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丹
(山西省運城市水務局,山西 運城 044000)
地處偏遠地帶的山丘區地區,由于其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發展農業灌溉十分困難。主要存在水源缺乏、地塊凌亂、大小不一、平整度較差等突出問題,耕地普遍缺乏灌溉條件,完全靠天吃飯,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且種植結構單一,農民的經濟收入增長十分緩慢,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一直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大多屬于貧困或十分貧困地區。因此,大力發展集雨節水灌溉是解決貧困山區缺水問題及改變其落后面貌的一個根本途徑。
一個集雨節水灌溉工程要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有一定量的天然降水,有比較高效的集雨下墊面,有可以引、蓄雨水的工程措施,有配套的田間節水工程。對運城地區而言,其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運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20-550mm,但大多集中在6-9月份,幾乎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二以上,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降水集中期與作物生育期嚴重錯位。主要表現在:春季干旱缺水,作物得不到適時灌溉,減產嚴重,甚至干枯致死;而夏季量大雨急,雨水不能被作物完全利用,致使多余之水白白流走,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而且浪費了十分寶貴的水資源。而發展集雨灌溉則可以充分蓄集豐水季節之余水,灌溉干旱季節之農田,如再配以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則可達到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不但可抵御自然旱災,而且可增產增收,實為干旱缺水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新的有效途徑。初步計算,僅6-9月份畝降水量即可達到200m3-240m3左右,如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利用,則可為作物缺水季節提供寶貴的灌溉水資源。
山丘區的特點是農民居住地比較分散,交通不便。但隨著近年來國家對貧困地區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村通油路以及村內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所有這些都為大力發展集雨節水灌溉創造了十分優越的先決條件。
引蓄工程完全可通過國家投資建設或群眾自發建設來實現。山丘區,由于地形復雜多變,地塊分布散亂,故引蓄工程的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其技術含量也不太高,群眾完全可以自行建設完成。
田間節水灌溉工程與引蓄工程相同,亦可通過國家投資建設或群眾自發建設來實現。但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含量較高,需要在市縣專業技術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一年之中降雨集中的季節對雨水加以利用,并通過這些高效的集雨場地,輔以一定的引水和集蓄水工程設施,則可獲得寶貴的天然水資源,然后將其加以儲存,在作物最為缺水的生育階段結合田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對作物進行適時適量灌溉,則可極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1-2]。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山丘區大力發展集雨高效節水灌溉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完全可行。
發展集雨技術灌溉技術既要在技術上可行,也要在經濟上可行,只有技術、經濟均可行,方具備大力發展的前提。以下以運城市平陸縣坡底鄉崖底村一典型集雨節水灌溉工程為例,來詳細分析其經濟上的可行性。
崖底村位于平陸縣東,距縣城41km,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山村。轄于坡底鄉,11個居民組,26個自然莊,430戶,1170口人。該村農業生產條件惡劣,水資源極度貧乏,雖有耕地面積278.7hm2,但均位于山坡溝嶺之上,全部為梯田旱地,無任何灌溉條件可言。該村主導產業為小麥、花椒,其中花椒種植面積53.3hm2。由于農業純粹為靠天吃飯,屬典型的雨養農業區。為切實解決山區雨養農業區的農業灌溉問題,為山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結合所要灌溉的作物,經綜合分析,最終選擇了發展涌泉灌節水灌溉技術。
2017年,國家投資10萬元在該村南、村西興建了2個容積分別為300m3和150m3的集雨蓄水池,2018年又投資5萬元興建了5.33hm2的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主要灌溉作物為花椒。
工程建成后,據實際灌水情況,原采用管灌技術畝次灌水量約60m3,兩個蓄水池所蓄水量450m3僅可灌溉農田面積約0.5hm2,按而采用涌泉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按每棵樹每次灌水100L、每畝栽植樹木50-60顆計,畝次灌水僅需5-6m3,其灌溉面積可達約5.33hm2,擴澆面積是原來的10倍還多。由于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表土不板結,且能夠對作物實施適時適量灌溉,為作物創造了一個十分良好的生長環境,不但提高了作物產量,而且提高了作物產品的品質,產品的商業價值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據調查,該村收獲后的花椒產量提高了約27%,品質也有了很大提高,經初步計算,畝均純收入約增加1890元,年純收入可達7000元,一年即可回收所投入的建設資金。
崖底村為一移民村,其村址緊鄰坡底鄉政府所在地。經計算,該區域依靠硬化后的道路、廣場以及屋頂集雨場,每年可集蓄雨水量達2萬余m3,如按以上典型工程效益推算,可灌溉面積近266.7hm2,基本實現該村土地全部面積的灌溉化,其效益十分巨大。實踐證明,這一“集雨設施+高效節水技術+高效益經濟作物”的黃金組合,不失為山丘區地區發展農業灌溉、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及農民脫貧致富的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運城市地處黃土高原半干旱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水利大市,但卻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致使降雨與主要農作物生長期的嚴重錯位,大量水資源白白流失掉,多年來旱作地區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一直困繞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根據崖底村發展集雨節水灌溉的典型工程事例可以看出,如能在作物能生長的關鍵需水期得到適時適量的灌溉,旱地即可變水地,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預見,如能在全市的山丘區大力發展該項集雨節水灌溉技術,運城市的農業經濟發展必將會再上一個新的更高的臺階。也必將會成為未來全省的糧、棉、果、蔬等作物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