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昂,羅 榮,白 晶,鐘小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081)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積極利用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診療報告查詢等便捷服務[1]。與綜合醫院及其它專科醫院不同,婦幼保健機構既提供院內個體婦幼醫療保健服務,同時承擔對轄區婦幼衛生管理工作。因此,婦幼保健機構開展的“互聯網+婦幼健康”與通常所說的“互聯網+醫療”有所差別,既包括互聯網技術在院內保健醫療服務中的應用,也包括在對轄區的婦幼衛生管理的應用。當前我國婦幼醫療保健服務信息分散在不同醫療機構內,通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能夠實現對轄區內婦幼醫療保健工作的業務協同和統一監管[2]。本研究以我國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為研究對象,了解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轄區婦幼衛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加強我國婦幼衛生信息化的建設提供參考。
對全國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互聯網+婦幼健康”應用現狀進行調查,調查范圍覆蓋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調查1432所機構,占全部縣級機構(2702所,不包括西藏)的53.0%。依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的區域劃分標準,將參與調查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按省份所屬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分別有221所、522所和689所。
2018年6-8月,利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國家婦幼衛生綜合信息平臺”對全國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的“互聯網+婦幼健康”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網絡直報系統設置邏輯查錯和控制功能,并進行逐級審核質控。調查內容包括婦幼保健機構互聯網技術使用情況(包括服務和管理兩部分)、區域內互聯網技術使用情況、開展“互聯網+婦幼健康”的問題及建議,數據收集截止到2017年底。本研究主要分析“互聯網+”技術在區縣級轄區婦幼衛生管理中的應用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通過網絡直報信息系統直接導出Excel數據庫,利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采用χ2檢驗比較我國不同地區的婦幼衛生信息化現狀,檢驗水準α=0.05。
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14項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中,比例最高的前四項功能依次是孕產婦系統管理(33.3%)、兒童系統管理(31.8%)、高危孕產婦管理(27.7%)與高危新生兒管理(19.8%),結果見表1。

表1 區縣級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
不同地區間比較,孕產婦系統管理、兒童系統管理、高危孕產婦管理和高危新生兒管理功能均存在地區差異,東部、中部、西部比例依次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地區區縣級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 n(%)
調查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中,16.6%的機構轄區內建立了婦幼衛生信息平臺,東、中、西部地區區縣級婦幼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比例依次降低,分別為43.9%、13.0%與1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調查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中,共172所機構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占調查機構總數的12.0%。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遠程醫療服務中合作的機構類型中,比例最高的為上級醫療保健機構(11.5%),遠高于區域內其他醫療機構,見表4。

表3 不同地區區縣級轄區婦幼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情況n(%)
婦幼保健機構遠程醫療服務中合作的機構類型中,比例最高的為上級醫療保健機構(11.5%),遠高于區域內其他醫療機構,見表4。
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合作情況存在地區差異,東、中、西部比例依次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中部地區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孕產婦急救中心合作的比例為2.5%,高于東展遠程醫療服務,占調查機構總數的12.0%。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遠程醫療服務中合作的機構類型中,比例最高的為上級醫療保健機構(11.5%),遠高于區域內其他醫療機構,見表4。

表4 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合作機構類型

表5 不同地區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合作機構類型 n(%)
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在開展“互聯網+婦幼健康”服務過程中,認為最需要解決的前三項問題依次是缺少專業技術管理人員(68.4%)、信息安全問題(50.8%)與缺少標準規范(38.3%),見表6。

表6 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開展“互聯網+婦幼健康”服務存在的問題
3.1.1 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較少
區縣級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中,比例最高的兩項功能分別是孕產婦系統管理和兒童系統管理,比例分別為33.3%與31.8%,其次是高危孕產婦管理(27.7%)與高危新生兒管理(19.8%)。依托互聯網及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為婦女兒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提高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使孕產婦保健管理由靜態管理轉為動態管理,由結果管理變為過程管理,尤其能夠加強對高危孕產婦和新生兒的管理,有效的保障孕產婦安全。但是除以上兩功能外的其他功能通過轄區衛生平臺使用情況仍有待改善,尤其是床位、轉診情況查詢及檢驗檢查結果共享,這些功能的實現可以有效減少服務對象非必需的醫院奔波次數,改善患者就醫體驗[3]。
3.1.2 轄區婦幼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比例較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僅16.6%的機構轄區內建立了婦幼衛生信息平臺。婦幼衛生信息管理工作可用于評價群體保健和臨床診療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實行科學管理和開展優質服務提供依據[4]。目前我國婦幼保健機構的常規信息化管理工作,如數據采集、電子健康檔案建立等均已有序開展[5],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傳統信息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婦幼衛生工作需要,加強轄區婦幼衛生信息化的建設,實現區域婦幼衛生信息共享和服務協同是當下較為有效的途徑。
3.1.3 “互聯網+”技術在轄區婦幼衛生管理中的運用地區差異大
由于地域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互聯網+”技術在區縣級轄區婦幼衛生管理中的運用存在地區間差異。東、中、西部地區區縣級婦幼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比例依次降低,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中,孕產婦系統管理、兒童系統管理、高危孕產婦管理和高危新生兒管理四項功能建設比例均存在地區差異,東部地區優于中、西部地區。但是西部地區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上級醫療保健機構合作的比例高于東、中部地區。目前西部貧困地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服務能力偏弱,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上級醫療保健機構密切聯系,促進優質婦幼衛生資源下沉,改善婦幼衛生服務的公平性[6]。
3.2.1 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轄區高危孕產婦及新生兒管理
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實施,高齡產婦、疤痕子宮以及出生人口數量和服務需求增加,優質婦幼衛生資源缺乏的供需矛盾進一步突顯[7]。“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和服務效率,為孕產婦提供高質量服務。本研究中,高危孕產婦管理和高危新生兒管理是區縣級機構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轄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中較為重要的兩項,僅次于孕產婦系統管理和兒童系統管理。與適齡孕產婦相比,高齡孕產婦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發生孕產期合并癥、并發癥的風險更大。建設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孕產婦高危管理信息平臺,為高危孕產婦提供孕期全程的專業醫療健康指導與干預服務,保障孕產婦安全[8]。
3.2.2 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強化基層婦幼衛生服務水平
調查顯示,僅12.0%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開展了遠程醫療服務,而且遠程醫療服務合作機構以上級醫療機構為主,與下級醫療機構合作的比例較低。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作為基層三級婦幼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是縣域內婦幼保健醫療技術服務中心。縣級婦幼保健院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積極與上級醫療機構合作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能夠很好地借力于上級的優勢資源,開展遠程會診服務、高危孕產婦和新生兒搶救和轉診綠色通道的實時指導、病理及影像診斷服務、視頻教學等,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保障母嬰安全。
3.3.1 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缺乏專業的信息人才
調查顯示,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在開展“互聯網+婦幼健康”過程中,首要問題是缺少專業技術人員。信息部門在大部分婦幼保健機構中處于邊緣地位,信息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制約了醫院信息化發展[9],需加強婦幼衛生信息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婦幼衛生信息人員素質[10]。
3.3.2 婦幼衛生信息安全性難以保障
50.8%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認為信息化建設安全性問題難以保障。婦幼衛生信息涉及孕產婦的隱私,其安全性和保密性非常重要。需加強數據收集和使用的全流程規范化管理,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方案[11]。
3.3.3 轄區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
38.3%的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認為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婦幼保健機構在信息化建設初期很少考慮到數據交換和共享,多數機構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標準進行建設,導致孕產婦的健康信息難以共享和有效利用,形成“信息孤島”現象。政府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數據接口,加快應用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和規范,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