董事長李大開等,并紛紛發表了精彩的觀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等行業領導參加會議座談,會議總結了咨詢委一年來的工作并提出了未來工作設想,同時對長安汽車集團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副總裁劉波、副總裁李偉、副總裁譚本宏等參加了會議,朱華榮發表了長安汽車戰略成果與發展規劃的精彩演講。整個會議歷時3天,共有50多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本文摘取了部分老汽車人的發言,內容涵蓋戰略規劃、科技轉型、品牌向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等多個維度,展現了老一輩汽車專家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看法,對長安汽車發展之路的解讀。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 何光遠
聽了朱華榮的介紹和參觀了企業以后,我覺得長安是發展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一個領軍企業,確實是干得好,自主品牌已經成為長安汽車的主導力量,占到66%,是利潤主要來源。對合資企業應該深思熟慮,確定與其合作的合理模式,以保證長安汽車的長遠健康發展。目前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優勝劣汰、兼并重組成為趨勢,長安可以充分利用其現有優勢迅速發展。

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李 剛
長安汽車有兩個第一,首先是汽車行業開發實力全國第一,整個研究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其二是新的藍鯨發動機的制造應該是中國汽車工業當中一個最大的貢獻,發動機的開發做得相當有水平,發動機熱效可以達到40%,這是在增壓的情況,不增壓的情況可以達到43%,這是非常值得慶賀的。
對長安有兩個希望:一個希望,希望長安繼續尋找合作的伙伴,我始終建議對一汽東風長安合并重組,現在長安的能力在全國來講已經是很不錯了,到2019年年底達到117萬輛,這個數,在國內已經是不錯了,可是跟國際競爭我覺得還差得遠,現在中國的企業應該抱團了。希望之二,努力增強自身實力,希望能形成未來品牌向上的能力,形成與國際品牌競爭的特點與優勢。

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 蔡詩晴
今天聽了朱華榮總裁的介紹,感覺到長安20多年來走過了一條非常曲折而輝煌的道路,長安人的精神,長安人創新的能力,值得我們老一輩同志們學習和尊敬。長安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績,我認為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走不斷的創新、改革和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產品能夠得到中國用戶的認可,得到市場的認可,就是因為有了今天的這個路子。
中央精神就是把企業真正作為市場的主體,把權利交給企業,同時也給企業增加了很多競爭的壓力,我相信長安的同志們一定會在這樣的壓力下變成動力,長安的前途是非常偉大和光明的。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控股公司董事長 安慶衡
幾點建議:第一,長安提出來要打造汽車高端品牌,我認為這很重要,一個大公司要沒有一個頂級的品牌來帶動有點遺憾,也代表自己的水平。第二,轎車,不光是長安的問題,現在國內比較知名的三大企業,就是轎車不搞了,其實咱們不是說不想搞,現在朱總說的4.53%,比我了解的數字還要少,咱們長安轎車還是要堅持。第三,對好的產品要進一步宣傳,CS75選了陳坤是非常成功的,我也去過北京長安,那時候銳辰搞得非常好,但是就是缺乏宣傳,這次CS75PLUS,要多花點錢宣傳是很重要的。最后,朱總最近提出將來汽車企業可能只有4、5家,建議根據當前汽車困難的情況下,兼并重組等也不能盲目的擴張,還是要研究。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付于武
成功之路第一個可能就是信心,長安領導就充滿信心。我覺得這是國有企業最缺的東西,為什么在國際市場表現這么差,是我們的產品不行嗎,當然有,缺少自信是很重要的一點。第二,還要聚焦理性,不管新能源汽車怎么發展,內燃機包括復合動力發動機仍然長期存在,和新能源汽車并行發展,我們領導我們企業不理智,我覺得是戰略失誤,不要犯錯誤。第三點,必須要有跨界跨國的產學研的全面合作,跟華為、BAT、博世的合作,在這些核心技術方面,長安做到有布局。第四點,必須要有人文關懷,都說了長安是一個有人文關懷,有文化的企業。
提幾點建議:
第一,中國的國際化是必然要由大變強,沒有大的抱負永遠做不出偉大的企業,我覺得華榮今天的態度太好了,我們中國汽車三千萬產量,三百萬出口行不行。
第二,我們的存量市場越來越大,2019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二手車的交易量遠遠的高于我們的新車的交易量,非常活躍,所以應對存量市場的研究和適應。
第三,建議國資委給我們松綁,長安會不會騰飛呢?我覺得會,如果進一步放活,使體制機制更靈活,肯定有市場競爭力,有品牌競爭力,還是要長安釋放更多內在的活力。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上汽集團董事長 胡茂元
長期以來聽到長安公司的自主品牌發展很有特色,今天是看到了。現在我們看到研發中心,感覺是腳踏實地在做的,不是靠吹的,做得很好,這么激烈的競爭當中還是能夠盈利,現在真正的自主品牌盈利的不多。長安的班子帶領長安公司提出來了在新形勢下目標,新的戰略布局,我認為很好。希望在國有企業中應該要給予創新者一個容錯的機制,作為主管監管部門來講還是要有這樣的胸懷。
中國的市場不會有無限制的增加,有3千萬輛基本的盤子以后,存量的問題,包括增量到底怎么做長安提出了發展目標,采取了兩套辦法,一個叫出行一個叫出口,出行的問題實際上是解決現在有能力的地方城市限購,共享出行是汽車公司現在考慮的很好一個出路;當然另外一方面就是出口。中國真正成為一個世界的汽車大國、汽車強國還是要靠自主品牌,我這次來了以后看到了一些希望。

