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秀平+胡富芳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護理措施要點及意義。方法以本院收治的臨床隨訪資料齊全的消化內科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在優化整合護理措施之前的55例患者為對照組,而整改后的55例患者為觀察組。在消化內科組建科學護理探討小組,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的關鍵與問題,制定更加完善與實踐意義強的護理方案。通過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醒患者遵醫囑服藥,科學合理地飲食作息,輔助按摩腹部或呼吸,進行心理疏導與適當的運動,提高腸胃蠕動能力、緩解精神壓力,改善護理效果。然后對比前后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結果在實施護理整改之前,對照組滿意度為85.45%,在通過一系列科學全面并有針對性的措施優化后,觀察組滿意度為98.19%,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面科學地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護理措施,本院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消化內科;功能性消化不良;門診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120-03
消化內科的護理在維持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和原有的生活節奏非常重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o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癥候群,該病機制復雜,不僅在胃部、十二指腸等處均有癥狀。引發癥狀的可能原因是胃功能損傷、情緒問題等。臨床上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但如不調整生活習慣、科學地配合護理工作,病情反復或引發其他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都能產生嚴重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抽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10例消化內科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在優化整合護理措施之前的55例患者為對照組,而整改后的55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6:19例,平均(41.20±6.1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8:17,平均年齡(41.3±6.3)歲。根據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部脹氣、暖氣等癥狀及CT檢查,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Ⅲ診斷標準。且排除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衰弱者、有精神疾病或神經病者及相關遺傳病史者。每位患者及家屬均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簽署同意書。這兩組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種類、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只實行傳統的護理方案,包括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在生活飲食上需科學合理,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按照生物鐘作息,生活規律等。而觀察組則需在此基礎上優化護理措施。首先,在消化內科建立一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統一安排監督指導。每位一線護士必須參加培訓,包括病患交流技巧、專業知識與技能等,并在每周進行匯報,每兩周一次考核。匯報過程中,可對上次的護理結果進行自評與互評,在下一周護理工作中進行改進。考核結果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察,還包括患者的健康恢復。
觀察組護理方案實施如下:(1)首先責任護士需對負責患者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在溝通時注意措辭的禮貌與簡潔。在指導動作或飲食安排事宜時,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年齡、家庭背景來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感,提升護患關系的融洽度。(2)強調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患者不可自行減藥停藥。(3)飲食應該嚴格控制,許多患者原先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不科學,而患病期間需要立刻改變有一定困難,可循序漸進。低鹽低脂,每天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燕麥、糙米、火龍果、香蕉等,并不要過分增加腸胃負擔。另外,早上空腹飲水,規律地飲用酸奶,增強腸道益生菌群的分布與活力,亦有裨益。(4)喜歡晚睡熬夜,或者起床過早,或者每天睡眠時間不固定,容易造成白天體力不支,精神狀態虛弱。護理人員應提醒其規律安排時間,形成良好的生物鐘。(5)許多患者因久坐而造成的消化不良,可以通過對腹部的按摩起到作用。每天早晚可自行順時針繞肚臍按摩15~30min,幫助胃腸蠕動。或者學習腹式呼吸,增加體內攝氧量,并通過隔肌和腹肌的起落運動增強腸胃運動能力。(6)對現在許多患者存在工作壓力大,飲食較少、不規律、食欲差等情況,且再因消化疾病反復,更容易造成患者心情煩躁不安,或對治療抱有消極態度。護理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示患者放松心情對改善癥狀非常有幫助,平時可以指導一些瑜伽動作,舒緩心靈。療法,以鼓勵、暗示的方法調節自身意識,放松自身肌肉、骨骼、腺體,有利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7)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夠提高免疫力,增強體魄,還能發泄不良情緒,平復生活工作壓力,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育鍛煉活動。
1.3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全部消失,患者食欲恢復正常、排便正常,無精神不良情況;有效:腹部脹氣、疼痛明顯改善,排便正常,無精神上困擾;一般有效:食欲有所提高,失眠等情況緩解;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胃腸道排氣、排便不暢。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有效例數+有效例數)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實施護理整改之前,對照組滿意度為85.45%,在通過一系列科學全面并有針對性的措施優化后,觀察組滿意度為98.19%,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在醫院消化內科中,許多消化類疾病都具有病因復雜且癥狀不明顯等特點,在診斷、發現、及時處理等工作中有一定挑戰,給患者的健康治療帶來困難。消化功能不良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腸胃功能性削弱且無器質性變化的疾病,對患者的飲食、情緒都能帶來許多消極影響,是醫院消化科門診的常見病之一,是該門診的重點治療和關注對象。目前,我國約有30%的人群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發病率約為20%~4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需求。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惡心想吐、上腹有灼燒疼痛感,還有焦慮、煩躁、失眠等。這些癥狀對治療百害而無一利,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復、病程延長,令患者忍受惡性循環帶來的痛苦。胃腸促動力劑、質子泵抑制劑作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體疼痛,癥狀難以根治,易反復發作,多次無果的治療會給患者的心理和經濟造成很大負擔,容易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干擾患者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并且,心理問題會間接影響患者胃腸的消化功能,產生一系列胃腸其他軀體癥狀,給相關的治療帶來惡性循環。
長期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創傷易使患者產生消極情緒,加上對疾病的專業知識匱乏,直接或間接地抵觸醫院門診的治療和護理,也不做一些積極正確的輔助護理。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改善才能切時刻對患者的疾病有所幫助。由于近年來的醫患關系較為緊張,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不高,亦能造成相互之間的隔閡,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障礙。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除了要求科學嚴謹,對待患者之間的關系亦應該處理得當,提高護理效果。首先,飲食方面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身體康復的基礎,合理的飲食能對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起到輔助作用,培養胃腸運動的規律性,減少消化系統的壓力。其次,正常的作息習慣也是治療慢性疾病的促進手段,適當、適時的休息會激活身體的活性系統,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患者機體的運轉。最后,心理狀態的恢復才是治療的根本,而適當的運動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并能宣泄不良情緒,緩解日常工作壓力,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積極的面對疾病的治療。
經本研究可知,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整改之前,對照組的滿意度僅為85.45%,而在通過一系列科學全面并有針對性的措施優化后,觀察組的滿意度達到98.19%。這一明顯的結果充分表明,本次護理措施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心態,增強患者的機能水平,提高患者的預后。綜上所述,本院提出的整改護理方案非常有實際意義,能夠明顯地提高消化內科護理工作效率,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為加強本科室護理質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