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碩
12月11日,TCL科技(000100.SZ)發布公告稱,TCL科技投資以現金方式收購TCL實業(香港)持有的茂佳國際100%的股權,交易價格為28億元。此次收購的一大目的是縮短Mini LED等新技術應用及新產品的開發周期。
面板行業目前的主流產品是LED和LCD,但各家公司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技術方向。曾經,OLED被認為是未來的重點路徑,現在OLED還沒捂熱, Mini LED又來了。
與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傳統的LCD、LED顯示屏相比,Mini LED顯示屏背后的芯片數量和密度更大,畫質更加鮮艷,能呈現更細致的顯示畫面。這種屏幕主要應用在電視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和電競顯示器等產品上。
自2019年以來,面板行業的龍頭公司TCL、索尼、京東方(000725.SZ)等都推出了Mini LED產品,如電視顯示屏、電腦顯示屏、車載顯示屏等。TCL的75寸星曜屏和小米的82寸至尊紀念版電視都是Mini LED背光的顯示屏。此前產業鏈中曾傳出消息,稱三星與蘋果2021年都要推出Mini LED屏的新品。截至發稿,三星和蘋果均未回應《財經》記者的求證。
蘋果、三星、TCL作為消費電子的龍頭具有非常強的風向標作用。這三家企業入局Mini LED的消息一出,迅速帶動了產業鏈的升級和發展。
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廠家三安光電(600703.SH)、聚飛光電(300303.SZ)都在公告中宣布開始量產Mini LED芯片。TCL的面板企業華星光電將Mini LED的研發和生產重點放在電競屏、車載屏和電視屏幕上。京東方也開始積極布局Mini LED,將其作為公司重點項目。
但是,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雖然Mini LED的前景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還只是概念階段,距離量產還有很遠的距離。
目前主流的電視顯示屏幕是LCD顯示屏和LED顯示屏。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液晶屏幕,屏幕本身并不發光,必須要有背光源才可以完成顯示。LED(Light Emitting Diode)顯示屏和LCD顯示屏相似。區別只是在于背光源的形式。LCD顯示屏的背光源是燈管,LED顯示屏的背光源則是LED,即發光二極管。
Mini LED也就是迷你發光二極管。與普通LED顯示屏相比,Mini LED的顯示屏單位面積密度更高、光源單位尺寸更小,因而可以帶來更高的亮度和可控的色域。同樣是50寸的顯示屏幕,普通LED只需要大概60顆芯片就可以了。而Mini LED則需要幾千顆。
Mini LED的應用方向分為背光和直顯兩種。背光屏本質上還是LED背光源,只是芯片尺寸更小、數量更多;直顯屏則去掉了背光板,意味著屏幕可以更加輕薄,響應速度更快,不易燒屏。這種產品主要占據超高端顯示市場和商用市場。盡管數量較少,但售價高昂,因此市場規模仍然可觀。
根據華星光電提供的資料,TCL推出的首款Mini LED背光源屏幕電視的分辨率可以達到8K(7680×4320)。現在主流電視顯示屏的分辨率還是以4k和1080P為主。在對比度方面,傳統LCD對比度一般約1000比1,TCL華星的Mini LED對比度高達100萬比1,擁有更豐富的細節表現。
TCL華星光電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他們看好Mini LED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迭代現有顯示技術的巨大潛力。顯示技術的迭代發展有個基本規律:畫質(分辨率、色彩、響應速度、對比度等)與形態(輕薄、可撓等)決定技術替代的可行性,而成本決定技術替代的滲透率。

2020年7月22日,顯示技術及應用創新展上的Mini LED展品。圖/視覺中國
Mini LED在技術上有優勢,但是從成本的角度來看,Mini LED短時間內還無法取代目前的主流面板。
芯片顆數的多少直接和成本掛鉤。華皓偉業光電負責研發和生產的陳經理表示:“同樣大小的屏幕,目前Mini LED的成本跟普通LCD屏幕可以相差幾十倍。就目前來看,LCD本身并沒有什么缺陷。如果Mini LED的成本降不下來,LCD是不會被Mini LED替代的。”
除了主流電視顯示屏之外,Mini LED顯示屏的入局對OLED顯示屏的影響也比較有限。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當有電流通過的時候,這些有機材料就會自己發光,可以理解成一整張會發光的面板。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研究報告,OLED面板具有視角廣、重量輕,以及柔性可折疊等特點,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與傳統LCD顯示相比,OLED更加輕薄,亮度更高,柔性更好。市面上許多手機、可穿戴設備用的都是OLED。
東莞證券的研究報告表明,在目前技術下,OLED主要優勢在于柔性折疊。未來,隨著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深入消費者的生活中,OLED的應用場景會更加多樣,而Mini LED顯示屏的主要應用還是在顯示屏幕上。
華星光電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Mini LED 和OLED會是個共存的關系,將應用在不同領域或終端。
京東方的一名技術人員告訴《財經》記者:“Mini LED是在傳統面板基礎上升級迭代的產品,更穩一些,步子更小一些。OLED是全新的方向,應該不會被取代。”
OLED在小尺寸顯示面板的優勢比較突出,但在大尺寸屏幕上,Mini LED比OLED更有優勢。由于自身的技術限制,OLED的良品率低,用在大尺寸顯示屏上成本非常高。一張100寸的OLED屏要求只能有3個壞點,但是壞點的概率是非常不可控的。陳經理表示,“未來Mini LED要是能做到商業化,成本能降下來,取代100寸以上的OLED屏幕是非常有可能的。”

資料來源:世紀證券。制表:顏斌

資料來源:世紀證券
雖然各大面板企業都在布局Mini LED,但無論是背光屏還是直顯屏,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陳經理向《財經》記者表示,“從Mini背光屏來說,終端沒有需求。是產業鏈上游驅動的產品。國內LED總體的產能是過剩的,需要新的應用需求來刺激消耗。在現有的LED貼片產線,LED產線可以直接轉換為Mini LED產線,只需增加焊接爐。但是Mini LED的產能還是偏低。”
直顯屏則還處于研發階段。上述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業界大約2021年底能夠推出樣品。這種屏幕距離量產大概還需要五年的時間,全面替代主流家庭顯示器則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
華星光電向《財經》表示:“MiniLED的大多技術難題已經攻克,量產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建立成熟的供應鏈,這需要承擔高額的試錯成本。”目前華星光電在和上游芯片龍頭企業三安光電合作,共同解決規模化量產工藝。
LED的產業鏈分為上游芯片企業、中游封裝企業和下游應用企業。自2009年開始,政府大力補貼LED芯片企業,大量資本涌入企業,導致上游產能過剩,LED芯片價格逐年下跌。中游封裝企業也由于產能擴張經歷價格戰。部分中小廠商被淘汰,行業集中度逐漸提高。下游應用企業也面臨著類似境況。
未來Mini LED如果量產,成本對于中游封裝企業來說將會是個挑戰,目前只有采用“巨量轉移”(也稱“大批量固晶”)的工藝才能突破目前常規工藝的成本極限。陳經理說:“巨量轉移設備目前在日本和中國臺灣有量產,一臺機器的價格在500萬到800萬元。整條產線下來需要近千萬元。在Mini LED商業化之前,中游封裝廠家對巨量轉移技術的投入還處于觀望狀態。”
“現在業內都在等著蘋果推出Mini LED產品。有需求了,就有市場了。大家都期望蘋果把市場引領起來,帶動真實的終端需求。”陳經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