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雄
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一個在經濟學上引起持久爭議的問題。計劃經濟強調有計劃、按比例地以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去配置資源,市場經濟則強調政府不應干預經濟,要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配置資源。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逐漸認識到,在資源配置上應該同時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資源配置的方式逐步從按國家計劃配置轉向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從“實行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強調“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逐步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成功崛起的經濟學解釋有多種多樣,本文嘗試應用從和積原理導出的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定律來做出一種新的解釋。
1 ?國家資源配置總體上分為兩步走
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比如一個年度)的社會資源總量是一定的,這些資源總體上由國家(政府計劃)與市場(私人或企業)兩部門分別配置。因此,社會資源配置過程總體上可以理解為分兩大步完成:國家宏觀配置與市場微觀配置。宏觀和微觀的先后秩序在不同國家、不同體制、不同文化下會有所不同,同一國家不同性質社會資源的配置秩序也會有不同,但這些并不影響上述判斷。
2 ?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可以表達為S=XY
從數學知識可知,分兩步完成的工作的總體效率等于其兩步各自效率的乘積。設第一步投入a、產出b,效率為X=b/a;第二步投入b、產出c,效率為Y=c/b,則總體上是投入a、產出c,總體效率為S=c/a=(b/a)×(c/b)=XY;例如,汞礦企業的生產包含礦山和冶煉兩大步,其總體汞回收率就等于礦山工段的汞回收率與冶煉工段的汞回收率的乘積。設礦山段汞的回收率為78%,冶煉段的汞回收率為99.5%,則該礦山企業總體汞回收率為78%×99.5%=77.61%;同理,假設政府宏觀配置資源的效率為X,市場微觀配置資源的效率為Y,那么,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就是S=XY。即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的函數關系式與和積原理的表達形式是一致的。這個乘積越大標志著國家總體資源配置效率越高。當這個乘積達到最大,國家資源的總體配置效率就達到最高。
3 ?和積原理的條件可以得到滿足
一般情況下,政府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都是一個大于0小于1的正數,即0
4 ?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定律
按照和積原理,若兩正數的和為常數,則這兩數的積在兩數趨于背離時縮小,在兩數趨于均衡時增大,并在兩數相等時有最大值。
由于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的函數關系及相關條件符合和積原理的要求,其變動趨勢和最大化條件也就應遵循該原理。因此,根據和積原理可以直接導出關于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的定律: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將在政府和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趨向背離時降低;而在政府和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趨于均衡時提高,并在政府與市場兩者的資源配置效率相等時取得最高。
根據這條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定律,只有既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又更好發揮政府規劃計劃的資源配置作用,并使它們的效率趨同,才能全面提高國家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因此,各種經濟體都應盡力爭取均衡提升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參與社會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不能厚此薄彼,不應主觀好惡,不可有所偏頗。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總體配置的潛力,既不應妨礙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按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等發揮決定性作用;也不能懶政怠政限政,妨礙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去統籌市場數據資源、拓展市場基礎設施、維護市場營商環境、彌補各類市場失靈。
為此,首先,要保持和平、保持穩定、堅持穩中求進,嚴防國內外各種混亂導致經濟下滑;其次,要用好數據資源,探索認識經濟規律,促進政府和企業搞好規劃;第三,要改善營商環境,優化政策制度,提高市場透明度,增進市場誠信,通過加強管理提高政府和市場效率;第四,要搞好產權保護,激勵創新創業,以信息化帶動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不斷提高各類生產要素運行效率;第五,持續大力建設和完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快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中國與全球市場的聯通水平,使國家資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不斷跨上新的臺階。
亞當·斯密曾經說過,一個貧窮的國家,如果要邁向富裕的話,和平、公平的法制和低的稅負不可缺少,一切其他的事情可以順其自然。在他這段話里,和平、公平和低的稅負是每一個市場主體的共同需求,但它們都不會自然地從天而降、無成本形成與獲得,都要通過有為政府的不懈作為和持續努力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參與才能艱難的產生出來并有效維持下去。顯然,在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的時候,各國都更有必要深刻認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雙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 ?兩個重要的推論
