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寬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冷先平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高佳豪(通訊作者)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
根據2017年11 月舉行的第三屆古村鎮會議統計,在過去的15 年,中國傳統村落的數量減少了近92 萬,傳統村落的快速消亡不僅是建筑物的消失,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消亡,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水南灣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鄂東南大冶市大箕鋪鎮東山西麓,因南江水在此曲折迂回,穿磊山,瀉挹江而得名。據《曹氏家譜》記載,水南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距今有400 多年歷史[1]。
1.2.1 建筑歷史風貌
水南灣傳統村落同屬同一姓氏,屬于血緣型聚落。整個村落的建筑布局、建筑形態呈現出2 種特征,一是“村即是家”,二是“以祠堂為中心的對稱式布局”。整個村落建有圍墻,以中軸線為基礎,中為廳堂、側為廂房,堂前為天井,其他民居大宅、宗祠依次圍繞而建,宅院屋面互為連通,受氣候影響其宅院進深大。村內巷道以九如堂為中心,兩側巷道以橫向布局方式羅列而出。村中有一口400 年來從未枯竭的地下礦泉,水南灣人世世代代共同使用這口水井,幾百年來村民約定俗成,自覺遵守著古井的使用規則。
1.2.2 建筑裝飾藝術
水南灣民居建筑裝飾均系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鼎盛時期的創作,民居受安徽、江西地理位置影響呈現徽派建筑特征,雕刻兼有浮雕、透雕和鏤雕。這些雕刻承襲了明清以來“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美學倫理原則,反映了獨特的鄉土地域文化美意[2]。
裝飾題材分為花木鳥獸、世俗生活、宗教信仰。花木鳥獸如“瓜瓞(碟)綿綿”“鯉魚跳龍門”等,世俗生活如“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等,宗教信仰如“八仙過?!薄鞍蛋讼伞钡?;民居裝飾寓意深刻,裝飾紋樣繁多,無不體現了崇文進士的教化思想以及對鄉村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3]。
水南灣民居以木構架為主,許多建筑由于年代久遠,破舊程度嚴重,大量雕刻精美的雕刻物件被破壞。村落中建起了大量新建建筑,原有村落布局受到影響,破壞了傳統聚落的風貌。傳統村落的門樓、主廳、祠堂遠沒有達到修舊如舊的程度,很多工藝已失傳。
水南灣村較往昔缺少些許生機與活力。大量人員涌向城鎮發展生活,“空巢化”嚴重。另外,由于血緣型聚落的緣故,此傳統民居設計有防御功能,建筑密度較大,采光效果差、通風不良等,這些問題降低了人們居住的舒適度。
本文所論述的延續性指代保護與發展的延續性,包含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以原真性、完整性為保護原則,實現保護與更新的有機統一。
凱文·林奇說過:“良好的居住環境離不開其傳統文化,要把自己的歷史傳統與鄰里、社會生活在空間上結合起來協調發展?!北Wo文化遺產,傳承村落空間記憶。統一傳統聚落建筑風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真性原則進行修繕,并對已有新建筑進行改造,依據傳統建筑風貌對其建筑式樣、高度、色彩等進行改造設計,外觀保持古色古香,內部對建筑內部空間合理布局,天井四周房屋門加大窗戶和門的透光量,優化通風空間,使其達到統一協調,提升人居環境品質[4]。
鄉村振興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要求。傳統村落中沒有足夠的原住居民,保護較為困難。合理利用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優勢,充分發揮其社會與經濟效益。吸引人口回流,引導村民主體參與保護更新。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村落文化品牌宣傳力度,在保持原有風貌前提下增加商業、文化等公共設施及相關文創產品,促進旅游經濟發展,令其村落的保護和振興形成良性循環。
傳統村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更新,是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筆者分析了歷史村落文化與建筑特征。運用延續性視角使水南灣村落的保護和更新協調統一,結合其存在環境,兼顧居民的現代生活需求,在保持原真性的前提下更新民居風貌,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風貌,合理平衡兩者發展關系,使得水南灣村落燦爛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