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位全局、著眼長遠,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明確提出要“推廣遠程醫療”。推廣遠程醫療是發展“互聯網+醫療”新業態的重要內容,是聚焦健康中國建設面臨問題和挑戰拿出的實招、硬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互聯網+醫療”在應對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互聯網賦能衛生健康事業的廣闊前景。“互聯網+醫療”能夠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同時,“互聯網+醫療”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為健康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從診療服務方式看,出現了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等新型服務形式。遠程醫療助力醫療機構之間會診幫扶,通過遠程會診轉診協同,能夠解決邀請方專科疑難急危重癥救治能力不足問題;借助臨床技能遠程培訓,能夠幫助基層提升常規醫療能力,推動分級診療。互聯網診療是指在醫療機構注冊的醫師,使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和“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不必到醫院就能接受連續治療,服務效率顯著提高。互聯網醫院可成為實體醫療的補充和延伸,利用本院或其他醫院的醫師開展互聯網診療,同時配合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體系,形成分級診療協同的閉環業務鏈。在互聯網醫院,患者可以實現醫學咨詢、預約就診、慢病管理、數據共享、藥事服務等,結合在線移動支付、藥品配送等,享受便捷就醫體驗。
從醫療保障結算服務看,“互聯網+醫療”新業態涵蓋在線支付、“一站式”結算等內容。具體來看,患者完成在線診療之后,支付、開票與費用報銷都能通過互聯網解決,患者能夠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務。當前,醫保異地就醫、跨域結算已經成為一種剛需,驅動著數據授權共享、在線實時審核、在線支付、金融服務、信息安全等技術不斷發展,也帶動著相關技術產業的全面融合。
從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看,醫療健康大數據及其成果已成為重要的資源和要素。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技術向臨床轉化的基礎和支撐。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廣泛應用,能夠為醫療質量控制、醫療技術管理、診療行為規范、合理用藥評估、服務流程優化、服務效率提升、醫療資源管理等提供數據支持。由此,患者可獲得專業就醫指導,實現健康實時監控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等,提高健康管理和家庭保健水平;基層醫務人員可以獲得實時智能輔助指導,提升規范化醫療能力;專科醫師可以借助智慧醫療科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規范化培訓質量。
“智慧”化解“看病煩”與“就醫繁”、跨時空均衡配置醫療資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互聯網+醫療”新業態展現出廣闊發展圖景,但也要看到,新業態的發展還需要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要素市場化等方面解決好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