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
2019年新年伊始,《求是》雜志第1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意義重大、非同一般。
近代以來,當中華民族沉湎于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之中時,中華民族先進分子吶喊出“振興中華”的民族最強音。在對指導救國救民各種思想武器的比較選擇中,中華民族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唯一思想武器。從此,中國共產黨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征戰、艱辛努力,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奮斗,取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即在眼前、勝利在望。中華民族的百年奮斗史雄辯證明,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勝利,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偉大勝利。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人就會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
一、辯證唯物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①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內涵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最高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也稱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可統稱為辯證唯物主義。第二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稱馬克思主義一般結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自然、社會和思維一般規律而得出的科學理論。第三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也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問題作出具體分析所得出的具體判斷。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層次、一般原理層次和具體結論層次,這三個層次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系統的、科學的、不斷創新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一般規律及其本質特征,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最一般規律及其本質特征的科學概括,是顛撲不破、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譬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時空是運動的基本形式,運動是有規律的,對立統一是根本規律,規律是可以認識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的認識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與唯一檢驗標準;勞動創造了人與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由無階級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再發展到無階級社會,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差別、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是客觀存在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產力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歷史發展……這些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自然、社會、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基礎和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共產黨人觀察認識問題的世界觀,也是共產黨人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掌握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掌握了真理、掌握了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在實際斗爭中就可以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少受挫折。
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問題而得出的一般結論,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也是客觀真理。譬如,關于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演變規律的理論、關于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趨勢的理論……等等,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是共產黨人認識和處理一切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不能違背的,違背了,就要犯認識上和實踐上的錯誤。
馬克思主義具體結論,是在特定條件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具體問題而得出的具體認識,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處理具體問題的具體的指導方針和重要依據,會因時間、地點等具體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認識局限性。譬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幾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才能取得勝利的具體結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數國同時勝利論”,是馬克思在當時自由資本主義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在列寧所處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帝國主義階段,由于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列寧發現了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率先實現的觀點,形成了“一國勝利論”,指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是有局限性的。條件變了,仍然死抱著馬克思主義具體結論不放,脫離具體的現實條件,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重大失敗與挫折的,大多是因為教條主義錯誤而造成的。
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概括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統稱為辯證唯物主義,這兩種說法是一致的,都是正確的。那種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只解決了對自然界一般規律的認識,而對社會、思維一般規律的認識尚未涉及的觀點是偏頗的。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科學。自然、社會、思維三者既一致又有區別。人類社會說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社會發展過程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特殊部分,是自然界中由有意識的人有意識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對象化自然的特殊部分。思維是人的思維,說到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更為特殊的部分。人的思維是自然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作為物質的人腦的機能,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人對自然的科學認識,如果不包括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對人的思維一般規律的認識,就不可能完成對整個自然的科學認識。只有完成包括人類社會歷史、人類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才能完成對自然一般規律的全部科學認識,才能形成最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才能完成對舊哲學的徹底改造,實現哲學革命。當馬克思主義完成了對自然,同時完成了對社會歷史和人類思維一般規律的認識,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才真正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包括了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認識論、價值觀、人生觀等全部觀點在內的系統的科學體系。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而然地包括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同時如果沒有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也就沒有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之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一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分離,唯物主義往往與辯證法分離,辯證法往往又與唯物主義分離;二是不能把唯物論與辯證法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于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歷史觀領域表現為歷史唯心主義;三是不能把唯物論與辯證法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于說明人的思維是怎樣產生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不能揭示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認識論領域最終仍然逃脫不了唯心主義的束縛。舊唯物主義表現在歷史觀領域和認識論領域都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相分離,最終仍然墜入唯心主義泥坑。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突破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局限,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和人的思維領域,完成了歷史觀領域和認識論領域的徹底革命,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克服了以往一切哲學在歷史觀和認識論上的唯心主義,使辯證唯物主義完成了對自然、社會、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哲學概括,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在一切領域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正確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在辯證唯物主義那里,唯物論與辯證法是作為一個有機結合起來的思想體系,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也是統一的。歷史觀和認識論既是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自然觀的特殊組成部分。這表現在:一方面沒有結合在一起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作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不可能對社會歷史作出科學的說明,不可能對人類思維過程,即認識過程作出科學的說明,不可能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另一方面,沒有對社會歷史過程的唯物論、辯證法的理解,對人的思維過程的唯物論、辯證法的理解,特別是對人類物質實踐意義的揭示,就不可能完成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徹底結合,從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對整個世界的徹底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認識,不可能摒棄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反映論,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體系。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嚴密的科學體系。只有掌握了有機結合起來的唯物論辯證法,才能揭示人的思維即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只有確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才能揭示人的思維即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構成上來看,唯物主義認識論可以融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合稱之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說到底,統稱為辯證唯物主義。當然,在統一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絕不能偏廢任何一個重要部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全部。共產黨人必須要用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反對歷史唯心主義,以正確指導實踐。
