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華 陳光


[摘要]目的觀察電熱針配合毫針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電熱針配合毫針針刺組)和對照組(毫針針刺組)各50例,經過治療3個療程,兩組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愈顯率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0%,愈顯率為55.0%,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愈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在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癥狀體征改善優于對照組。結論電熱針配合毫針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電熱針;椎動脈型頸椎病;毫針
[中圖分類號]R24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74-03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頸椎病常見類型之一,是由于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鉤突關節增生,軟骨及韌帶肌肉、筋膜等發生退行性改變,壓迫或刺激椎動脈,使其周圍血管發生痙攣或直接壓迫血管造成管腔狹窄,以頸部疼痛、眩暈為主要表現的頸部疾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該病發病率高,且發病逐漸年輕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們運用電熱針加毫針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并與單純毫針治療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密云區中醫醫院針灸科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共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0.1±15.1)歲;平均體重(62.13±8.31)公斤;平均病程(5.36±4.10)年。對照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1.1±14.7)歲;平均體重(63.08±9.03)公斤;平均病程(5 82±3.9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診斷標準
參照1993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及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頸性眩暈,體位改變或頸部活動時眩暈加重,旋頸試驗陽性,時伴有頭痛,耳鳴,頸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相關癥狀。體格檢查可有頸椎棘突、斜方肌及棘間韌帶、椎旁等局部壓痛點。x線示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頸椎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伴或不伴椎管狹窄等表現。
1.3納入標準
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年齡18~60歲。自愿加入本試驗,且能夠堅持接受治療及檢測者。
1.4排除標準
不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小于18歲或大于60歲者;近期口服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者;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暈者;美尼爾綜合征、高血壓、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所致眩暈者;頸椎有骨折、脫位、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結核、腫瘤、感染等;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障礙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恐懼針灸者;無法進行臨床療效評價者。
1.5治療方法
1.5.1治療組予電熱針配合毫針治療。
1.5.1.1
電熱針取穴頸三針(天柱:在項部,斜方肌外緣之后發際凹陷中,約當后方發際正中旁開1.3寸;百勞:在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旁開1寸;大杼: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雙側共6個穴位。操作方法: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皮膚后,使用電熱針(北京華針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規格0.4mm×25mm快速刺入穴位,直刺15mm,得氣即止,用北京華針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DRZ-1型電熱針治療儀通20~90mA電流(根據中醫“順應四時”理論,夏季20~50mA,冬季50~90mA,春秋季40~60mA,并且病情變化及個人耐受程度調整電流強度,根據“舌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氣之熏蒸”理論,舌暗紅取下限,淡紅取上限;苔黃厚取下限,薄白取上限),溫度在35~39℃。
1.5.1.2毫針取穴雙側風池、后溪、懸鐘,百會,四神聰,腦三針(腦戶穴:在后頭部正中,當枕外隆凸上凹陷處;腦空穴:在腦戶穴左右各旁開2.25寸。共3個穴位)。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皮膚后,使用毫針(北京漢醫醫療器械中心生產的漢醫牌規格為0.25mm*40mm毫針),快速刺入穴位,懸鐘穴直刺20ram,陽陵泉直刺30mm,后溪穴直刺20mm,風池穴向對側眼球斜刺20mm,百會穴平刺15mm,四神聰向百會方向斜刺15mm,腦三針向枕外隆凸下平刺15mm。
1.5.1.3療程每天治療一次,周末休息2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5.2對照組予毫針治療。取穴、療程均同治療組,全部穴位予毫針治療,將電熱針操作改為毫針操作。
1.6觀察項目
觀察2組總體臨床療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將眩暈1個主癥和頭痛、頸項酸痛2個次癥分別分為4個等級,由輕到重分別按主癥0、2、4、6,次癥0、1、2、3的權重計分,各項計分之和即為臨床癥狀/體征積分。
1.7療效標準
依據文獻標準擬定。臨床治愈:眩暈、頭頸肩酸痛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顯效:眩暈、頭頸肩酸痛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3個月內偶有復發。有效:眩暈、頭頸肩酸痛等癥狀體征好轉,有時有不同程度的眩暈、頸部不適等癥狀。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或中斷治療。
1.8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1示,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愈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均下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積分差值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改善隋況優于對照組。
3.討論
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椎動脈型頸椎病為其常見疾病之一,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椎動脈狹窄、痙攣,從而導致血流不暢、變緩,腦部供血不足而致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后頭痛、頸部酸痛、惡心及視物不清為主要臨床表現。其根本病機在于氣血流通不暢,經絡閉阻不通。電熱針是根據“燔針焠刺”理論,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制而成的一種針灸治療針具,電熱針前10mm區域能發熱,具有針刺和溫灸兩方面的功效,從而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靳三針中頸三針,天柱穴在項部,屬足太陽膀胱經,可以起到振奮陽氣的作用,使頸項有力,挺直有神氣;百勞穴是經外奇穴,專治諸虛勞損;大杼穴屬膀胱經穴,位于頸椎的下段,大杼為骨會,所以專治骨質病變。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脈之會,主治眩暈,頸項強痛,有報道取雙側風池,用齊刺法,即“直入一,傍入二”,能明顯改善椎一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后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針灸大成》指出后溪“主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懸鐘是髓會,配風池、后溪,有祛風活絡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百會,屬督脈,四神聰是經外奇穴,百會和四神聰位于頭部巔頂,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主治眩暈。靳三針中腦三針,腦戶穴位于督脈上,督脈上行至風府,入屬于腦,此處猶如入腦之門戶;腦空穴在足少陽膽經上,當腦戶之旁,夾于枕骨下陷中,為通腦之孔竅處;腦三針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及愈顯率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電熱針配合毫針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操作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