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徐興堯
這幾年管科技進步獎,長安年年報科技進步獎,每一年科技進步的軌跡基本上我都能夠看到,所以現在長安這幾年的發展真是刮目相看,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
要搞戰略規劃,想科技進步,想政策,想市場發展,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在不確定當中,我們要把它定下來,搞一個戰略規劃,要進可攻,退可守,要留有余地,我看長安的框架還是很不錯了,對這個規劃我提不出什么東西,但是對規劃這一塊,這幾年的成功經驗有很多可以總結,像產品總得要開發對,一個工廠要有產品可賣變成商品。

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韓玉麟
最近有機會看到了兩個中心,一個是東風、一個是長安,這里看到新的長安研究開發中心。最實際的一個問題,我們中國的汽車企業也要把很大的錢和精力花在開發上面,應該有更多的聯合開發,才能更好進行國際競爭,就像一汽、東風、長安的T3合作。企業之間的合作,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優點,進一步合作,才能夠進一步做大做強。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原董事長 左延安
幾點建議:
第一要講混改,為什么要混改,這里面一個邏輯,汽車制造業作為一個傳統產業,和IT、AI融合以后,它的技術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原有的國有體制適應不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所以這就是一定要搞混改的邏輯。
第二點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問題,站在企業角度說說我的想法,首先對市場導向的認知很關鍵,第一個層面就是高端的,第二是低端的,就是精品小車,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價格很便宜,沒有補貼照樣賣。
第三,輕量化這一塊,不同的材料用在整車不同的部位,什么顏色,什么材料,放在什么位置,不同材料的組合放在不同等級的車型上。
第四,研發幾點建議,一個是收窄寬度,邁向縱深,我看長安的研發體系涉及的面寬泛,寬泛不可能和其他的企業拉開差距。第二句話,做精傳統,今天看了好多發動機,是不是要收窄平臺。第三句話,強化軟體,轉型升級。特斯拉為什么能夠把電動車做得這么好,70%是做軟體,30%是做硬體,硬體整合全球資源,軟體不依賴別人自己做。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 陳 斌
機械行業當前運行環境仍然嚴峻,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環境下行壓力都比較大,根本的原因實際上我們增長乏力,前幾年宏觀政策上有一定的問題。我們最近幾年,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就被我們當初的承諾,2020年翻番的承諾給綁架了,年初開始就穩增長,所有的國家政策資源,包括其他的一些資源都保在穩增長上了,實際上把我們好多結構性調整的矛盾給推遲掩蓋了,越積壓問題越嚴重,為什么現在增長乏力,因為是結構性的問題一直存在,不是給一點錢就能增長。年初開始穩增長,出政策想辦法,推出短期的刺激政策,汽車非常典型,一直把汽車作為宏觀調控的籌碼,經濟下去了刺激一下汽車消費,汽車一上去了政策在推動,所以汽車行業也很難受。2018年4季度就強調,不管2020年汽車怎么樣,別再刺激汽車消費了。
2020年,機械工業利好因素還是有的。我前兩天開過專家會,14個行業都有,認為汽車2020年可能比2019年要好一些,這個好一些,可能是微升跟微增之間,建議協會提目標要微增一點,提振一下信心,不管難度多大,作為行業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堅定我們的信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付炳鋒
大環境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挺大的,但是好在汽車產業周旋的空間比較大,我感覺汽車行業最重要的是剛性需求,老百姓的需求慣性主導作用還是挺大的,盡管農機各方面都在下降,但汽車需求還是有很大慣性的市場,還是應該堅定信心。
汽車市場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下降之后,在什么時候開始能夠回升,這個事全行業都特別關心。前兩天在長沙就開了一個預測會,行業的主要企業都來了,還有一些機構,國務院研究中心的還有各部委的一些代表都來分析了一下,對宏觀環境的認識和陳會長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覺得利好的也不多,但是再差也沒有特別讓人擔心的,未來調整空間有限,應樂觀一些。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 王秉剛
長安第一個就是堅持自主研發,第二創新始終走在前面,是新能源汽車最早介入的企業,就新能源汽車說一點建議:
第一,長安還應該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信心,現在市場表現不好,我覺得未來中國汽車技術大體還是純電動跟燃油車平分天下。為什么這樣講,純電動汽車做到現在,受補貼的影響把續航里程做得很高,與市場脫節。我個人是推動新能源汽車非常積極的一個人,同時也是積極贊成補貼退出,讓產品恢復市場導向,補貼政策退出不等于激勵政策退出。我認為將來兩種車是主導,一個是純電動,一個是混合動力燃油車。建議長安要堅持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重點放在純電動,純電動到底怎么搞,做一個沒有補貼以后的分析,這是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把新能源汽車做一個長遠戰略性的產品,在產業鏈的布局上面要做好,做好優勢單位的橫向聯合,例如BYD的電池的確安全性是很好的,做了這么多電池,可以促進長安跟BYD聯合等。

