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怡



[摘? ?要]熱重分析題常出現在高考化學試題中,其解題思路依托于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方法積累,綜合性高。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常出現畏難情緒。通過對熱重曲線類型和物質受熱失重方式的探究,幫助學生構建m-T熱重曲線和ω-T熱重曲線解題模型,在問題情境中提升學生的方法技能、思維品質和科學素養。
[關鍵詞]熱重分析;模型構建;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9-0064-03
熱重分析法是在一定條件下測量物質的質量隨溫度(或時間)變化的一種熱分析方法,它是大學的知識,中學課本上沒有熱重分析法相關實驗及儀器的介紹,但是解決熱重分析題的方法卻源于中學課本。熱重分析題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技能,要求學生能夠讀取圖像數據,并基于數據利用守恒思想分析化學變化,再通過定量計算進行推理,揭示反應過程,深受出題者的青睞。在2008-2019年江蘇高考中出現過三次此類題型,分別是2010年、2014年的第18題和2019年的第20題。此類試題綜合能力要求高,學生往往會有畏懼心理。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高考真題的探究,初步構建熱重分析的一般解題模型,提升學生處理圖像信息的能力和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熱重曲線類型
熱重分析題通常會提供以質量(或質量比、質量百分率)為縱坐標,以溫度為橫坐標的熱重曲線。根據圖像縱坐標的差異,可將其分成m-T熱重曲線和ω-T熱重曲線兩種類型。
二、失重方式模型構建
通過對高考真題和各地模擬題的研究可以發現:熱重分析題均以圖像為依托,要求學生推斷不同溫度下的組分,或以此來書寫不同溫度下的化學方程式。從圖像角度對比,各試題圖像有相似之處,質量(縱坐標)均隨溫度(橫坐標)升高而呈現階梯式下降,這表明在受熱過程中,物質分步發生分解,在每個溫度段區域都會形成較為穩定的物質。從物質角度對比,這一類物質往往是結晶水合物,在受熱過程中容易先發生脫水,隨后非金屬元素形成的陰離子發生分解,若金屬元素有變價,接下來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最終生成較為穩定的金屬氧化物[1]。在變化過程中,固體中金屬元素的部分是保持不變的,因此解題時應抓住金屬元素守恒建立關系[2]。
三、解題模型構建
1. m-T熱重曲線——三段式法
【例1】(2015年通州模擬,27)將25.0 g膽礬晶體放在坩堝中加熱測定晶體中結晶水的含量,固體質量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化的曲線如圖1所示。
請認真分析圖1,填寫以下空白:
(1)30 ℃∽110 ℃間所得固體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50 ℃∽1000 ℃間所得固體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溫度高于1000 ℃所得固體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膽礬是學生熟悉的物質,我們可以參照失重方式模型找到2個特殊點:完全脫水的CuSO4和金屬氧化物CuO。25.0 g CuSO4·5H2O的物質的量為0.1 mol,根據金屬元素守恒,可以通過列三段式順利計算出特殊點的質量。
對比題中數據,可知30 ℃、650 ℃、1000 ℃時固體分別為CuSO4·5H2O、CuSO4、CuO,因此在650 ℃∽1000 ℃加熱階段最終所得固體的化學式為CuO。由于110 ℃時固體質量介于16g與25 g之間,可以判定為部分脫水。根據Cu元素守恒,設110 ℃時固體的化學式為CuSO4·xH2O,根據銅元素守恒n(CuSO4·xH2O)=0.1 mol,m(CuSO4·xH2O)=21.4 g,M(CuSO4·xH2O)=160+18x=214 g/mol,解得x=3,所以110 ℃時固體的化學式為CuSO4·3H2O。
1000 ℃時固體已經是金屬氧化物,考慮銅有變價,升高溫度應該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其他價態的金屬氧化物。設高于1000 ℃固體的化學式為CuOx,根據銅元素守恒n(CuOx)=0.1 mol,m(CuOx)=7.2 g,M(CuOx)=64+18x=72 g/mol,解得x=0.5。在化學式中,各元素之比應寫最簡整數比,所以溫度高于1000 ℃所得固體的化學式為Cu2O。
此類試題中的熱重曲線的縱坐標較為簡單,就是我們所要推斷的組分質量。在解題時,可先找到特殊點(完全脫水產物、分解產物、金屬氧化物)構建失重的過程,然后利用金屬元素守恒,列三段式(m-M-n),隨后對比特殊點數據和題目中所給具體數據,判斷變化過程,最后就能通過精確計算,確定該溫度區域下物質的化學式或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2. ω-T熱重曲線——巧設1 mol,轉化為m-T熱重曲線
在高考試題中,熱重曲線中的縱坐標往往不是簡單的質量,而是會發生變形,變成質量的比值。
【例2】(2019年江蘇,20)CaO可在較高溫度下捕集CO2,在更高溫度下將捕集的CO2釋放利用。CaC2O4·H2O熱分解可制備CaO,CaC2O4·H2O加熱升溫過程中固體的質量變化如圖2所示。寫出400 ℃∽600 ℃范圍內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觀察圖像可以發現縱坐標為比值形式,而分母均為146,恰好與CaC2O4·H2O的摩爾質量數值相等,因此可以假設CaC2O4·H2O為1 mol,即原始固體質量為146 g。若縱坐標統一乘以146,就可以將比值轉化為剩余固體的質量,如表1所示。此時就將ω-T熱重曲線轉化為m-T熱重曲線。
縱坐標除了變形為質量的比值,還可為固體殘留率(百分數)。
解析:觀察圖像可以發現縱坐標為百分數,結合題意,固體殘留率即剩余固體的質量分數。此時縱坐標的含義與例2接近,只要知道原固體的質量就可以進行相同的轉化。為了方便計算,我們依舊設原固體為1 mol,轉化數據如表2所示。
解得x=1.5,y=1.33,即290 ℃、500 ℃時所得固體的化學式為Co2O3、Co3O4,因此1000 ℃時,剩余固體成分為CoO,在350 ℃∽400 ℃范圍內,剩余固體成分為Co2O3。
除此之外,縱坐標還可轉化為失重率。
已知:[失重%=加熱減少的質量原晶體樣品的總質量×100%]。
解析:此時縱坐標的含義為減少的固體的質量分數。剩余固體質量=原固體總質量×(1-失重%),同樣,可以設硫酸鋁晶體為1 mol進行數據轉化,如表3所示。
通過以上例題可以發現,無論縱坐標怎么改變,首先需要分析圖像,理解縱坐標表達的意義;其次,巧設“1 mol”進行還原,將百分數轉化為剩余固體質量,從而將ω-T熱重曲線轉化為m-T熱重曲線來解題。
教學實踐表明,在試題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圖形[3],抓住關鍵信息,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遷移知識的能力。同時在解題的過程中構建模型,更能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韓江濤,楊云. 中學化學熱重曲線類試題文獻分析及建議[J].化學教學,2016(7):82-86.
[2]? 房壽高. 熱重分析類化學計算題的解題方法[J].新高考(高三理化生),2014 (10):38-41.
[3]? 高曉瑩,吳春峰. 基于作圖和識圖角度評析熱重分析圖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 (5):50-51.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