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元
摘 ?要: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削弱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因此急切需要通過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發現生活。這種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素材結合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用語文知識清晰準確地理解生活,而且也使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起來。以下該文從5個方面重點探討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如何高效應用生活素材的策略。
關鍵詞:教學模式 ?生活素材 ?小學語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a)-0085-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has weakened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so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Chinese in life, learn Chinese and find life in Chinese learning. This way of combin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with life materials not only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life clearly and accurately with Chinese knowledge, but also makes the boring Chinese class vivid. The following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 of how to effectively use liv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Life material;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當代小學生對日常生活的知識嚴重匱乏,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素材是讓學生從學習中深刻體驗生活,當語文與生活相通后能將課堂上的知識變成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的技能,也能使學生知道生活處處皆學問的道理。教師應把課堂教學作為對學生普及生活常識的起點,強化語文課堂與生活的聯系,使課堂更聯系生活,可以從以下幾點策略將生活素材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1 ?生活情節再現語文課堂
語文課本中的故事由于與學生之間存在客觀的時空距離,使學生無法對課本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有全面的認識和把控,甚至出現認知偏差[1]。而有些課文中的內容在生活情景中雖然十分常見,但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漠不關心或者見之甚少,課堂中要引導同學們重新用心留意身邊的場景,用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的內容。例如要想知道風箏如何在天空中飛翔應該親自做一個風箏。同樣,要想深刻理解語文課文的知識也應如此。例如,蘇教版四年級小學語文下冊課文《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可以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自行準備一個蘋果帶到課堂上。這篇課文主要讓同學們充分理解“循規蹈矩”與“另一種方法”的不同。在上課時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第三和第四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在腦子里想象這兩種切法的異同,然后讓同桌兩人分別采用不同的切法,能同時看到兩種不同切法帶來直觀的差別呈現。用實際行動向同學解釋課本內容,既學到生活中的常識性內容,又培養了對生活的興趣。
2 ?語文與實際操作結合
語文是一個以文字為載體的學科,需要同學從文字中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但是對于學習語文向來不應該僅限于課本,而應將生活的實際和實踐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讓語文學習更生動和富有實際意義。例如,針對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中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從自身周邊的場景和經驗發掘寫作的素材[2]。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方法一是教師和學校主動為學生提供生活的場景。通過組織集體的春游活動舉辦唱歌朗誦等娛樂活動的方式,讓同學積極參與其中,用活動豐富同學對生活的體驗,這些體驗就是同學未來寫作的實際素材。方法二,例如對《農業的變化真大》這篇課文教學時學生對課文中的“能準確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讓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具體的大棚模型光憑想象肯定一無所獲。這時需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先從以下幾點入手思考,例如蔬菜棚如何運營和操作,植物為什么只能在大棚內存活,大棚可以為蔬菜提供怎樣的生存環境,讓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場景思考植物生長必需的生存條件。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將課本中描述的無土栽培、彩色棉花等新技術與生活事件結合起來,達到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互認知與學習的目的。
3 ?角色帶入
小學生對聲音、圖像、色彩等直觀的東西十分敏感,在學習語文課文內容時不應只是學習文字,而是體驗文字背后的情感[3]。因此倘若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對文字進行學習,那么不僅容易打擊小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會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的情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可以通過利用表演的形式進行教學,以此讓學生主動并親身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字環境。
具體操作就是讓同學分角色扮演課本中的人物,各自用情感朗讀角色的臺詞,這種方式使學生被帶入朗讀者的朗讀氛圍中,更好地進入課文內容。再或者直接讓學生表演,自由發揮。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戲劇,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公儀休拒收禮物》需要學生在熟悉課本的前提下再演繹戲劇,不需要完全按照課本的內容演繹,可適當加入學生的理解。如此一來,基于先熟悉,然后理解,最后再演繹的過程,就能使學生對課本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并且還是自己消化后的再理解,達到在學習語文時不僅停留在文字上。
4 ?從生活中發掘語文教學資源
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事實上課本的素材多數都是源自生活,因此生活和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關聯不可分割。故而在具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不僅學生需要自己主動從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老師更應該主動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生活場景[4],以此在教學期間能夠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并最大限度體現這些生活資源在教學中的價值。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課文《廣玉蘭》時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廣玉,蘭教師可以將廣玉蘭帶到課堂中供學生觀察。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中看到實物后便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更能走進課文的文字里。并且當學生親自觸摸廣玉蘭后,對廣玉蘭的顏色、質感等也能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5 ?感受自然之美,挖掘、積累自然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一直是學生和老師最頭疼的部分,而小學生無素材可寫則是寫作最大的難題。因此為了提高寫作教學質量,以此增強整個語文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就應該善于引導小學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自然從某種程度而言則可以認為是最大的素材庫。美麗的大自然中漂浮的白云、飛舞的雪花等不僅是吸引學生記憶點的東西,而且還是尤為豐富的素材資源。因此教師可以主動讓學生把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靈感和積累的素材運用到寫作中,并且在其中使學生養成主動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習慣,這樣久而久之便能積累很多寫作素材,且寫作的內容也會更加豐富多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同學們觀察路邊的小動物,如小貓、小狗等,然后從遛狗、遛貓等人有哪些行為、動物又有哪些動作等方面進行觀察,最后把觀察到的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并討論出寫作的命題。如此一來,通過對這種方式進行利用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這也是在教學期間充分運用生活素材的一種體現。
6 ?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高效地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那么對于上述提到的5個方面就要予以重視:一是要善于利用生活情節再現語文課堂;二是要積極將語文與實際操作結合;三是要合理利用角色扮演這種教學方法;四是要從生活中發掘語文教學資源;五是通過感受自然之美注重挖掘和積累自然素材。簡而言之,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點滴學習語文,并把生活中的點滴與語文結合起來,課上課外都應將語文學習與感受生活相互滲透。這樣學生就能將語文學習落實到生活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該文從以上幾個策略指導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素材進行仔細的分析和整理,希望對往后的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學波.挖掘生活素材,感悟生活藝術——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方案[J].考試周刊,2016(A1):43.
[2] 李紅杰.淺談語文教學中寫作素材的積累及運用[J].絲綢之路,2016(8):79-80.
[3] 王麗英.談農村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6(2):93.
[4] 叢蓉.淺談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64-65.
[5] 張紅英.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素材的積累[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4):175-177.
[6] 丁紅慧.淺談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86-88.
[7] 李婭.看圖寫話對小學生寫作思維培養成效的實驗性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6):130-131.
[8] 程亞華,周婷娜,趙英,等.小學低年級兒童閱讀流暢性的發展軌跡及其對閱讀理解的預測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6):686-696.
[9] 李玉順,鄒佳君,王屏萍.教師支持對在線學習者交互程度影響的研究——以高中語文學科“雙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388(5):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