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秋花 王衛強
1.山西中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大醫院,山西 太原 030032
?
鋒勾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20例臨床觀察
婁秋花1王衛強2
1.山西中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大醫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目的:觀察鋒勾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鋒勾針和毫針治療。兩組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評價。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VAS評分、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水腫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鋒勾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具有明顯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鋒勾針;毫針
肩手綜合征發生于中風之后,為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又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性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其發生率占偏癱患者的12.5%~70%[1],臨床主要表現為:患側肩部疼痛,手腫脹疼痛,可表現為自發性疼痛或活動時疼痛,活動受限,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后期可導致肩部、手部皮膚肌肉萎縮,甚至掌指關節畸形,活動功能完全性、永久性喪失。筆者從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運用鋒勾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20例,與毫針針刺組比較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山西大醫院中醫科就診并被納入臨床觀察研究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40例,年齡在35~75歲,為肩手綜合征第Ⅰ期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為(64.125±8.215)歲,平均病程為(65.325±19.645)d;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為(62.78±8.16)歲,平均病程為(65.255±18.535)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和分期標準[2]依據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制定的標準,診斷標準:患者具有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單側肩手痛、皮膚潮紅、皮溫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無外傷、感染及周圍血管病。X線檢查及其他相關檢查排除肩周炎、關節肌肉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疾病。分期標準:Ⅰ期:患肩疼痛,活動受限,患側手臂、手指腫脹,皮膚發紅、皮溫上升等改變,手指呈伸直位,屈曲受限,被動屈曲則劇痛;Ⅱ期:肩、手疼痛或手的腫脹緩解或消失,患側手肌肉呈現明顯萎縮,X線檢查可見患手骨質疏松樣改變;Ⅲ期:患側手皮膚、肌肉萎縮加重,手指完全攣縮。
1.3納入標準①符合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屬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②病程為1~3個月;③年齡在35~75歲之間;④無其它嚴重并發癥,自愿接受并能配合治療者。
1.4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①取穴:患側肩前、肩髃、肩貞、曲池、外關、養老、肩部阿是穴1~2個。②針具:對每位患者使用統一的針具,選用津藥管械(準字2001字第2140001號),漢醫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25mm×40mm為1.5寸。③操作:皮膚常規消毒后,行平補平瀉針法,用1.5寸毫針直刺,得氣后留針30min,日1次,每周6次,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1.4.2治療組①取穴:患側肩前、肩髃、肩貞、曲池、外關、養老及肩部阿是穴1~2個。②針具:選用山西省針灸研究所監制的師氏鋒勾針。使用前先將鋒勾針針頭在戊二醛消毒液或其它消毒液中浸泡30min,以備用。③操作方法:選取健側臥位,充分暴露穴位,鍉針點按取穴,消毒后,以左手食、中指繃緊所刺穴位局部皮膚,右手持針,以針尖與皮膚呈約75℃迅速刺入皮下,而后將針體扭正與皮膚垂直,上下提動針柄將皮下纖維挑起,連續勾割3~5次,勾割完畢后出針,出針時應將針體恢復到進針時的角度,使針尖順針孔而出,以減少疼痛。而后行穴位撥罐治療,每周治療1次,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1.5療效評定標準①上肢疼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②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MA)法[4];③水腫評分標準:參照中國衛生部醫政司主編《中國康復醫學科診療規范》[5]。④肩手綜合征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2]顯效:患肢疼痛、水腫消失,活動功能無明顯受限,患手小肌肉無萎縮;有效:水腫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緩解,關節活動仍有輕度受限,手部小肌肉無明顯萎縮;無效:原有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受限明顯,患肢肌肉萎縮明顯加重。
2結果
2.1兩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治療組的VA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治療前,其中治療組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兩組水腫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后水腫評分均優于治療前,治療組評分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減輕水腫的治療作用優于對照組。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水腫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肩手綜合征與中樞損傷導致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6]、“肩-手泵”機受損[6]、偏癱早期運動不當損傷肩腕關節[7]、腕關節過度屈曲牽拉及長時間受壓[8]、局部損傷等因素關系較為密切。
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由于患者病后久臥,氣血凝滯,經脈受阻,樞機不利,則“不通則痛”;或由于腎精不足導致不能生髓充骨,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絡,則“不榮則痛”;脾主運化水液,脾虛則水濕停內,水液泛溢肌膚,患者表現為腕背及手指水腫。本病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氣滯血瘀、水濕內停為標,屬于本虛標實。
鋒勾針是三棱針和勾針改制而來。既有鋒針刺絡放血的作用,又有勾針疏泄邪氣、疏通經絡的作用,具有治療頑固性痹證的特效。所以鋒勾針可用于急性或慢性疾病所導致的局部運動功能障礙,以及一些頑固性疼痛疾病,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用此療法。鋒勾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是通過對穴位的刺激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經絡、松解粘連的作用。《靈樞·官針》:“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靈樞·小針解》曰:“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其治療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中風后肢體不為所用,日久氣血運行不暢則血停為瘀,閉阻經絡,運用鋒勾針直接在患肢腧穴刺血和強刺激,具有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的功效,使其經脈通、氣血行,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②松解粘連。根據Moberg的“肩手泵”理論,具有良好靜脈瓣的靜脈和淋巴管有利于上肢靜脈血回流,靜脈血的回流和包裹在肌肉和筋膜里的靜脈和淋巴管的收縮和舒張主要依賴于肌肉收縮,而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患側肌肉處于痙攣狀態,肌肉收縮及關節活動都明顯減弱,肩手泵機制受損,上肢靜脈回流障礙,引起水腫,鋒勾針可以松解粘連,解除肌肉和筋膜攣縮狀態,疏通氣血,改善患肢血流狀況,從而緩解患者癥狀,促進患者功能恢復。③增強刺激,分層施治。鋒勾針是將鋒針與毫針結合而成,可依據病情的不同進行不同深度的刺激,避免了鋒針只能在皮膚淺表施治的缺陷,同時又較毫針的刺激量大,可以對深層粘連組織進行剝離松解,直達病灶,對痹證和頑固性疾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從中醫理論上講,經筋之為病,主要表現為其循行部位的筋肉、關節疼痛和運動障礙,而鋒勾針正是運用經筋理論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從而達到松解粘連、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與毫針相比,刺激量更大、選取穴位少、能免除每日針刺之苦,廉價而操作簡便,且能起到毫針療法難以達到的功效,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洪忠.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296.
[2]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49-150.
[3] 王寧華.疼痛定量評定的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738.
[4] 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49-17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6]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53-354.
[7]張淑云,張通,陳立嘉,等.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1):27-29.
[8]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53-354.
(收稿日期:2016.01.05)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