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興起,正在重塑全球價值鏈的結構、成本和布局。隨著新興經濟體的逐漸成熟,全球貿易強度逐步下降,關稅壁壘和貿易爭端已不再是偶發現象,國家和企業面臨的未知因素更加嚴峻而復雜多樣。在此趨勢下,一個經濟體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將決定其在國際競合中所占據的地位。
近年來被稱為“新風口”的工業互聯網日漸趨熱,作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關鍵基礎設施的工業互聯網,正被視為推動智能化發展和新業態應用的重要支撐。
究竟如何看待工業互聯網?數字信息社會制造業地位如何?工業互聯網如何與制造業融合?工業互聯網如何解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實際問題?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現狀與水平如何?《財經智庫》歷時半年,與專家學者、實踐者共同調研探討,將其成果以“賦能者”名義呈現給大家。
工業互聯網在全球形成共識,各國都著眼于解決本國問題。工業互聯網一詞最早由GE提出,旨在重振美國制造業,其內涵在于把信息技術與工業體系深度融合,以重構產業價值鏈和競爭優勢;德國一貫謀求在傳統制造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由于老齡化社會和勞動力缺乏等因素,德國4.0戰略中的智能制造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緊密相連,用互聯網打造智能工廠;日本試圖將解決社會問題與發揮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產業和制造能力結合起來,提出“互聯工業”戰略,重點關注企業之間的連接,試圖構建所有企業都得益的互聯工業體系。
中國雖起步較晚,但勢頭尚好,尤其在應用和模式創新方面。中國的特點是場景多、需求旺盛、差異性大、多元化強,故中國工業互聯網的運用創新非常活躍,很多模式在國外很難看到。但在底層技術、產品和工程化能力方面與國際領軍企業還有很大差距。總體而言,中國已形成多層次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一是傳統工業技術解決方案企業構建的平臺,如航天云網、海爾、美的、浙江中控等;二是大型制造企業孵化的運營公司構建的平臺,如樹根互聯、徐工信息漢云、工業富聯等;三是ICT龍頭企業利用自身信息技術優勢的平臺,如華為、阿里、浪潮等。這種多頭并進之態是優勢,但也蘊含著諸多挑戰。
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需注重三個問題。第一,發展工業互聯網是一個長期過程。工業具有生產體系復雜、設備設施密集、知識門類齊全等特點,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必定與消費互聯網有本質不同。此外,數字化轉型是從單環節到全鏈條,進而完成質量、效益、動力、科技等多領域變革的由淺入深的過程。技術上,平臺技術研發投入高、周期長、見效慢,現有技術水平無法滿足需求;產業條件上,中國企業水平本就參差不齊,且缺乏具備綜合解決方案和全領域覆蓋能力的企業,在相關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中國制造業的關鍵在于中小企業。很多大企業具備相當程度的數字化水平,甚至有些已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難點在于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業。一方面,中小企業轉型需求旺盛,但行業特色鮮明、碎片化,相關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信息化、網絡化水平過低,基礎能力不足,企業因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選擇觀望。服務中小企業,應當從模式上下功夫,為企業提供普惠性支持,從而解決供需難題,如個性化轉通用化,降低交付和實施成本等。如何讓中小企業跟上工業互聯網的步伐,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攜手。
第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有機結合政府與市場力量,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作用;政府如何做到引導有方,參與有度,是中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挑戰。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服務商等市場力量充當變革的主力,政府則需要從積極推動的熱度階段過渡到實實在在的普惠性工作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制造業總體水平的提升。對此,政府須注重提升企業轉型的內生動力,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信心,并與投資機構、科技企業以及其他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平臺建設。此外,對于中小企業轉型難題,政府應通過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中心,配置較強計算能力,采購豐富的工具軟件,為企業提供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等方式多策并舉,通力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