二、辯證唯物主義是最科學、最管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必須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著重解決四個問題:一是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二是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三是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唯物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四是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觀點,創造性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轉化為指導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我們結合今天新的實際,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實際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今天,學習辯證唯物主義,重點要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不是精神決定物質,而是物質決定精神,世界統一于物質性,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個基本觀點。
什么是物質,即怎樣給物質下一個科學的定義,人類經歷了一個長期曲折的認知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不在于承認不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而在于舊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于某種具體的物質實體,而辯證唯物主義卻給物質作了科學的定義。如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五行說”,直觀地、形而上學地把世界歸結于“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元素,認為它們是構成世界的最原初的物質。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把世界或歸結于原子或歸結為一團燃燒的火等某種具體物質形態。這些看法只不過是一種樸素的、缺乏科學根據的猜測。近代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把原子歸結為物質的最基本單位,具有不可分性、質量不變性,認為物質就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說雖然是樸素唯物主義的進步,但仍然逃脫不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一切舊唯物主義雖然堅持了世界的物質性,但由于把物質直觀簡單、形而上學地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實體,無法說明世界的本原,最終導向唯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物質概念問題,明確了科學的物質概念,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恩格斯說:“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②哲學上的物質概念,不是指具體的物質形態或結構,而是指物質的全體,是對一切領域和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的抽象概括。列寧給物質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③世界上千差萬別的物質實體,其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它們的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世界歸結于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形而上學局限性,對形形色色的具體物質形態作出了科學的抽象,奠定了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本觀點運用到歷史觀領域和認識論領域形成了科學的實踐觀,建立了實踐基礎上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從而確立了包括實踐觀在內的最科學、最完備的唯物主義物質觀。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具體化為指導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基本觀點,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遵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我們黨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遵循的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基于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和時代條件相結合,一切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完成了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偉大歷史任務。也正是靠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與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富起來的偉大歷史任務,正在向強起來進軍。
第二,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物質世界,包括精神現象在內的一切都處在永不停歇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運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沒有停止不前的實踐,沒有永恒不變的認識,也沒有亙古不移的理論。世界是變化的,實踐是發展的,一切事物都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改變了,人們的認識,人們所采取的指導思想、行動路線、方針政策也要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俄國十月革命走的是率先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取得政權,然后再向農村進軍,以城市帶動農村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與俄國不同,國情實際發生了根本變化,照搬俄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就會遭受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從曲折和失敗中找到了一條成功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創新,恰恰說明條件變化了,理論認識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思想路線的深化。
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世界又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每類具體物質形態的運動既存在與其他一切物質形態共同的普遍規律和一般本質,又具有其特殊規律和特殊本質,物質世界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與個別的有機統一,又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個別就是指單個的、具體的事物。一般則是指不同事物之間在本質上的共同點。個別是具體的、特殊的、活生生的,而一般則是抽象的、普遍的、干巴巴的。比如,人們所看到的人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黃種人,或是白種人,或是黑種人……這些一個一個的具體的人就是個別的人。而人們所說的人則是一般概念,因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是黃種人、白種人還是黑種人,這個人還是那個人,都具有人的共同本質,都是人。具體的人就是個別人,個別人是具體的、生動的、實實在在的人;一切個別人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質則是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千千萬萬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人的共同本質的抽象認識,是一般概念。
個別和一般并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在個別事物中,蘊含著一般、普遍、共同的本質和規律;如果離開了個別的、具體的事物,一般就是空洞的、虛幻的、沒有內容的東西。不能設想,離開了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人,還能存在什么抽象的、一般的、普遍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個別就是一般”,“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④不能把一般作為脫離個別的獨立存在,與個別、具體的東西相提并論。
從認識個別到認識一般、從認識具體到認識抽象、從認識特殊到認識普遍,這是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認識一般只能通過認識個別而實現,否則就會得出荒謬的認識結論。由于人的認識總是由個別到一般,也就是人的認識總是從認識個別事物開始的,進而認識到一般,然后再從一般認識到個別。沒有對個別的認識就無法形成對一般的認識。因此,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⑤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⑥
共性與個性、個別與普遍辯證關系的道理,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不懂得這點,就等于背叛和拋棄了辯證唯物主義。這個道理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必然體現為對具體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活的靈魂。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國情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靈活運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和“特殊條件”,使之發生內容和形態的改變,才能形成適應中國實際需要的、具有中國內容和表現形態的、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用于指導中國的實際。既要肯定“一般性”,堅持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又要肯定“特殊性”,堅持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特殊實際相結合;不能因為強調“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也不能因為強調“一般性”而否定“特殊性”,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因為強調“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是拒絕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因為強調“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就會脫離中國的具體國情,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脫離中國的人民大眾。因為強調“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就是教條主義;因為強調“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就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離開具體實際,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和詞句,拿來指導實踐,就會走彎路,使事業遭受損失。經驗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指導作用,拒絕馬克思主義指導,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南,就會迷失方向。
注釋:
①《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9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43頁。
③《列寧全集》第18卷,第130頁。
④《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150頁。
⑤《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第302頁。
⑥《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