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田
(中央團校,北京 100089)
20世紀后半葉,大眾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覺醒,并扎根于市場經濟的沃土中迅速成長。經過40多年的發展,它迅速成長并和以官方為主導的主流文化、以學界為主體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形成了多元的社會主流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娛樂性、流行性以及通俗性等特征對我國傳統文化格局進行解構和重建,在多個層面影響和改變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貌,形成了多層次的社會效應,構造了前所未有的價值體系,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呈現出大批量生產、便捷化傳播的文化形態。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文化形態,它主要以大眾傳播為手段,其商業性、娛樂性等特征對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從多個層面影響甚至決定著青少年群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實踐。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文化生態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充分發揮大眾文化中積極、主動和親和性的一面,同時減少和消除其對意識形態領域的負面影響,是未來青少年思政工作的重點。
長期以來,學界對大眾文化的概念缺乏一個明確的界定。當前人們所說的大眾文化屬于一個特定范疇,它興起于現代都市環境中,隨著現代化工業、服務業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形成,是以全球化的大眾傳媒為載體的大批量生產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消費時代的消費意識形態,同時又借助流行、潮流和時尚的運作方式,影響和改變著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生活。大眾文化是當代社會環境下大眾普遍參與并共同創建的一種“市民文化”[1]。
大眾文化可以看作一種伴隨著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而生的文化現象,也可以看作一種文化傳播形式,更可以看作是現代都市大眾的文化消費品。總之,大眾文化的出現和形成,顛覆并重建了當代社會都市的審美風尚格局。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交織著多樣化的文化價值觀,20世紀西方一些思想家如馬爾庫塞、阿爾多諾、霍克海默等都曾對大眾文化作過專門討論,但單一的概念界定很難涵蓋大眾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盡管在概念上存在多種爭論,但是人們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去總結概括了大眾文化的特征,看法基本一致。
其一,商業性。大眾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商業文化,是伴隨現代工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而且在其創作過程中也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市場的侵占,以及為保持大量受眾而獲取巨額商業利潤的特性,因而功利性和商業性也就成為大眾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大眾文化的商業性促使其會為了更大范圍內獲取受眾而使用一切手段吸引和諂媚大眾的審美取向。簡言之,只要對大眾有一定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大眾文化的創作內容。大眾文化的逐利特性決定了其會努力滿足大眾的普遍審美需求以實現經濟利潤。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消費中,也存在著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文化外延,大眾文化吸收了這兩點并對其進行商業和文化雙重包裝,大眾在享受此類文化產品時,也在有意無意地接受附屬其中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導向。
其二,娛樂性。大眾文化之所以能對傳統文化形態造成巨大沖擊,很大原因在于它追求感官享受,并借助電子媒介讓這種追求最大限度地得到宣揚和傳播。尤其是相比古典文化,如藝術沙龍、文化博物館、展覽廳等精英文化的“高冷”,大眾文化更加“平易近人”。人們可以在家里談論電視劇、電影情節,享受綜藝帶來的娛樂快感,感受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等帶來的享樂感,大眾文化的平民化傳播方式和文化形態促使人們能夠通過它緩解現實生活的壓力。大眾文化為吸引更多的大眾參與,也會主動增添休閑娛樂功能。大眾文化的娛樂性能有效緩解當代都市中人們的生活和精神壓力,但是它也在另一方面影響了大眾對社會精神文化的追求[2]。
其三,流行性和模式化。大眾文化可以稱作一種平民化文化,它沒有傳統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離感,更善于從民間文化和大眾智慧中汲取營養成分,進而通過大批量的模式化生產,在特定時間段內形成流行潮流。可以說大眾文化的模式化生產推動了流行的產生,而流行的產生又進一步推動模式化生產,因而構筑成一種循環,當然這種模式化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造成沖擊。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這一群體傳輸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意識形態、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以及價值觀等,以促使青少年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針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性和超越性相結合的。現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保證黨的領導的功能;而超越性則對青少年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感化作用,引導青少年超越現實和物質,面向未來和精神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崇高的道德體系、精神力量和政治覺悟。當前在我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青團通常通過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引導青少年擁護黨的領導,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并通過英雄人物的示范作用幫助青少年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政治信念。
而在大眾文化的商業性運作中必然包含享樂主義、奢侈主義等消極思想,追求商業利潤成為大眾文化生產和傳播的主要目的。青少年作為大眾文化的參與者、創作者和消費者,必然會受到各種消極思想的影響,從而容易喪失對現實的責任感和對精神世界、道德的崇高追求[3]。例如,在當前流行文化、時尚文化的影響下,青少年群體更熱衷于追求娛樂明星,而很少將對社會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軍人和政治領袖等視作人生的榜樣。
青少年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想象力活躍,富有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渴望挑戰傳統,創造新世界。這種青春活力和叛逆性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就能演變成磅礴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對于推動未來國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都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然而受大眾文化影響的青少年群體,難以避免地會體驗、感受到大眾文化特有的模式化生產和流行化特征所帶來的思維禁錮。尤其是大眾文化中通過模仿、大批量生產所創造出的文化形態,經過一系列商業化操作后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對青少年的價值判斷產生了消極的誘導作用。部分青少年習慣了這種缺乏創意的批量生產模式,將文化看作固定、標準和規范的商品化運作產品,對我國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一場巨大的打擊,低質量的模仿、抄襲和復制會使國家喪失文化生命力,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呈現出疲軟狀態。
