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俊彥
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打造基于數據的業務模式。
對于未來的“智慧”企業,也就是認知型企業來說,來自客戶、員工以及日常運營所產生的數據,將會徹底改變業務的運營模式。成功的企業擅于挖掘具備變革性潛力的重要數據,并應用適當的數據分析,借助所獲得的洞見抓住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數據正在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數據的處理必須極其謹慎。
有關網絡攻擊、數據盜竊以及企業濫用個人數據的報道頻頻見諸新聞頭條,這些事件都在顯示著數據經濟的風險性和脆弱性。各國政府都在采取立法和監管措施,旨在限制數據收集,制止數據濫用。這是因為,只要 21世紀的經濟繼續繁榮發展,那么企業就必須就數據收集和共享建立社會信任契約。
建立和證明這種信任的最佳方式,就是讓數據共享符合所有各方的共同利益。企業可以從數據產生的知識和洞察中獲利,而共享自己數據的業務合作伙伴、客戶和顧客,則可以獲得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更優質產品和服務。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最新調研報告“建立信任優勢”介紹了全球企業案例,他們通過在數據的使用中強調信任與互惠,在市場中建立了領導地位。基于對市場領先企業中1.3萬位高管的訪談,IBM調研報告把這些在信任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稱為“火炬手”。全球僅有9%的受訪企業獲“火炬手”的稱號。
已經采用數據保護措施,并通過值得信任的行為贏得聲譽的企業,在數據推動的商業時代將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火炬手”企業的收入增長和盈利水平要比業內同行高出165%。
建立信任非一日之功,失去信任卻可能只是頃刻間的事。IBM發現,全球81%消費者表示,過去一年他們對企業如何使用自己數據的擔心有所增加。相似比例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支持企業在個人數據使用方面做到公開透明,并拒絕與沒有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有業務往來。
那么“火炬手”企業是如何建立和維持信任的呢?它們不約而同地踐行了以下三個基本業務實踐:強調責任。企業明確了解用戶期望的數據使用方式,堅持不懈地確保滿足或超越這些期望;實現互惠。用戶必須能夠看到共享數據的巨大價值,企業清晰闡明這種價值主張;確保透明。企業制定及時充分溝通問題的策略,確保用戶能夠輕松查看詳細的產品信息,包括有關產品生產方式和生產條件的信息。
隨著AI等新興技術的出現,企業能采用更為個性化的方法來維系企業與客戶的關系,同時,區塊鏈也使信任可驗證。
信任自己的數據,隨時準備共享。建立數據信任的基礎不僅需在企業與客戶間建立互惠互利關系。這項工作還要從企業內部做起。企業須全力確保數據是準確和最新的,且包含適當背景信息。
企業還需要建立一種文化,支持在整個企業范圍內,甚至在組織的較低層面廣泛地分發數據,以此支持員工做出正確決策。這種方法可能會讓許多高管感到不舒服,但是,企業已經證明數據民主化有助于推動創新。
企業還必須確保讓數據信任延伸到更廣泛的業務生態系統中。成為值得信任的數據“管家”,并不一定意味著要將數據封鎖在企業內部。數據待在企業內部可能會逐漸過時,而讓其在企業外部流通,則會實現更大的價值。
因此,企業解放自己的數據,允許其在生態系統內傳播。但它們也會實施嚴格的規定,約束獲得和訪問這些數據集的人員,嚴密保護這些數據。
可信數據是新興的“黃金”資源。通過在企業內部以及與合作伙伴和客戶之間建立信任文化,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了解如何利用數據創造更大的業務價值。
(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