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欣 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助理建筑師
20 世紀30 年代一部《雅典憲章》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關于歷史建筑的修復要求。憲章要求歷史建筑在修復過程中必須遵循其原本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尤其是對坍塌和破損的歷史建筑進行修復是延伸其所承載歷史的生命[1]。而建筑中藝術風格所包含的色彩修復也多次被提及。包括1962 年出臺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對傳統歷史建筑進行修復時,要嚴格遵循其所具有的藝術性,遵循建筑自身的美學,其中包含修復材料的色彩、用料及標準等內容。
人們對歷史建筑的認知逐漸加深,相關的建議、規范、憲章、保護條例都在不斷地重申建筑色彩保護的作用和意義,并嚴格規范其實施過程中的標準和規范。
結合近現代國內外各地區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經驗,天津市于2005年頒布了相關的保護條例,對天津市歷史建筑色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加符合地區特色的要求,包括建筑色彩要符合建筑原有的歷史風貌,并與原本建筑所存在的空間景觀相互契合。
從不斷演化和提出的各項條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歷史建筑的色彩修復對于延續建筑傳承其歷史信息、傳遞歷史文化所具有的意義,這項工作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和認可。
天津市歷史建筑具有年代屬性和地域性特征,對周邊自然環境影響異常明顯。1978年,唐山地震對天津市歷史建筑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為了及時搶救這些歷史建筑,對建筑外墻進行了加固,對建筑色彩進行了修復。但由于沒有進行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導致很多歷史建筑出現了與原建筑不同的改變[2]。在對這些建筑色彩進行修復時,應了解建筑的初始狀態以及在歷史的時間軸上經歷過哪些變動,了解建筑所使用的色彩材料、上色工藝等,以保障在后期修復過程中能充分進行還原。
2006 年,天津市政府相關組織對天津廣東會館進行了修繕,天津廣東會館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筑。廣東會館兼具南北方建筑特色,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風格,又有嶺南建筑的韻味。前期現場調研發現,會館內拜師堂和東、西廂房均采用了由磚紅色水泥涂抹的地磚。但依據當時年代特征及京津地區建筑的施工工藝得出,建筑地面多為青磚,雖然后期依據使用需求更改為水泥磚,但為何要在水泥磚上專門涂抹一層磚紅的顏色,調查發現建筑原始地坪為紅色陶土地磚,結合廣東省建筑特色,后期修復時最終選擇紅磚作為地面修復材料。
歷史建筑所使用的彩色并非是色彩原本的顏色,而是借助材料色彩、施工工藝及施工技術的共同作用呈現出最終的效果[3]。以現代建筑施工方式來說明,當建筑材料中水泥、沙子的配比不同時,呈現出的材質質地也不同。建筑基底的不同會給后期上色材料帶來影響,使彩色呈現出不用的紋理效果。所以,進行色彩修復時需要對歷史建筑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所用工藝、材料及施工技術,才能順利開展后期修復工作。
歷史建筑的修復工作需要相關工作者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不僅要掌握傳統建筑材料的制作,而且要對這份工作充滿興趣和熱愛。開展對口專業人員的培訓,提升其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不斷提升這份職業的價值和意義,以帶動更多的人能進入這個行業。
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并非只是專業修復人員的工作,歷史文化遺產是全民共有財產,只有每個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行動上做出響應。應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當代教育結合起來,讓年輕人認識到歷史建筑所承載的價值意義[4]。同時,通過電視、廣播、公眾號等多媒體方式,全方面、多渠道地開展宣傳工作。讓每個市民了解城市歷史建筑所具有的價值,這對建筑色彩文化的傳承有著積極的意義。
天津市已經出臺相關的保護條例來保護歷史建筑原有風貌,色彩及材料的選擇必須要遵循原建筑的標準和要求。這也是確保歷史建筑色彩保護修復工作能落到實處的一項重要的法律規范。
在天津市開展的歷史建筑色彩的保護及修復工作中,必須遵循地區的特色和風貌,遵循建筑自身的特殊性,尊重歷史。只有如此,才能將實現歷史建筑色彩對歷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