政治價值觀是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的價值取向。政治價值觀簡單來講,是人們對于國家政權、社會制度等政治領域內的思想建設和價值追求。在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愛黨、愛國、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集體利益是重要的政治教育內容。而大眾文化是扎根于市場經濟的消費行為而形成的文化方式,它更注重市場經濟和商品消費社會中的自我的觀念和意愿,即強調個人主義,與我國社會主流思想強調的集體主義形成對立。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青少年會更加關注自我的利益、選擇和意愿,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對國家、民族、社會乃至全人類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從而出現過于推崇個人主義、忽略集體主義的現象。當前,我國部分青少年群體中出現的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意識和責任感等現象,就是大眾文化的消極因素影響的結果。尤其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群體更加傾向于在網絡世界彰顯自我,而缺少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另外,大眾文化肯定和強調物質利益以及對世俗生活的追求和欲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經濟利潤的最大化、世俗生活的享樂化,種種思潮都帶有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傾向,這和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存在深刻的矛盾。對涉世未深、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而言,這種夾帶的意識形態會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和誘導作用。
針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真、善、美為主導方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我國當代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以推動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任務,并將共產黨的基本價值追求、最終目標融為一體,對青少年構建涵蓋政治、思想、情感、取向和人生信念等多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傳統文化形態下的人生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尤其是利用不斷進步的全球化速度和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對國家、民族概念以及政治意識形態形成一定的沖擊和消解,甚至剝奪傳統文化形態和價值觀的教育話語權。而青少年群體的叛逆心理和挑戰權威的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大眾文化的強調個人、反叛的傳統觀念不謀而合,因此部分青少年出現了拒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這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因此在大眾文化的視角下客觀分析大眾文化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和反面作用,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眾文化能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沖擊和消解作用,那么在青少年群體中要積極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文化體系,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話語權和引導作用,搶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一方面,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大眾文化進行一定的改造和引導,讓大眾文化的發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可以抵消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例如,大眾文化是依托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途徑的,政府和教育部門可以適當對大眾媒介加強管理和引導,尤其是在電視劇、電影和網絡傳媒等方面強化管理,借助新聞媒介對大眾文化進行適當的批判和剖析,讓青少年群體更多地了解大眾文化中的消極、負面內容。同時,約束和管理面向青少年的影視劇,肯定和宣傳弘揚民族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借助影視文化作品宣揚愛國、敬業、友善和誠信理念。
另一方面,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和感染作用,加強青少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在學校舉辦各種積極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實青少年課堂和課余生活,培養青少年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
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大眾文化當中。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是由大眾文化的特性所決定的。基于此,為了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大眾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大眾文化中。當大眾文化利用其特殊的市場性消費特性瓦解傳統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體系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運用傳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對大眾文化進行滲透,以創造性、靈活性的形式參與到大眾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借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話語權規范大眾文化。尤其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學校辦好青少年思想政治課,青少年團支部借助其組織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團支部教育活動,讓社會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占據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陣地,成為青少年的自覺人生追求,并借助社會傳媒機構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讓青少年在成長中自覺追求高雅文化、高尚精神[4]。例如,團支部開辦針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審美課,讓青少年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高級的審美趣味,讓青少年自覺追求崇高的美和藝術,不給低俗文化滲透的機會。
大眾文化是依托市場經濟、現代工業而形成和發展的,它的存在有其歷史必然性,肯定大眾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才能探究大眾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教育體系中的有效路徑。
大眾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獨特的大眾生命哲學,是現代工業環境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大眾狂歡,代表和體現著當代大眾的普遍自由意志,它的心靈撫慰作用幾乎能超過之前的任何一種文化形式。而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形態向現代化社會形態轉變的過程中,不僅要在經濟、技術上實現現代化,更要在文化觀念和思想意識上實現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強調和提倡的是人格的獨立性和現代化,即人人享有平等自由、人格獨立、積極進取、公平競爭、開拓創新等。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強調針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推動青少年的獨立人格為教育目標,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大眾文化的有機融合。
