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流,姜 玲,胡龍浩
(1.貴州省遵義市中醫院,貴州 遵義563000;2.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姜玲針灸診所,貴州 遵義563000)
脫發是皮膚常見病、疑難病,屬中醫“斑禿”“白屑風”范疇,臨床以斑禿、脂溢性脫發最多見[1]。脫發的病因較多且復雜,臨床治療難度大,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喪失治療信心[2]。中醫治療脫發的方法較多,如內服中藥湯劑、外擦生發藥酒或姜汁、針灸治療等,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姜玲主任是貴州省遵義市市級針灸名老中醫,貴州省遵義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姜玲主任從醫50余年,運用針灸療法治療皮膚病及婦科病,頗有特色。本文主要介紹姜玲主任采用刺絡法治療脫發的臨證經驗。
脫發的病因病機主要為氣血不足,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絡脈失養[1]。病情初期為邪氣初犯經絡,正氣未衰,病變以脫發區局部絡脈氣血不通為主;病情中期,邪氣進一步深入,經絡阻塞,頭皮失于血養,導致脫發。如《醫林改錯》言:“頭發脫落,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患者久治不愈,或因年老體虛,腎氣不充,經絡氣血虧虛,從而加重脫發。治療脫發需辨清病因病機及病性,分階段予以針對性治療。
姜玲主任認為脫發的發生和絡病密切相關,強調治療以通絡為主,常以刺絡法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配合局部拔火罐、梅花針叩刺等方法治療,臨床療效顯著。
2.1 刺絡法的操作方法 根據脫發區域面積大小,刺絡法的操作有所區別。對于面積較小,直徑≤3.5 cm的圓形脫發區域,選用4根0.3 mm×25 mm的一次性針灸針,從皮損邊緣向中心呈“十”字形平刺進針,進針時針尖兩兩相對;對于直徑>3.5 cm的不規則大面積脫發區域,選用多根毫針圍刺,沿皮損邊緣切線方向用毫針依次平刺進針,進針環繞脫發區域。進針后行捻轉補瀉手法3 min,留針20 min。體質偏虛者,行捻轉補法,偏邪盛者,行捻轉瀉法,出針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10 d為1個療程,可根據病情輕重選擇治療1~3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2.2 刺絡法注意事項 刺絡法應避免施術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嚴格做好消毒工作,包括治療場所、治療部位及醫生雙手;對血糖過高者應先調節血糖,以免針刺后發生局部感染。
2.3 與刺絡法配合的其他療法 ①梅花針叩刺法。梅花針又稱皮膚針、七星針,通過梅花針叩刺皮部絡穴,可改善脫發區局部氣血運行狀態,使發得血養。梅花針叩刺在圍刺法之后立即進行,每次操作以叩打到皮損區域出現細小散在出血點為適度。注意事項同刺絡法。②拔罐法。對于頭皮有瘀滯且可拔火罐者,可配合閃火法在光滑的脫發區域拔火罐,留罐5 min。此法適用于皮損面積較大且瘀滯明顯者,對于年事已高且身體虛弱者,則不宜采用拔罐法,以免傷及正氣。
3.1 脫發初期,以局部治療為主 脫發初期治療原則以“通”為主,以毫針圍刺患處局部皮膚,或用梅花針在皮損局部治療,使絡脈通暢,發得血養。叩刺手法宜輕,治療時間宜短,避免叩刺手法過重導致出血過多,引起經絡阻塞,傷及正氣。輕者用姜汁外擦脫發區即可收效。
3.2 脫發中期,局部與整體治療并重 在中期階段,邪氣深入,絡脈氣血瘀滯,姜玲主任認為此階段應以“攻”為主,攻則邪除,“猶拔刺,猶血污”。運用毫針循經選穴針刺,配合梅花針局部叩刺,手法宜重。叩刺應以脫發區出現散在出血點為度,以達到祛除病邪、疏經通絡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從整體著手,結合舌脈和經絡辨證,治以祛邪為主,兼顧補養氣血,給予毫針針刺或內服中藥湯劑治療。若脈細,舌淡者,屬血虛不能生發,頭發脫落,伴有眠差、面色無華、皮膚干燥等癥狀,治宜養血生發,采用毫針針刺三陰交、足三里,行提插捻轉補法,配合內服四物湯治療;若脈澀,舌下瘀阻者,證屬瘀血內阻,頭發脫落,伴有頭痛癥狀,且痛處固定,治宜活血化瘀通絡,采用毫針針刺膈俞,配合內服桃紅四物湯以化瘀生新;若脈數,舌質紅者,證屬虛熱或實熱,頭發脫落,伴有心煩眠差,治宜清熱涼血,采用毫針針刺脾經血海,根據虛實不同采用相應的補瀉手法,配合內服四物湯加側柏葉、牡丹皮治療;若脈滑,舌苔膩者,證屬痰濕內盛,頭發脫落,伴有頭皮油膩,身重困倦等癥狀,且病情纏綿難愈,治療采用毫針針刺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肺經、三焦經及胃經穴位,如經渠、支溝、豐隆,配合內服參苓白術散加白鮮皮以除濕化濁。
3.3 病久不愈,以扶正為先 脫發日久,或患者體質較差時,應以“補”為主,補則盛,發始生。根據舌脈,考慮以滋養腎精為先,先恢復人體經絡氣血,再行局部治療[3]。腎精虧虛者,伴有大面積脫發且久治不愈,形體消瘦,面容枯槁,頭暈耳鳴,舌體瘦小或偏嫩,尺脈沉,脈短,治以滋陰補腎為先,選穴以腎經及任督脈穴位為主,如涌泉、太溪、百會、關元,針用補法配合溫和灸治療,中藥選用六味地黃湯加制首烏、黑芝麻等以滋陰填精。姜玲主任認為在脫發的后期階段,灸法和補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圍刺法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脫發和飲食、情志因素也有密切關系。飲食失調,氣血化生無源,可導致氣血虧虛,腎精不充,絡脈不充,發失所養,則易發生脫發;情志不調,肝失疏泄,肝血不足,絡脈不通,也是脫發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用圍刺治療脫發,患者應注意生活起居有度、飲食合理、情志調養等。姜玲主任尤其強調不要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洗發劑洗頭。
患者,女,79歲,于2019年5月13日初診。主訴:頭發脫落1個月。就診時見患者頭發多處大片脫落,以右側和后枕部最為嚴重,脫發面積占全部頭皮面積的50%左右,最大直徑約10 cm,脫發區邊界不清,皮膚光滑無炎癥,無頭發生長,伴腰痛,眠差,納差,神疲少氣,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脈沉細短。中醫診斷:斑禿;證屬腎精不足,經絡不充。先擬中藥內服以溫補腎精。方藥組成:熟地黃30 g,當歸15 g,白芍20 g,川芎9 g,砂仁12 g(后下),姜半夏15 g,干姜10 g,黨參片30 g,白術30 g,黑芝麻10 g,黃芪30 g,甘草片10 g。配合毫針圍刺及梅花針叩刺,每日1次,每次15 min,以局部皮膚輕微出血為度,輔以局部拔罐。治療24 d后,患者精神飲食逐漸好轉,睡眠轉佳,頭皮脫發區域逐漸出現黑色細小的頭發。2019年10月12日患者陪同其女兒來院看病,見患者頭發濃密色黑,脫發區域已有大量黑色頭發,病獲痊愈。(治療前后患者頭發情況見標題處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