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努爾·木明 新疆大學出版社
隨著新型媒體的日趨成熟,給傳統出版運營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要想在行業市場中永葆生命力,就應當保證出版社運行更貼近市場。這對高校出版社的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編輯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規律,以市場為導向,重點關注出版策劃、運營及管理,實現出版社的良性發展。
(1)編輯技術能力與水平低下。目前,就出版社發展而言,出版發行的傳統模式已落伍于時代,已經難以適應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化工作要求,求變求創新已成燃眉之急。盡管我國諸多發展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轉型發展工作已經全面啟動,但不少出版社仍然在觀望當中,難有實質性進展。由于未能系統掌握先進的編輯技術,盲目依賴傳統編輯技術轉型,已經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當中。甚至于對轉型工作,不少出版社理解也很粗淺,盲目認為只是將傳統紙質出版簡單過渡到電子發行。再者,得不到先進編輯技術的有力支撐,唐突地走傳統轉型險徑,勢必導致風險,陷入效益連年虧損的窘境,難以自拔。(2)編輯核心綱領匱乏與目標不明確。伴隨時代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現有的出版模式已身陷囹圄,在巨大轉變面前顯得手忙腳亂。究其根由,關鍵在于缺之系統的工作思路,不僅工作目標不明確,而且像工作綱領這樣的核心問題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視,導致編輯工作處處被動,整個工作如同一盤散沙,工作的盲目性表現無處不在[1]。
在互聯網上,傳統的觀眾和讀者不再是接收信息的被動方,而擁有了積極選擇的權利。出版社要分析用戶習慣、用戶需求、生產資料,滿足讀者的閱讀習慣,帶來良好的內容,在用戶中推廣服務理念。知識服務商要形成用戶心態,把書籍看作產品,用戶能不能接受書的風格由編輯決定。編輯應升級頂層設計能力,產品應當能夠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創新必須實現現代化發展,積極查明用戶隱藏、多元和復雜的需求;審校應加強專業培訓,充分考慮和利用跨學科專業知識,進行多層次的用戶需求分析,培訓年輕的作者,產品方向應通往創新發展之路。在生產內容、經營產品、銷售產品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了解用戶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人員編輯思路與工作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及時總結整理多元化編輯文化十分必要。編輯文化的建立,其作用尤在于編輯人才系統培養方面,不但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借助編輯文化的完善加強,同樣有益于編輯工作者對自身的理性認識,對比之下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可以取長補短,納為己用,并以此達到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目的。同時,還需要強調的是一種忘我的敬業精神。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優劣,很大程度取決于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事必須要有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要將敬業精神培養納入到議事日程上來,讓每一位編輯工作者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時刻以創新爭優為己任,這樣,一個出版社才能凝聚每一份積極的力量,才能確保全面工作向好發展,整體上臺階[2]。
新時期,出版社要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與更多的市場占有率,就要培養更多優秀的年輕編輯,以年輕視角衡量并判斷市場發展動態。同時,要關注年輕編輯市場意識的培養與引領。青年編輯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進行創新,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書籍編輯創作中,不斷豐富圖書內容,以滿足廣大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在信息時代,青年編輯的迫切任務就是學習與提升,掌握更多與書籍出版發行相關技術,努力打造新穎獨特且吸引大眾的出版活動,更好地順應市場需求,實現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文化即生產力,在這個改革創新的數字時代,傳統出版必須明確界定文化生活定位和文化使命,積極掌握新技術和新知識,掌握數字時代受眾的特色,以此作為立足點、作為大眾傳媒的發展模式,從容地思考和研究,建立綜合出版社,加強傳統和互聯網出版的相互聯系,為高校學生提供精神營養,滿足高校學生的精神需求,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