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妮妮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持續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 100例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 觀察組給予持續康復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和上肢Fugl-Meyer的評分。結果 經過護理后, 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達(67.9±2.8)分高于對照組(51.5±3.5)分, 觀察組上肢Fugl-Meyer的評分為(58.6±3.1)分高于對照組的(42.2±1.7)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患者加入持續康復護理, 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能力與運動能力,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 肩手綜合征;腦卒中;早期;持續康復護理;生存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early continuou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delayed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delayed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as research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tinuou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Barthel index and upper limb Fugl-Meyer score.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iton group had higher Barthel index score as (67.9±2.8) points than (51.5±3.5) poi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had higher up limb Fugl-Meyer score as (58.6±3.1) points than (42.2±1.7)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delayed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fe ability, mov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vigorous promotion and applicaiton.
【Key words】 Shoulder-hand syndrome; Stroke; Early; Continuou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屬于急性的腦血管疾病[1], 患者極易出現偏癱等多種并發癥狀, 極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存質量, 而肩手綜合征是其中典型代表, 出現幾率高達70%, 發病時間集中在腦卒中1~3個月, 患者常伴有水腫、上肢持續疼痛、上肢功能受限等多種癥狀, 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失去肢體功能[2-4]。本文重點探討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持續康復護理的效果, 現將結果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齡47~75歲, 平均年齡(62.6±3.3)歲, 急性期患者26例、恢復期患者13例、后遺癥期患者11例;觀察組中, 男27例, 女23例, 年齡48~74歲, 平均年齡(63.1±3.4)歲, 急性期患者24例、恢復期患者14例、后遺癥期患者12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 包括壓迫性向心纏繞法、指導主動運動、營養支持等措施[5], 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持續康復護理, 具體包括內容如下。
1. 2. 1 生物反饋療法 通過梳子按摩棒、電子肌電刺激等方式, 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療法。叮囑患者坐好, 在患者的岡上肌、前臂伸肌、側三角肌等肌群放置好治療電極, 刺激波形的設置取方波, 波寬取200 ms, 設備頻率控制在35~50 Hz, 刺激的時間5~6 s[3-6], 每間隔15~20 s刺激1次, 每次刺激的強度以患者感覺為標準, 應防止出現局部疼痛, 且確保肌肉能夠有明顯的收縮, 嘗試10次運動中患者須承受的電刺激次數為7~8次。
1. 2. 2 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 不管患者取哪一種康復護理, 應控制好患者的腕關節, 使其處于背屈位, 同時, 應按時更換患者的體位, 防止患肢被長時間的壓住, 采取健側臥位時, 應將患者的健側放置在下方, 在患者的胸前放置一個軟枕, 并將患肢輕放于軟枕上方, 自然伸展患者的腕指關節[7, 8];采取仰臥位時, 應將患者的頭部放置在軟枕上, 并偏向健側, 并在患肢的肩部位置放置1個薄枕, 高度約在心臟位置處, 上肢位置應自然伸展, 手指應稍微的分開;采取坐位時, 應將患側位置的上肢稍稍抬高, 并放置在輪椅擱板或者桌子上, 并墊好1個軟枕, 保障上肢部位的舒適性, 避免腕關節出現過度牽拉、肩關節位置半脫位等問題。同時, 應盡可能避免側臥位, 將肩關節部位屈曲, 掌心位置向上, 伸展肘關節, 并伸展開手指。
1. 2. 3 運動康復護理 為緩解患者患肢位置的肩部腫脹感與疼痛感, 恢復患者運動功能, 應進行合理的運動康復護理。① 引導患者進行科學的主被動運動, 充分放松患者的肩部、背部位置肌肉后, 在確保患者無疼痛感覺的情況下, 將患者患肢位置的肩關節往內側方向壓, 禁止患者做有關牽拉的動作, 運動過程中應控制好力度, 幅度也須從小到大。主動運動通常是指在早期對患者的患肢位置負重訓練, 引導患者主動鍛煉患肢[9, 10], 完成相關日常動作鍛煉, 如舉木棒等。② 通過按摩的方式, 給患者上肢位置做向心性按摩, 包括肩部、上肢、腕部等, 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的問題, 緩解患者疼痛, 每次持續20 min/次, 2次/d。③首借助冷熱水康復護理方式, 準備40℃的熱水、10℃的冷水, 現將患者上肢浸泡在熱水中, 約20 min后放入冷水中, 約10 min, 持續3~5次, 3次/d。
1. 3 評定標準 評定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 了解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定上肢Fugl-Meyer的評分, 了解患者運動能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為(43.5±5.7)分, 對照組為(43.8±3.2)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 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達(67.9±2.8)分高于對照組(51.5±3.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上肢Fugl-Meyer的評分為(28.6±4.5)分, 對照組為(28.9±2.2)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護理后, 觀察組上肢Fugl-Meyer的評分為(58.6±3.1)分高于對照組的(42.2±1.7)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極易出現偏癱等并發癥狀, 其中以遲緩型肩手綜合征為代表, 不僅會讓患者出現功能障礙, 還會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1, 12], 基于此, 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 加大對患者護理過程的重視程度。通過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運動康復護理等方式, 鍛煉患者手部、肩部位置功能, 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 增強患者康復信心,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3-15]。
本研究中, 經過護理后, 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達(67.9±2.8)分高于對照組(51.5±3.5)分, 觀察組上肢Fugl-Meyer的評分為(58.6±3.1)分高于對照組的(42.2±1.7)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9]。
綜上所述, 將持續康復護理應用在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患者護理過程中, 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能力, 還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雨燕, 王顯達, 麻虹, 等.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6(9):1071-1072.
[2] 鄧英.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四川醫學, 2015, 36(10):1492-1494.
[3] 鄭阿娟, 楊瑛.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2):2724-2726.
[4] 張曉莉, 唐朝正, 賈杰. 中西醫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現狀分析.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3):294-298.
[5] 溫月秀.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并發廢用綜合征患者的療效分析.醫學信息, 2015, 28(25):164.
[6] 薛蘭芳, 蔣堅凡, 張維萍, 等. 腦卒中遲緩型肩手綜合征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研究. 廣西醫學, 2016, 38(7):1036-1038.
[7] 張艷, 馬婕, 陳劍蘋, 等.抬高患肢和被動運動對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護理學雜志, 2014, 29(23):69-71.
[8] 宋娜, 金爽, 李紅, 等.改良宣氏痛點松解按摩防治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效果研究.護理管理雜志, 2013, 13(12):884-886.
[9] 黃麗華.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康復治療護理研究進展. 內科, 2014, 9(5):610-612.
[10] 胡輝. 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4(18):86-88.
[11] 鄭入文, 席寧, 任毅.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中醫治療現狀. 現代中醫臨床, 2014, 21(1):54-56.
[12] 田向東, 王猛.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中醫藥治療. 中華針灸電子雜志, 2014(1):20-22.
[13] 李豐, 殷曉莉. 中醫藥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簡況.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5(1):179-180.
[14] 喬波, 原永康, 王花明, 等. 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2):149-150.
[15] 楊燕, 陳捷.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針灸治療進展.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6, 7(2):1-3.
[收稿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