長安汽車公司總裁 朱華榮
老一輩汽車人支撐起了中國的汽車行業,支撐起了發展的一座座支柱脊梁,首先讓我們向老的汽車人致敬。
長安汽車最近正在開展第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做微車,做鈴木的卡車后來做面包車。到2004年的時候要進一步拓展生存的空間,長安進入乘用車,叫第二次創業。到2018年,長安提出了第三次創業,汽車行業面臨重大的轉型,長安汽車必須從原來的傳統汽車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目的就是應對產業變革,尋找下一輪新的增長空間。
長安汽車從2018年開始升華轉型,2019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進入了上升通道。夯實基礎、切割痛點、拼搏向上,通過這兩年的改革轉型之后,基礎夯實了,把痛點一個一個切除了,或者是我們的流血點切除了,從下半年開始進入了上升通道,長安迎來了新的一輪增長,從下半年的情況來看,長安進入了上升的通道,特別是自主品牌,實現逆勢增長。在自主乘用車上面同比增長3.2%,特別是2019年的CS75plus的上市,實現了單月CS75車系27000輛的成績。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60%;輕型車連續4個月創歷史新高,同比出現正增長,好于行業。海外也好于行業,江鈴股份也是好于行業,是正增長。
未來發展理念有幾點,一是歸零心態,要把自己站在一個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該怎么做。第二是大膽變革,砍掉不增值或者沒有價值的一切領域。第三要高效敏捷應對市場反應,第四就是全球合作。基于這四個方面的理念,長安汽車要在傳統制造基礎這個優勢上拓展后市場及相關價值鏈,培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發展思路:強主業,汽車仍然是長安的主業;穩轉型,向智能化新能源轉型;拓市場,兩個市場,一個是海外市場,一個是后市場。第三是建生態,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僅僅是制造環節已經很難生存下去了,必須要依托平臺技術供應鏈等等,整個生態來布局包括產業鏈、金融、保險、資本等一系列,這是原來長安比較欠缺的領域。
戰略目標,向世界一流汽車企業邁進,很多人說長安為什么老是要提這么好高騖遠的目標,長安基本判斷是,如果你不做成世界一流的品牌和汽車,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性。
總體戰略構架,打造核心競爭力,集團公司這里自主合資并重,堅持3大業務,6大關鍵能力和8大基本保障,自主板塊向智能科技公司轉型,向世界邁進,圍繞一個目標一個核心競爭力,4大轉型,實施3大創新,從服務客戶向經營客戶轉型,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型,從傳統汽車產品向智能化新能源新型產品轉型,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生態產品轉型,三大創新里包括模式、經營、管理創新。長安必須要在海外占據一定的市場,所以我們最近一系列調整之后,2025年在海外形成30萬輛的規模,必須要有這么一個基本的量,才能夠構建起我們未來的發展。





(以上內容根據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