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亮
[摘 要]我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在這一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勢在必行。文章從備課、情境導入、新課學習、課后復習、實驗教學五個方面探討了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生物;融合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9-0095-02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不斷有新聞報道校園欺凌事件,據統計,去年各地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就達100多起,雖然各地及各學校采取了相應的整改措施,但是欺凌事件仍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沒有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識,二是學校更多關注的是考試分數而忽視素質教育。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目前的教育難題。習總書記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提出我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在這一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勢在必行。那么,究竟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呢?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有效融合的意義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生長、代謝、衰老、死亡等一系列過程的學科。生命活動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且生物知識涉及細胞、微生物等,較為抽象,其容易混淆的名詞也較多(如基因、染色體、DNA),如果沒有多媒體的展示,只是讓學生看課本的文字描述,他們往往很難理解。如今,人工智能、生物芯片等跟生物密切相關的高新產業的出現,讓生物學科擁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教師還是照捧書本坐井觀天地教學,勢必與社會脫節。要讓學生在校園中就能獲取最新的與生物學相關的熱點新聞,讓身在校園里的學生能有更多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就顯得意義重大。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
1.備課階段——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備課素材
“備教材”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過去的教學中,所謂的“備教材”大多是“以本為本”,在發展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要求教師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及學會學習、樂于探索等能力。那么,在備課階段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呢?如今手機、平板等電子通訊設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在備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時,可讓學生在家給飯菜等食物拍照,然后發給教師,教師再結合自身掌握的資源一起作為教學素材。這樣,通過信息技術使教材內容得到延伸和拓展,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也可以按照章節的知識點在菁優網中篩選海量的練習,在學科網下載相應的優秀課件和導學案備課,還可以利用電子書包平臺發布課前作業,這樣有利于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和學習實際情況,從而有助于調整教學的重難點。此外,中國大學MOOC、一師一優課等網站也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備課階段,教師的知識水平、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以及對教學方法的理解決定了教學設計的思路,也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2.情境導入階段——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精彩巧妙的導入可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導入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而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可讓導入更加精彩。例如,在教學《現代生物技術》時,可選擇2018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所發表的中國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的信息及國內熱門報道的中國克隆猴的事件進展和意義等相關素材導入新課,讓學生知道克隆技術的神奇,從而激發他們對深入學習克隆技術的熱情,使學生將盲目且短暫的學習熱情轉化為有目的地積極主動地學習的動力。又如,在教學病毒時,可以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視頻導入,讓學生好奇病毒是長什么樣的,并期待去探索病毒;同樣也可通過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的視頻導入《傳染病的預防》一課,使學生認識身邊的傳染病以及掌握預防傳染病的三種措施。
3.新課學習階段——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生物學知識是微觀的,不能僅僅靠一張張掛圖應付了事,應在生物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教師除了傳授學科知識外,還須具有整合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能力。目前,有些老教師對信息技術存在一定的排斥。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順勢而為,轉變觀念,多點嘗試使用在線課堂、智慧課堂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例如,在教學“DNA是遺傳物質的基礎”時,涉及基因、染色體、DNA等抽象概念,如果只是讓學生看課本的文字進行學習,他們往往很難理解,對此可以利用多媒體畫概念圖去表示出三者的區別。又如,教學《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時,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兩個微觀過程非常抽象,如果教師單純地告訴學生,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效果也不會很好,此時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教師可出示健康人腎動脈的血液、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的成分表,引導學生4人為一組,分析各組分的變化,最后用Flash動畫一點點地展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對比兩個過程的區別。學生看完Flash動畫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知識點。
初中生物教師要教的班級很多,相同的內容往往需要重復多次。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以微課的形式演示,可以避免在其他班重復講解,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能豐富教學形式,打造個性化課堂。
例如,在教學《種子萌發的過程》時,可讓學生觀看視頻對比菜豆與小麥的萌發過程,總結它們的具體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種子發芽的過程為動態的生長過程,如果僅通過教師的口頭陳述進行教學,學生不一定能在腦海中想象出這個過程。教師可通過微課展示種子的發芽過程,并提出種子萌發時是哪個部分最先突破了種皮等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4.課后復習階段——利用信息技術精準檢測學生聽課效果
初中生物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利用微課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微課。每次上課后,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布分層作業,在電子書包中進行難題、中等題、容易題的選擇并分層布置,使不同的學生可以準確地測試自己的學習水平。
例如,教學了《生態系統的組成》后,啟發學生自己參與制作微課,讓學生根據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設計一個小型生態瓶。學生學著講解生態瓶里的各種成分,提高了動手能力,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5.信息技術促進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有學生實驗、演示實驗,這些實驗相對直觀,呈現的信息量大,是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重要素材。教師在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落實教材中的各個實驗,有利于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實驗技能及方法。例如,對于“顯微鏡的使用”實驗,有些教師往往利用錄像來取代實驗,這樣極易降低教學的直觀性和實效性。為此,教師在實驗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要求學生思考問題:顯微鏡的操作步驟是什么?并觀察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和思考各部分結構的作用,完成實驗裝置的分析后,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此時可讓學生利用手機拍出顯微鏡下的細胞的樣子,使學生直觀感受細胞的形態。在實驗中,教師還可利用手機拍攝一些學生正確的實驗操作和另一些學生錯誤的實驗操作,并進行對比分析,以促進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方法。
教材中有大量的實驗難以在一節課中完成,例如種子的萌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短短45分鐘的一節課內去觀察實驗現象是非常困難的。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提前把種子萌發的各階段記錄下來并制作成短視頻,那么就可以將緩慢的種子萌發過程在幾分鐘內清晰地展示,提高了實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有積極影響,雖然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深受學生的,但是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執行者,還是教學和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在習總書記提出“互聯網+”,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下,教師應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實施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有效融合,從而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曲影.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204.
[2]? 溫立娜.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讀與寫,2019(29):186.
[3]? 趙海龍.解析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生命觀念”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9(32):91-92.
[4]? 賀曉玲.應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英語備課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8(Z1):58.
(責任編輯 陳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