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女



[摘 要]以“實驗選材”專題為例提出高三生物實驗專題復習的幾點有效策略。首先,采用表格對比顯微觀察類實驗的各種材料;其次,總結共性,闡明規律;再次,縱橫聯系,開闊學生視野;最后,創設實驗室條件,整合教材實驗,鼓勵學生大膽“犯錯”。
[關鍵詞]實驗專題復習;實驗選材;高三生物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9-0083-03
在高三生物備考中,實驗復習一直是“攔路虎”,內容多、時間緊,一部分學生平時只靠死記硬背,這樣導致容易遺忘,遇到變式的問題情景就不知所措。 在2019年廣州市模擬測試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學習小組用光學顯微鏡對有關實驗材料進行觀察和研究,結果記錄如下,正確的是()。
從答題的情況來看,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在該題上,但錯誤率卻很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對實驗材料選擇的素養,沒有掌握分析的方法。針對以上情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尋找行之有效的復習策略。下面以“實驗選材”專題為例加以說明。
一、表格歸納對比課本選材
二、總結共性,闡明“選材”的內在規律
1.存在。即所觀察的結構在實驗材料中存在,需觀察的過程在實驗材料中能發生,這是首要原則。如需觀察質壁分離現象,首先所選的材料必須要存在這種現象,動物細胞和根尖分生區細胞不符合,肯定不能選。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中不宜選甘蔗,因為其主要含蔗糖,而蔗糖不是還原糖。
2.容易觀察。對于利用材料本身的顏色來觀察實驗現象的實驗,優先選擇有顏色的材料,比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就優先選擇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雖然能發生質壁分離,但由于液泡無色,不容易觀察,不作為首選。對于需要染色或者利用顏色反應來鑒定的實驗,實驗材料最好選擇無色的組織,如鑒定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需要觀察是否產生磚紅色沉淀,所以選擇無色的梨汁或蘋果汁而不選擇西瓜汁等有顏色的生物材料。觀察DNA和RNA分布時因為需要觀察綠色和紅色的分布區域,所以也要選擇無色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觀察葉綠體的材料不能用來觀察線粒體,原因是葉綠體的色素顏色會干擾觀察健那綠染色后的顏色。
3.容易制片。從操作層面來說,偏向于選擇由單層細胞構成的材料,可以省去制片等操作,比如由單層細胞構成的黑藻葉作為觀察葉綠體的首選材料,或者選擇容易撕取下表皮的菠菜葉作為備用材料。
4.易獲取,成本低。這一原則很容易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域的材料會有所差異,如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除了選擇菠菜,地域分布更廣、價格更低廉的番薯葉也是不錯的選擇。觀察有絲分裂理論上也可以選擇動物的骨髓瘤細胞,但其不容易獲取,而且還需要用胰蛋白酶分離細胞,所以一般不選。
三、縱橫聯系“一驗多材”和“一材多用”
1.一驗多材。某些實驗使用多種實驗材料都可達到相似的效果,學生要學會遷移。對于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很多學者做過研究,如左開俊[1]在利用洋蔥鱗片葉的基礎上,選取了黑藻葉,也獲得明顯的實驗現象,因為黑藻葉的原生質層中含有豐富的葉綠體,呈現出綠色,在實驗過程中可通過觀察該部位的變化來判斷。另外,洋蔥鱗片葉也可以用來觀察該現象,由于材料本身無色,我們可以把顯微鏡的視野調暗一點來觀察,或者在蔗糖溶液中添加有顏色的溶液(如紅墨水),使其原生質層外側呈現出顏色而內部無色,便于觀察。
2.一材多用。同一選材也可用于多個實驗,如黑藻葉、洋蔥、菠菜是高中實驗的常客。整理如表2所示。
洋蔥可用于多個實驗,應用廣泛,如表3所示:
四、創設實驗條件,鼓勵學生大膽“犯錯”
在高三一輪復習時,建議整合教材上的實驗,安排幾節實驗課,讓學生親自到實驗室操作,對自己有疑問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例如,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實驗中,特別提供甘蔗汁和西瓜汁,發現不出現磚紅色沉淀,原因是斐林試劑只能與還原糖發生顏色反應,而甘蔗汁中的蔗糖不是還原糖, 西瓜汁的顏色會干擾顏色觀察,從而理解“存在”和“容易觀察”這兩個原則。又如,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參考李艷梅[2]的做法:在事先不告知的情況下,給一組學生提供放置了數天的菠菜葉,發現濾液色素太少,濾紙條上的色素帶顏色過淺,另外提供黃化葉片(未告知學生)進行對比實驗,分析濾紙條上色素帶缺失的原因。通過“犯錯”發現異常,從而真正理解選材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總而言之,高三的實驗復習需在“精”“細”“準”上多下功夫,表格歸納、動手實驗以及設計精準化習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策略,當然不同的知識采用的策略不盡相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情具體調整。
[? ?參? ?考? ?文? ?獻? ?]
[1]? 左開俊.多維度“活潑潑”地設計生物實驗:以“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8(5)45-46.
[2]? 李艷梅.記一節易地而教的高三生物實驗復習課[J].中學生物教學,2018(21):62-65.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