1.將大眾文化通俗性的特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
文化生活是世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廣大的傳播范圍和受眾參與度,正是由于它的通俗性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心靈共鳴和精神共振。大眾文化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和商業化特征,它將傳統的文化形態從神圣化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更加提倡個體意識。“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觀照學生、服務學生。”[5]如果能將大眾文化中的通俗性引入和應用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能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動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容易被青少年群體所接受。例如,大眾文化的傳播途徑更多依賴大眾傳播,電視、電影、網絡都是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那么利用青少年喜歡新鮮事物的性格特點,針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積極拓展大眾傳媒途徑。如在校園內創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資源納入網絡平臺,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傳統的以理論灌輸為主導的說教形式轉變為創設情境教育法,借助多媒體讓青少年觀看影視紀錄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共產黨先進人物和革命英雄。在校外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實踐活動,如社會環境調查、傳統文化進社區、革命老區走訪等活動,增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化,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加貼近青少年生活。
2.吸收大眾文化形式,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富有趣味
大眾文化的出現和興起,改變了傳統社會形態中單調、單一的文化娛樂活動,娛樂性的特性讓大眾文化更加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也讓大眾文化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并廣泛存在于當前人們所了解和熟知的娛樂方式中。如游戲、運動、藝術和消費等消遣,讓人們從常規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中解放出來,消除緊張、焦慮和乏味的狀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夠……等問題。”[6]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積極吸收大眾文化中的趣味性和娛樂性特征,突破傳統的“重說教、輕娛樂”思維定式,更多地滿足青少年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卡通文化是大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和文化形態,尤其被青少年群體接受和喜愛,針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這一文化方式,創作多種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卡通動漫作品,一方面能滿足青少年的休閑娛樂需求,另一方面能向青少年傳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內容。青少年在休閑放松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能達到塑造價值追求、陶冶思想情操的作用,遠比單調乏味的“填鴨式”說教更有效果。簡言之,將大眾文化中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就是將主流文化、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教育用大眾文化的外殼進行包裝和整合,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和引導作用。
首先,大眾文化視角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推行和加強政府的行政干預和指導機制。大眾文化的強烈滲透性和廣泛傳播性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內心情感以及價值取向塑造作用巨大,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難以形成完善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干預和指導。在確保大眾文化傳媒行業和產業獨立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政府政策制度以及技術監督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大眾文化面向青少年的滲透和管理監督。
其次,吸收社會力量,建立健全社會教化機制。社會教化機制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團體等民間力量。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加強校園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引導校園內的大眾文化傳播內容和途徑,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同時,家庭和社會團體作用也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成員對大眾文化的接受、認知都對青少年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家長應當重視青少年的社會交際和文化需求,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引導,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和看待大眾文化,并辨析出其中的積極因素和負面內容。社會團體以及大眾傳播媒體更應當積極參與,社會團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文化活動,為青少年創造優良的社會文化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則應當加強自律意識,強化行業、職業道德體系建設。大眾傳播媒體工作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加強社會人文修養,尤其是在網絡文化環境中,從業人員應當注重文化內容的真實性和多元性,在表達個人平等、自由的同時注重對青少年的引導。
總之,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立足和考慮大眾文化的大環境,從文化的角度剖析大眾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和滲透作用,并積極尋求基于大眾文化視角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途徑,為提高青少年價值追求提出更好的對策。在大眾文化市場化、消費化、流行化、通俗化的沖擊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因勢利導、開拓創新。一方面,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規范大眾文化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吸收和借鑒大眾文化傳播的優勢和經驗,讓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而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無論是政府、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力量,都應該積極探索符合青少年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的教育途徑和方式,重視大眾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體制和方法上實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