5.1 ?后發國家更需要發揮好政府作用
和積原理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一個科學規律。先發國家和后發國家在發展經濟中都應遵循這個規律,只是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有所不同。先發國家已經越過發展誘導期,進入X+Y=C>1的發展階段。后發國家則仍然沒有沖過C=1的跨越發展邊界線。從本專欄第一期對和積原理介紹一文中第七節對C<1、C=1、C>1時S=C2/4增長規律的分析可知,在一個經濟體的經濟起飛誘導期,其經濟運行在C=1的跨越發展邊界線以內,C<1,C2
5.2 ?后發國家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國有經濟
后發國家怎樣才能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呢?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要建設好各類要素市場平臺和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以保障各類市場主體能充分用好用活各類經濟資源。由于各類要素市場平臺和基礎設施既具有強烈的公用性,又要求較高的運行效率,使其運維機構不宜以政府部門或私人企業的形式存在,而應按公有市場主體管理,這就要求將這些運維機構作為國有企業來運作。因此,在推動國家經濟闖過跨越發展邊界線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對足夠的土地等資源和一大批國有企業享有所有權并能進行有效調配,建設形成強大的國有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國有經濟和私人經濟混合發展,成功實現了大國崛起,從正面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很多國家只走私有化道路導致其國家經濟崩潰,則從反面提供了鮮明例證。比如公路、港口和高鐵在中國建設效率很高而在印度發展很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土地實行公有制,而印度的土地實行私有制。中國基礎設施發達使土地價值、城市價值迅速提升,而印度基建很慢,土地等資源價值不能很好實現價值增長,最終導致兩國發展差距明顯。
6 ?兩個對比例證
6.1 ?美國的現實與“經驗”
美國的市場經濟很發達,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很高;同時,憑借其超級大國軍事力量、強勢美元和先進科技的獨特地位,美國政府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無人能比,特朗普發個推特美國就能進錢。強力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共同支撐了美國經濟在全球市場的龍頭地位。然而,美國在華盛頓共識下向北美、俄羅斯、東歐、中東和非洲等地輸出的國家經濟改革方案,卻都毫無例外的在片面強調通過市場化、私有化給予私人配置資源以便利的同時,極端要求穩定地削弱相關國家政府的資源配置能力,結果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在改革中失去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均衡,導致普遍的社會混亂和轉型失敗。蘇聯解體后,全盤私有化的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在葉利欽時代持續多年快速下滑。普京執政后,重振必要的國有經濟,使俄羅斯國家資源配置能力與私人資源配置效率重新有所均衡,才促進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性增長。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和積原理正反兩個方面的強烈作用與鮮明表現。
6.2 ?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的百年發展故事也是體現和積原理的一個很好案例。舊時的中國政府經濟資源配置能力很弱,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國民經濟宛如一盤散沙,社會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很低。新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時期,集中力量建設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并取得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形成了比較獨立的科研和工業體系,工業化取得長足的進步。但由于過分強調政府配置資源,個人配置資源的能力沒能有效發揮出來,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相對較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實際,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發展公有經濟,毫不動搖地引導、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既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強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經濟、私有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都得到很大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對世界的貢獻也不斷擴大。因此可以說,在國家資源配置上堅持按和積原理辦事,自覺注重均衡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積極性,不斷提高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這正是中國實現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六點分析和解釋過程,正是經濟學的數學原理直接應用研究方法的一個基本過程展示。過程中得到的結論和推論源于數學原理,其正確性不用另行求證,其啟發性有待讀者加強體悟和聯想,其推廣則可以與傳統實證經濟學方法相結合。以數學原理直接應用的研究結論和推論為理論前提,去替代“人是經濟人”、“政府在經濟上是負作用的”等西方經濟學基本假設,再結合具體經濟問題展開計量研究,建立模型、分析推導,可以期待得出更多新的、爭議更少而共識更強的系列經濟學研究成果。歡迎讀者們開動腦筋,一起參與探討。
(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產權局原局長、規劃發展局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