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杜紅娟 邯鄲廣播電視臺
記者編輯的工作需要準確,及時,靈敏的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思想狀況,這也就決定了記者編輯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根據新媒體時代下對信息的需要進行自我完善、學習和發展,在融合過程當中,促進自身復合能力的進步。同時也要在學習過程當中去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守本心,保證職業素養和道德底線,以成為一位優秀的媒體人為目標不斷奮斗。
往往吸引大眾眼球的新聞都具有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沖突性、趣味性,反常性等特點。這就考驗記者編輯能否找到吸引大眾眼球的新聞。網絡發展,社會與網絡當中的新聞信息層出不窮,在每天上百上千條的信息當中,記者編輯要找出吸引大眾的新聞進行報道,由此就需要記者具有篩選新聞的能力[1]。同時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微博等信息網站不斷增加,每個個體都能夠成為信息的發現者,發布者甚至是制造者。而記者編輯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比非專業人士更具有捕捉新聞價值,有效新聞的能力。記者編輯應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去發現信息中具有價值的新聞。
新聞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兩大原則,在網絡和社會生活當中出現的信息繁雜多樣,而網絡當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虛假,無真實根據的內容。同時還有一部分的新聞會出現在報道過程無全面求證出現誤判,從而誤導受重的情況,例如在2020年11月2號的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當中在事件始初報道稱是因女司機逆行導致大巴車與轎車相撞,導致大巴車墜江,但在之后的持續調查中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調查進度原因,另一方面事實被掩蓋,而記者編輯在報道過程當中對女司機罪行的認定,這也提醒記者編輯要深入挖掘,追蹤線索,真正找到新聞產生的源頭。
新聞媒介能夠反映并代表輿論,引發輿論,引導輿論,誤導輿論。由此可見記者編輯在輿論中承擔的重大責任和影響。記者編輯能夠引導輿論的方向,幫助社會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在2016年4月14日發生的“辱母案”當中社會輿論就發揮了一定作用,在此案當中于歡因母親被人侮辱情急下刺傷四人,其中一人死亡。在一審中被判無期徒刑,但由于社會輿論和社會道德等層面上訴后,最終被判為有期徒刑五年,防衛過當。由此可見,記者編輯對于輿論導向的重要性,而提高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也可以幫助記者編輯進行正確健康的信息報道,引導健康的輿論方向。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下,記者編輯僅僅只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即可,但在融媒體時代對記者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編播為一體的發展方向更考驗記者編輯的職業素養。但是在短時間內從傳統到新發展形式會出現難以適應的情況,因此提高構建自身的復合能力,能夠幫助記者編輯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得到進步,使其能力能夠更加適應崗位要求,編輯出更多更好的新聞內容。
即使如今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改變和極速的更新換代,但社會的思想內核和核心是不能有所改變的,也是媒體工作者永恒不變的傳播主題,無論新聞內容如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媒體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是媒體人發展的基礎[2]。在堅持為人民服務和黨性原則的基礎上,發揮記者編輯應當具有的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用真實可信,有思想,有價值標準的新聞引導輿論,引導社會發展。
利益追逐是導致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因此,作為一名記者編輯,要堅守本心,不為利益所誘,做真實可信的報道。在網絡中也不難發現,許多虛假新聞,標題黨等,他們通過驚悚獵奇等內容吸引受眾,但會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過于虛假,渾水摸魚的情況。例如2007年的7月8號,在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播出的《紙做的包子》該新聞報道中,編輯為了完成報道任務,誘導為某等將紙板鉆入肉餡,編造虛假新聞隱瞞事實真相,造成惡劣影響。因此,記者編輯在新聞編寫和報道過程當中應發掘真實可信的新聞,堅持自我的道德底線,提高文章的質量水平,向讀者展示優質的文章內容,與此同時要樹立自身的獨特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只有內容優質,才能不斷吸引受眾,做到可持續編輯和發表。
在新時代下,記者編輯不僅要寫好報道,同時要根據時代要求發展采編播的擴展技能。記者編輯要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和身邊的技術培訓,做到對信息技術的精通運用,例如能夠設計微信公眾號的排版、圖案、文字、色彩、音樂、視頻等,同時除傳統的獲取信息方式外能夠熟練運用微博、知乎等信息搜索平臺了解時事熱點,幫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社會信息,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報道有深度,有內涵,有思想的新聞。
時代的發展必然對新聞行業的形勢造成沖擊,因此就需要新聞工作者根據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發展新技術,做符合大眾的審美和需要的內容,通過復合能力構建,提高自身在行業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